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在趙家屋頂的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熱水器。
一個家庭發電廠的尷尬
上海人趙春江花了20多萬元在自家建了個發電廠,然而,這個中國綠色家庭電廠的“孤本”卻面臨著無人收購的尷尬。
5月初,記者探訪了全國目前唯一一個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自己發電并且與國家電網實現并網的家庭――趙家。到目前為止,這個“電廠”已經發電超過4000度,光照度良好的白天除了自給自足,大約還有1300度輸送到國家電網。在太陽能無法施展能量的晚上,則用回國家電網的電。
但由于目前我國對于太陽能發電等“綠電”利用的政策配套尚不完善,這家“電廠”卻面臨著發多少電就要多交多少電費的尷尬,整個家庭上交的電費不減反增。
在全世界太陽能發電推廣最快的日本,有超過1/6的家庭都已經成為“綠色家庭電廠”,但中國卻僅有這個“孤本”。
與此同時,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子板生產基地,其中95%以上都用于出口。與許多“中國制造”一樣,中國的光伏產業正行走在“把綠色產品供給了國外,卻把污染留在了國內”的道路上,業內的專家為此而憂心忡忡。
這個家庭太陽能“電廠”的工作人員只有一個:趙春江。博士,上海電力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中國太陽能研究領域的權威。他是這個“電廠”的總設計師、總經理、維修工和抄表員,而一家老老小小7個人則都是這個“電廠”的用戶。
只有一個人的發電廠
“我老婆真是太浪費(電)了,這個家里光冰箱就有3臺。”當本報記者走進這個位于上海莘莊“陽明國際花園”的“電廠”時,趙春江笑著“抱怨”。
5月的上海正是春雨連綿,記者到的那天上海降溫,一大早就下起了中到大雨,天空一直籠罩在陰沉沉的云層中,在這樣的天氣下,太陽能電廠能正常運轉嗎?
“今年以來,唯一沒有發電的一天是1月30日,電子板上積了雪。”趙春江告訴記者。根據氣象記錄,在1月30日之前的五天時間里,上海遭遇25年來最嚴重的雨雪冰凍天氣,并在29日下了一場大雪。
打開趙春江的《家用太陽能發電系統運行情況報告書》(2008年第1季度)可以看到清晰的記錄:無故障連續運行91天,1月30日因光伏方陣積雪,發電為零;系統發電量:736.7kWh。也就是說在一季度趙春江的“電廠”發了736度電,加上去年的3159度,至今這個“電廠”已經發電超過3800度。
一般一天可發電10度
“今天這樣的天氣估計一天能發2度電左右,我們來看一個普通的天氣,這樣比較有代表性。”趙春江在一大堆的數據中檢索,“你看3月31日這天,我們可以看到早上6時30分記錄的電量是0.00度,6時35分記錄是0.005度,這就表示太陽能電子板開始運作了,他開始吸收陽光轉化為電流。”
“剛轉化出來的電流是直流電,通過一個逆變器把直流電轉化為交流電,也就是我們家庭使用的220伏電壓的電,這個時候電就通過電纜四處跑了,哪里需要用就去哪里,可能去冰箱的機會大一點,因為那個時候一般家里只有冰箱在用電。”趙春江盡量以最簡單的語言向記者解釋太陽能發電的運行過程。“很穩定,與國家電網供的電一模一樣。”
“你看,一路越發越多,一直到18時25分,10.38度,以后一直保持這個數字不變,這就表示停止運轉了,因為天已經太暗了。3月31日發了12個小時,總共發了10.38度電。”趙春江說,“夏天,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去年最高的一天發了17.5度電。”
由于電是不能保存的,所以當自己家的“電廠”到晚上不再運轉后,趙春江家的電器就直接轉為使用上海電網供的電了。白天家里消化不了的電量,也直接上網輸送到國家電網。
“我估計我們家發的電,2/3是自己家用的,1/3送出去了,先到我們鄰居家,我估計還沒有走出這一棟樓就被用完了。”他笑著說。
一個電廠投資了26萬
趙春江住的小區由12層的小高層組成,他專門買的是頂樓的復式單位,“當時買這個房就是為了搞太陽能發電,自己進行了建筑一體化的設計。”
記者在樓頂看到,原來的平臺沿著斜斜的屋頂被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