最近投資大師巴菲特在短短不到一個月內兩度出手入股太陽能電廠事業,以及科技大廠Google聯合私募基金KKR取得加州四座太陽能電廠的多數股權,市場解讀,投資大師和科技巨擘一致看好太陽能產業,但準確一點的來說,他們是看好投資太陽能電廠可穩定回收且大幅優于公債的報酬率,但是不是看好太陽能產業,則引起多方討論;另一方面,不少臺灣太陽能業者也已嗅到此商機轉進電廠事業,但面對經營模式與過去代工型態窘異的太陽能電廠領域,策略和Business model恐須大幅調整。
巴菲特首度將投資觸角跨入太陽能,也是近期全球太陽能股價齊響反彈號角的重要推手,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先宣布收購First Solar位于加州的550 MW Topaz太陽能發電場后,短短一周內,再度宣布將收購NRG Energy Inc位于亞利桑那州電場49%的股份,該項目是由太陽能電力公司First Solar所興建,并擁有美國能源部價值9.67億美元的貸款擔保。
之后,Google與KKR則是搶進太陽能電廠領域,尤其是傳統電力成本相對偏高的加州地區電廠,在加州采取太陽能發電已可達到與市電平價Grid Parity的水準,且投資太陽能電廠可將發電輸出賣給電力公司,擁有穩定報酬率。
臺灣太陽能業者多半肯定巴菲特以及Google將其投資領域擴及太陽能領域,但對于是否可嘉惠至臺系廠商,則未必有正面看法,有人認為,巴菲特進入太陽能是踩著臺灣制造商的「血痕」前進,但也有業者認為,各個產業都要先有需求,若沒有人投資電廠、沒有需求、那就算價格再低也賣不出去。
但無論是巴菲特在短短一個月內兩度出手投資電廠、或者是Google聯合KKR競標電廠,都是看好德國、義大利市場已達16-18%以上的電廠投資報酬率,而會有這么高的報酬率,也是因為這一年來太陽能產品跌價達6-7成以上,裝置成本下降后推升投資報酬率,故巴菲特以及Google投資電廠不能說他們為產業背書,只能說他們在商言商,主要是看中其中穩定且高昂的獲利率。
事實上,相對于投資德國公債報酬率4-6%,過去歐洲銀行或金融業者面對投資太陽能系統達8-10%的內部報酬率,且可有穩定20年的保證收購,已吸引不少人投入,但現在在一波跌價之后,德、義太陽能電池內部報酬率已高達16%以上的水準,但卻無法刺激需求爆炸,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因為在歐債陰霾下,金融機構的放款條件嚴格,缺少資金相挺。
部分義大利地區,太陽能電廠投資的內部報酬率有的可高達20%以上,也因此吸引中國業者甚至動用政府支持的力量向政府主導的主權基金融資,以融資利率7%的水準再回到義大利賺20%以上的報酬率,利潤仍相當誘人。
因此,最近不少國內業者也指出,希望透過政府出面協助業者進攻電廠事業,中美晶(5483)董事長盧明光日前則表示,希望政府可以協助設立太陽能電廠,并非是政府直接經營,乃是政府與民間機構合資的方式,委由產業界人士經營電廠,并預計1年內可以順利發電,屆時政府將可以把這個孕育出的太陽能電廠賣給希望穩健報酬率的金融機構,如人壽保險基金等,不僅能拓展臺灣太陽能廠的出海口,也能達到資產周轉率高的目的。
昱晶(3514)總經潘文輝也認為,投資電廠報酬率高,但現在的問題是借不到錢,他建議政府和銀行要跟業者走出去找出海口,政府雖拿出資金的擔保,但打交道的是歐洲國家政策保障下20年穩定的收益,且創造臺灣太陽能產業產品的出海口,也是同樣道理。
透過政府主導,除了資金來源外,也可避免廠商各自與下游接觸,互相砍價的情況發生;但另一方面,臺灣政府一向對于「拿資金援助產業」特別敏感,在選舉前的敏感時分,業者恐怕還是得自力救濟為先。
巴菲特首度將投資觸角跨入太陽能,也是近期全球太陽能股價齊響反彈號角的重要推手,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先宣布收購First Solar位于加州的550 MW Topaz太陽能發電場后,短短一周內,再度宣布將收購NRG Energy Inc位于亞利桑那州電場49%的股份,該項目是由太陽能電力公司First Solar所興建,并擁有美國能源部價值9.67億美元的貸款擔保。
之后,Google與KKR則是搶進太陽能電廠領域,尤其是傳統電力成本相對偏高的加州地區電廠,在加州采取太陽能發電已可達到與市電平價Grid Parity的水準,且投資太陽能電廠可將發電輸出賣給電力公司,擁有穩定報酬率。
臺灣太陽能業者多半肯定巴菲特以及Google將其投資領域擴及太陽能領域,但對于是否可嘉惠至臺系廠商,則未必有正面看法,有人認為,巴菲特進入太陽能是踩著臺灣制造商的「血痕」前進,但也有業者認為,各個產業都要先有需求,若沒有人投資電廠、沒有需求、那就算價格再低也賣不出去。
但無論是巴菲特在短短一個月內兩度出手投資電廠、或者是Google聯合KKR競標電廠,都是看好德國、義大利市場已達16-18%以上的電廠投資報酬率,而會有這么高的報酬率,也是因為這一年來太陽能產品跌價達6-7成以上,裝置成本下降后推升投資報酬率,故巴菲特以及Google投資電廠不能說他們為產業背書,只能說他們在商言商,主要是看中其中穩定且高昂的獲利率。
事實上,相對于投資德國公債報酬率4-6%,過去歐洲銀行或金融業者面對投資太陽能系統達8-10%的內部報酬率,且可有穩定20年的保證收購,已吸引不少人投入,但現在在一波跌價之后,德、義太陽能電池內部報酬率已高達16%以上的水準,但卻無法刺激需求爆炸,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因為在歐債陰霾下,金融機構的放款條件嚴格,缺少資金相挺。
部分義大利地區,太陽能電廠投資的內部報酬率有的可高達20%以上,也因此吸引中國業者甚至動用政府支持的力量向政府主導的主權基金融資,以融資利率7%的水準再回到義大利賺20%以上的報酬率,利潤仍相當誘人。
因此,最近不少國內業者也指出,希望透過政府出面協助業者進攻電廠事業,中美晶(5483)董事長盧明光日前則表示,希望政府可以協助設立太陽能電廠,并非是政府直接經營,乃是政府與民間機構合資的方式,委由產業界人士經營電廠,并預計1年內可以順利發電,屆時政府將可以把這個孕育出的太陽能電廠賣給希望穩健報酬率的金融機構,如人壽保險基金等,不僅能拓展臺灣太陽能廠的出海口,也能達到資產周轉率高的目的。
昱晶(3514)總經潘文輝也認為,投資電廠報酬率高,但現在的問題是借不到錢,他建議政府和銀行要跟業者走出去找出海口,政府雖拿出資金的擔保,但打交道的是歐洲國家政策保障下20年穩定的收益,且創造臺灣太陽能產業產品的出海口,也是同樣道理。
透過政府主導,除了資金來源外,也可避免廠商各自與下游接觸,互相砍價的情況發生;但另一方面,臺灣政府一向對于「拿資金援助產業」特別敏感,在選舉前的敏感時分,業者恐怕還是得自力救濟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