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處“嚴冬”的光伏行業再遭寒流來襲,全球最大光伏市場的德國傳出可能將大力限制年新增裝機量。這對于產能已經超出全球需求的中國光伏產業而言,不啻又是一顆重磅炸彈。
德國經濟部周四宣稱,提議將每年的新增光伏發電安裝量限制在1GW,此舉可以協助控制對于光伏發電的補貼成本。此較市場預計的該國今年逾5GW的新增裝機量大幅下降。但能否最終通過施行,市場尚存懷疑。
“如果德國真的限制安裝總量,那是很恐怖的。”保利協鑫(3800。HK: 行情)旗下的中環光伏總裁顧華敏無奈地說,“國內光伏行業已經非常脆弱了,大部分企業都已經限產停產,如果再出這個事情對于行業信心的打擊比較大。”
前幾年光伏業過熱發展已經為今天的苦果埋下伏筆。歐債危機不斷惡化,全球經濟復蘇又面臨眾多不確定因素,讓發電成本尚未低到可以脫離政策扶持的光伏行業面臨著需求不斷萎縮,而產能又嚴重過剩的境地。
而以出口為主的中國光伏業更是不堪重負。需求不振令產品庫存升至歷史高位、價格一挫再挫已讓國內廠家資金鏈極度緊繃,加之不久前最有潛力的光伏市場--美國對華掀起光伏產品“雙反”(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業內更是哀鴻遍野。
“要是德國真的這麼做,我只能表示非常遺憾,”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路透表示,美國此前已經掀起“雙反”調查,如果歐洲市場再遭受挫折,對于那些缺乏成本優勢的中國企業來說會造成嚴重打擊。
本月初,美國商務部正式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是美方首次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發起“雙反”調查。這將可能導致美國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施加高稅,以幫助困境中的美國生產商。
去年全球總共生產了23.9GW的光伏產品,而需求側的新增裝機量僅有16.6GW左右,中國產量占約一半。市場的火爆吸引資金大量投資產能,目前國內僅成規模的光伏電池、組件廠商總產能就已達約30GW。今年全球安裝量雖可提高到20GW,但仍不足以讓停下的機器重新啟動。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國,包括晶澳、無錫尚德、英利及常州天合光能等均躋身全球大廠之列。德國傳出限裝消息之後,包括其他光伏大廠SolarWorld、SMA Solar等股票周四應聲下跌,跌幅在0.3%-10%之間。
合乎情理,但通過可能性不大
業內人士對德國此舉其實并不意外。他們指出,光伏行業與風電等其他新能源形式一樣,仍然需要政策扶持和補貼。十年之內光伏發電在整個電源結構中來看光伏份額極小,在經濟狀況不好時很可能被“優先”減小扶持力度,因此歐洲降低光伏支持力度,包括美國等政策調整對中國造成不利影響,都是合乎邏輯的事。
“歐債危機不斷惡化,各國資金流不強,政府主導的補貼肯定要放緩,這涉及包括新能源在內的各種行業。德國政府這麼做,我們也是有預期的。”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分會秘書長孫廣彬對路透說。
盡管德國光伏業限裝動機合乎情理,但業內人士認為通過的可能性并不大。
瑞銀證券駐香港分析師楊路表示,其全球團隊對此事早有跟蹤,該政策提議受到德國包括環境等其他部門的反對的,“通過的可能性不能說沒有,但不大。”
楊路認為,德國等歐洲國家在補貼政策上通常選擇下調光伏發電補貼來降低補貼成本,而在今年和明年初下調從電價中抽取的補貼後,對于電價的壓力已經下降很多,此時將政策從補貼調節轉向硬性總量限制的可能性很小。
他并稱,今年德國的光伏系統安裝量已經下降很多,預計在5GW多。若不推出該限制政策,預計明年德國安裝量可能仍保持在這個水平。
德國此前計劃在2012年1月1日再次下調光伏系統上網電價補貼,降幅為15%。LBBW分析師Erkan Aycicek亦認為,“考慮到德國《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不久前剛敲定,估計短期之內再次出臺更多的措施,可能性很小。”
孫廣彬亦進一步分析說,德國政府受日本核泄露事件影響而下決心發展核電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形式,到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至35%的計劃并沒有改變,預計限制年安裝量的政策即便出臺也只是暫時的,會隨著明年下半年或其後的經濟復蘇而取消。
不過光伏業市場增長放緩已是定局。在德國限裝消息傳出之前,國際咨詢機構IHS iSuppli上月曾做出預測,由于補貼預算下調和各國政府對光伏安裝量的限制,明年意大利、德國、法國等傳統光伏大市場安裝量可能會減少,導致明年全球安裝總量或會出現下降,同時光伏供應鏈嚴重產能過剩,使得光伏產品價格仍有下降趨勢。
趁機提高產業集中度是當務之急
接二連三的利空令極大依賴于出口市場的國內光伏制造行業恐怕已是欲哭無淚,而現在更需要做的是為光伏市場中長期回暖後做打算。分析人士建議,當前的重中之重是提高產業集中度,從而增強國內企業的競爭力。
中環光伏顧華敏表示,國家可以從政策和資金上鼓勵行業整合,讓優質企業變得更強,并加速淘汰落後企業。“企業是有這個意愿的,有些甚至說你直接把我的廠子拿去--包括訂單和債務。”
這其實與中國政府部門的意圖相符。此前有報導稱,工信部已形成穩定國內多晶硅行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即推動多晶硅行業整合,鼓勵大企業兼并重組中小企業,但不會考慮采用直接補貼方式對企業進行扶持。多晶硅是光伏電池的原料。
孟憲淦亦透露,工信部制定的產業規劃徵求意見稿中提到,對光伏電池、組件行業,有意支持1-2家規模在5GW的大型企業,并支持8-10家1GW的中型企業。“這樣加起來就已經20個GW了,還不夠嗎?!”
他們進而認為,萬一歐洲市場出現波折,企業面臨的其他市場選擇非常有限。歐洲其他市場增長畢竟有限,而新興市場也有增量小、難以進入等問題。這樣看來美國仍是市場潛力最大的地區,即便對中國展開雙反,其重要程度仍不可小覷。
“首先美國經濟總量是大于歐洲的,二來他們的陽光資源優于德國,最差的一個州光照資源也跟德國一樣。美國的荒漠很多,很適合開發大規模的光伏發電站。”顧華敏表示。
中國市場雖然在出臺光伏標桿價格之後,雖有可能再將2015年末的光伏裝機容量擴大50%至1,500萬千瓦(即15GW),但相對于國內龐大產能而言仍是杯水車薪,激進擴大發電裝機還會帶來像風電一樣并網等難題。
孟憲淦更建議國內行業要看清政策形勢,對國家新能源發展策略的認識要回歸理性。他認為,十二五期間為了調結構經濟增速肯定會放緩,新能源一時難成氣候,財政扶持的基礎和動力并不大。
但困難時期畢竟會度過,長遠來看新能源仍舊是替代傳統能源的惟一選擇。孟憲淦苦笑稱,“有人說現在是光伏行業的'寒冬',我想還是別說寒冬吧,太難受。這都是行業過熱、產能過剩後市場來做調節,就叫'調整'吧。”
德國經濟部周四宣稱,提議將每年的新增光伏發電安裝量限制在1GW,此舉可以協助控制對于光伏發電的補貼成本。此較市場預計的該國今年逾5GW的新增裝機量大幅下降。但能否最終通過施行,市場尚存懷疑。
“如果德國真的限制安裝總量,那是很恐怖的。”保利協鑫(3800。HK: 行情)旗下的中環光伏總裁顧華敏無奈地說,“國內光伏行業已經非常脆弱了,大部分企業都已經限產停產,如果再出這個事情對于行業信心的打擊比較大。”
前幾年光伏業過熱發展已經為今天的苦果埋下伏筆。歐債危機不斷惡化,全球經濟復蘇又面臨眾多不確定因素,讓發電成本尚未低到可以脫離政策扶持的光伏行業面臨著需求不斷萎縮,而產能又嚴重過剩的境地。
而以出口為主的中國光伏業更是不堪重負。需求不振令產品庫存升至歷史高位、價格一挫再挫已讓國內廠家資金鏈極度緊繃,加之不久前最有潛力的光伏市場--美國對華掀起光伏產品“雙反”(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業內更是哀鴻遍野。
“要是德國真的這麼做,我只能表示非常遺憾,”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路透表示,美國此前已經掀起“雙反”調查,如果歐洲市場再遭受挫折,對于那些缺乏成本優勢的中國企業來說會造成嚴重打擊。
本月初,美國商務部正式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是美方首次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發起“雙反”調查。這將可能導致美國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施加高稅,以幫助困境中的美國生產商。
去年全球總共生產了23.9GW的光伏產品,而需求側的新增裝機量僅有16.6GW左右,中國產量占約一半。市場的火爆吸引資金大量投資產能,目前國內僅成規模的光伏電池、組件廠商總產能就已達約30GW。今年全球安裝量雖可提高到20GW,但仍不足以讓停下的機器重新啟動。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國,包括晶澳、無錫尚德、英利及常州天合光能等均躋身全球大廠之列。德國傳出限裝消息之後,包括其他光伏大廠SolarWorld、SMA Solar等股票周四應聲下跌,跌幅在0.3%-10%之間。
合乎情理,但通過可能性不大
業內人士對德國此舉其實并不意外。他們指出,光伏行業與風電等其他新能源形式一樣,仍然需要政策扶持和補貼。十年之內光伏發電在整個電源結構中來看光伏份額極小,在經濟狀況不好時很可能被“優先”減小扶持力度,因此歐洲降低光伏支持力度,包括美國等政策調整對中國造成不利影響,都是合乎邏輯的事。
“歐債危機不斷惡化,各國資金流不強,政府主導的補貼肯定要放緩,這涉及包括新能源在內的各種行業。德國政府這麼做,我們也是有預期的。”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分會秘書長孫廣彬對路透說。
盡管德國光伏業限裝動機合乎情理,但業內人士認為通過的可能性并不大。
瑞銀證券駐香港分析師楊路表示,其全球團隊對此事早有跟蹤,該政策提議受到德國包括環境等其他部門的反對的,“通過的可能性不能說沒有,但不大。”
楊路認為,德國等歐洲國家在補貼政策上通常選擇下調光伏發電補貼來降低補貼成本,而在今年和明年初下調從電價中抽取的補貼後,對于電價的壓力已經下降很多,此時將政策從補貼調節轉向硬性總量限制的可能性很小。
他并稱,今年德國的光伏系統安裝量已經下降很多,預計在5GW多。若不推出該限制政策,預計明年德國安裝量可能仍保持在這個水平。
德國此前計劃在2012年1月1日再次下調光伏系統上網電價補貼,降幅為15%。LBBW分析師Erkan Aycicek亦認為,“考慮到德國《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不久前剛敲定,估計短期之內再次出臺更多的措施,可能性很小。”
孫廣彬亦進一步分析說,德國政府受日本核泄露事件影響而下決心發展核電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形式,到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至35%的計劃并沒有改變,預計限制年安裝量的政策即便出臺也只是暫時的,會隨著明年下半年或其後的經濟復蘇而取消。
不過光伏業市場增長放緩已是定局。在德國限裝消息傳出之前,國際咨詢機構IHS iSuppli上月曾做出預測,由于補貼預算下調和各國政府對光伏安裝量的限制,明年意大利、德國、法國等傳統光伏大市場安裝量可能會減少,導致明年全球安裝總量或會出現下降,同時光伏供應鏈嚴重產能過剩,使得光伏產品價格仍有下降趨勢。
趁機提高產業集中度是當務之急
接二連三的利空令極大依賴于出口市場的國內光伏制造行業恐怕已是欲哭無淚,而現在更需要做的是為光伏市場中長期回暖後做打算。分析人士建議,當前的重中之重是提高產業集中度,從而增強國內企業的競爭力。
中環光伏顧華敏表示,國家可以從政策和資金上鼓勵行業整合,讓優質企業變得更強,并加速淘汰落後企業。“企業是有這個意愿的,有些甚至說你直接把我的廠子拿去--包括訂單和債務。”
這其實與中國政府部門的意圖相符。此前有報導稱,工信部已形成穩定國內多晶硅行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即推動多晶硅行業整合,鼓勵大企業兼并重組中小企業,但不會考慮采用直接補貼方式對企業進行扶持。多晶硅是光伏電池的原料。
孟憲淦亦透露,工信部制定的產業規劃徵求意見稿中提到,對光伏電池、組件行業,有意支持1-2家規模在5GW的大型企業,并支持8-10家1GW的中型企業。“這樣加起來就已經20個GW了,還不夠嗎?!”
他們進而認為,萬一歐洲市場出現波折,企業面臨的其他市場選擇非常有限。歐洲其他市場增長畢竟有限,而新興市場也有增量小、難以進入等問題。這樣看來美國仍是市場潛力最大的地區,即便對中國展開雙反,其重要程度仍不可小覷。
“首先美國經濟總量是大于歐洲的,二來他們的陽光資源優于德國,最差的一個州光照資源也跟德國一樣。美國的荒漠很多,很適合開發大規模的光伏發電站。”顧華敏表示。
中國市場雖然在出臺光伏標桿價格之後,雖有可能再將2015年末的光伏裝機容量擴大50%至1,500萬千瓦(即15GW),但相對于國內龐大產能而言仍是杯水車薪,激進擴大發電裝機還會帶來像風電一樣并網等難題。
孟憲淦更建議國內行業要看清政策形勢,對國家新能源發展策略的認識要回歸理性。他認為,十二五期間為了調結構經濟增速肯定會放緩,新能源一時難成氣候,財政扶持的基礎和動力并不大。
但困難時期畢竟會度過,長遠來看新能源仍舊是替代傳統能源的惟一選擇。孟憲淦苦笑稱,“有人說現在是光伏行業的'寒冬',我想還是別說寒冬吧,太難受。這都是行業過熱、產能過剩後市場來做調節,就叫'調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