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就在全球光伏市場陷入低谷之際,代工大王,臺灣鴻海集團董事長、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卻宣布投資1000億人民幣進軍光伏產業。郭臺銘的這一舉措,讓整個業界一片愕然。
說起富士康在人們心中的印象,除了代工,還是代工。富士康最為擅長的就是成本控制與規模生產。也正是富士康超強的成本控制能力,讓富士康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產值一度達到好幾百億美元。但就是如此的規模,并沒有給富士康帶來多少的利潤,代工行業不到5%的利潤率,無名無份的為他人做嫁衣,也一直是“代工皇帝”郭臺銘多年來心中的隱痛。為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新的方向,最后他想到了做光伏發電產業。
紅海戰略再發威 富士康進軍光伏很有優勢
有人認為一家企業應該只做其擅長的事情,并發揮到極致。但是郭臺銘顯然不這樣認為,他說,"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是因為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里時就已決定了,決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背負"代工之王"的稱號,郭臺銘從骨子里就渴望另立一個山頭。所以在富士康發展過程中,他一直強調產品要多元化。
郭臺銘:我們是一個有價值的公司,而不是便宜的公司,有價值是跟便宜是兩回事,我們公司就是這種公司,買的東西便宜,可是我們有錢賺,如果我們是犧牲利潤爭取業務的成長,那這種公司沒有價值。那么我們今天的成長是來自于均衡的成長,另外我們每個事業群在成長,我們公司不會落在只有一個單一的產品線或者只依賴于單一的客戶,像這種公司長期的成長都有危機。
其實早在去年,郭臺銘涉足光伏產業的想法就已經初露端倪。他曾計劃與英利合作,但最后無疾而終。之所以流產,正是因為觸到了郭臺銘為他人作嫁衣的隱痛。秉持"胸懷千萬里,心思細如絲"的郭臺銘想生產多晶硅和電池組件,建立自己的品牌,所以與英利合作的產品必須在名字上讓人看出是他的"娃兒",而英利則擔心淪為這個代工之王的墊腳石,不僅白忙活一場,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培養出個新的競爭對手。
但是不論英利是不是愿意,都已經沒法阻擋郭臺銘的腳步了。確定了方向的郭臺銘說:"除非太陽不再升起,否則不能不達到目標。"于是,保利協鑫上了郭臺銘的合作名單。保利協鑫的業務范圍是多晶硅與硅片生產、太陽能光伏電站,不涉及電池片和組件生產,而這恰恰是郭臺銘看重的。而且,保利協鑫在晶硅原料方面是行業龍頭。
今年9月開始,重磅消息就不斷出爐了:9月16號,郭臺銘完成山西大同新能源項目的揭牌;9月17號,郭臺銘又現身江蘇鹽城阜寧縣,出席富士康在當地的光伏基地項目簽約儀式。根據規劃,這兩個項目的總投資高達1000億人民幣(其中山西項目投入900億,江蘇項目投入100億),最終兩大基地的規模為:多晶硅產能10萬噸、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達到10G W。
在光伏產業,郭臺銘的出手可謂又快又狠。那么在從沒有涉足的領域,豪擲1000億元,郭臺銘的底氣從何而來呢?中環光伏總裁顧華敏認為富士康一向是都是紅海戰略,在已經成熟的競爭中靠低價取勝,此次他們進軍光伏很有優勢。
顧華敏 :因為光伏產業鏈有一定的長度,他選擇的是在中下端,就是電池和組件這兩個環節,特別是組件這個環節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的,所以他這塊他能夠管理龐大的勞動大軍,然后能夠把成本降到最低,至于富士康做得這么大主要有兩個優勢,一個是能管理好勞動力,但是總體上管理的費用還是很低的,還有因為采購量比較大,在光伏行業也能夠發揮這樣的強項,另外對于當地能解決就業問題,還是挺好的,對國內的其他子行業肯定是有威脅。
富士康的雄厚實力無可厚非,但蹊蹺的卻是,富士康為什么選擇在這樣的時間進入光伏產業?目前,光伏行業正在遭遇史上最嚴寒的冬天,先來看最新的數據,國際咨詢機構預測,2011年全球光伏裝機容量為21.9GW,只有25%的增長速度,而2012年的增速則在20%以內。這與光伏曾經的高速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2010年全球光伏的增速高達139%。由于增速下降得過快,企業的庫存大量增加,使一些實力較弱的企業開始“吃不消”。
而在過去幾個月里,國內已有50多家太陽能企業倒下,另有三分之一的企業處于半停產狀態。連無錫尚德、江西賽維這樣的龍頭企業都傳出了破產傳聞,同時,無錫尚德、賽維LD K、晶科能源與晶澳太陽能等,今年來的股價一路急轉直下。郭臺銘此時逆市而上進軍光伏業,是找死還是會讓富士康獲得新生呢?
對此,浙江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認為盡管是寒冬,但是對于要進軍光伏行業的企業,現在是最好的機會。
沈福鑫:那么如果他要進來顯然這個時機也是最好的,現在進來的投資成本是最輕的,包括引進人才也好,包括引進技術也好,包括引進設備也好這個時候是最輕的。
專家:僅靠“塊頭大”也不行
但對正處在水深火熱里的光伏企業來說,半路殺出來的這個來勢洶洶,氣勢逼人的“程咬金”讓他們日子更不好過。尤其對于中小型光伏企業來說,富士康雄厚的資本實力和超級的制造管理能力讓他們很難招架。
道杰資本總裁俞鐵成在微博上的爆料正說明了問題:“和光伏業兩大腕交流,一位有大量電站項目在手的說:有人愿把組件廠白送給他,條件是讓工廠活下去;另一位有國企背景的說,有許多中小電池組件廠老板哭著喊著要賣給他們,價值千萬生產線現在20萬就愿出手,前提是讓工廠開工承擔債務工人……哀鴻遍地的光伏制造業是浮躁中國產業發展的又一明證!”微博一出,就引起軒然大波。
俞鐵成:他來了大家都很恐懼,郭臺銘這種制造業本身他就靠制造業起身,他這種經濟化管理水平,他來做的話因為他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很多其他企業沒有這個實力來做,因為這個行業最后拼的是規模效益。
但是沈福鑫指出,要想在在業已產能過剩的光伏產業勝出,僅靠“塊頭大”也不行的。
沈福鑫:就是看企業的資金實力、技術包括他后面的資金跟進,有的時候我們會不是說你塊頭大一定會在這個行業當中會是強勢的,企業一個是完成的產業鏈,我們上下能夠貫通的,如果說有好的技術,另外再加上好的營銷網絡,那么應該跟進以后將來一定是他們的市場。
三大原因支撐富士康進軍光伏產業
主持人:袁元先生,您認為現在目前光伏產業確實有點風聲鶴唳的味道,那么富士康這個時候選擇逆流而上進入這個行業,它的底氣到底從哪來的?而且要投資上千億元。
袁元:我覺得他的這種底氣一個現在來講光伏行業現在整個來講收購的成本比較低,我們也知道郭臺銘或者說富士康的起家就是靠成本控制,其實他沒有任何的訣竅,你要說有什么招數也不現實,他就是靠一個超強的成本控制,他此次看到這個行業,他為什么愿意投資一千億,首先是因為成本低,另外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呢?其實我們回顧一下富士康所作的代工的產品,其實都有一個特征,為競爭都是很激烈的,不管說做電腦也罷手機也罷,其實我們也都知道在富士康做代工的這些行業里面競爭的程度絕對不亞于光伏產業,也就是說在產能比較大的行業里面進行競爭其實富士康還是游刃有余的,這是他進入的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我是這樣考慮的,富士康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去進軍呢?他還是看到了光伏產業的一個發展前景,比如新能源現在是我們國家要大力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里面最重要行業,這是單列的,這就是說這種單列擺明了國家對這個行業本身是持有一個鼓勵和扶持,包括在資金包括在項目用地包括項目資金,因為這是國家政策重點鼓勵發展的行業,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
袁元:另外一個問題從我們國家能源的供求形勢來看國家也希望通過現在這個光伏發電的成本,基本上已經到一塊錢一度了,那么這個發展成本和我們現在消費者的用電成本已經很接近了,雖然我們的居民生活用電價沒有那么高,可是很多的工業或者商業用電價格已經超過了光伏發電的成本了,也就是說光伏發電已經具備了在市場中間和這些用煤、用火力發電的一個競爭的基礎,而這個也是國家所樂意見到的,畢竟用煤發電是浪費資源,一個是污染資源.另外一個是什么呢?大家現在看到每年冬天大量煤炭從山西往南方去運,這個千里迢迢的運輸說實在的是對中國的鐵路是一個很大的壓力,所以如果說富士康通過進軍光伏產業能夠發生的話,那么他可以在國內有很多的光伏電站,就能夠替代,他是作為一個火力發電的替代能源,那么這樣的話就不用運這么大量的煤炭去運了。而南方來說我們知道天氣比較熱,相對北方來說南方的天氣還是比較熱,比如我們說長沙、湖南,這都是中國的號稱“火爐”的一些城市,如果光伏發電能夠成功,如果有太陽能發電的話,成本能力降下來,而且技術能夠先進的話,我覺得他正是看到這么多因素之后,富士康才下定決心才愿意來這么一場一千億元的豪賭。
主持人:這次和保利協鑫的合作,這個合作您估計能走多遠?包括他在保利協鑫的業務范圍是多晶硅、硅片生產包括太陽能光伏電站,郭臺銘他看中的是電池片和組件的生產。他們這種合作能持續多久?
袁元:我覺得這個還是能持續的,他們生產的東西沒有沖突,但是他倆如果整合到一起就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東西,這種合作一般來說,是互補的優勢,我們知道一個企業或者要想經營必須有一個互補的東西,如果說單純你要吃我,或者我吃你這種合作都不可能常久的,如果說互補而且雙方都有足夠的品牌資金和技術的能力的話我覺得成功的希望還是比較大的,相對來說我還是比較看好他和保利協鑫的合作的。
說起富士康在人們心中的印象,除了代工,還是代工。富士康最為擅長的就是成本控制與規模生產。也正是富士康超強的成本控制能力,讓富士康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產值一度達到好幾百億美元。但就是如此的規模,并沒有給富士康帶來多少的利潤,代工行業不到5%的利潤率,無名無份的為他人做嫁衣,也一直是“代工皇帝”郭臺銘多年來心中的隱痛。為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新的方向,最后他想到了做光伏發電產業。
紅海戰略再發威 富士康進軍光伏很有優勢
有人認為一家企業應該只做其擅長的事情,并發揮到極致。但是郭臺銘顯然不這樣認為,他說,"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是因為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里時就已決定了,決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背負"代工之王"的稱號,郭臺銘從骨子里就渴望另立一個山頭。所以在富士康發展過程中,他一直強調產品要多元化。
郭臺銘:我們是一個有價值的公司,而不是便宜的公司,有價值是跟便宜是兩回事,我們公司就是這種公司,買的東西便宜,可是我們有錢賺,如果我們是犧牲利潤爭取業務的成長,那這種公司沒有價值。那么我們今天的成長是來自于均衡的成長,另外我們每個事業群在成長,我們公司不會落在只有一個單一的產品線或者只依賴于單一的客戶,像這種公司長期的成長都有危機。
其實早在去年,郭臺銘涉足光伏產業的想法就已經初露端倪。他曾計劃與英利合作,但最后無疾而終。之所以流產,正是因為觸到了郭臺銘為他人作嫁衣的隱痛。秉持"胸懷千萬里,心思細如絲"的郭臺銘想生產多晶硅和電池組件,建立自己的品牌,所以與英利合作的產品必須在名字上讓人看出是他的"娃兒",而英利則擔心淪為這個代工之王的墊腳石,不僅白忙活一場,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培養出個新的競爭對手。
但是不論英利是不是愿意,都已經沒法阻擋郭臺銘的腳步了。確定了方向的郭臺銘說:"除非太陽不再升起,否則不能不達到目標。"于是,保利協鑫上了郭臺銘的合作名單。保利協鑫的業務范圍是多晶硅與硅片生產、太陽能光伏電站,不涉及電池片和組件生產,而這恰恰是郭臺銘看重的。而且,保利協鑫在晶硅原料方面是行業龍頭。
今年9月開始,重磅消息就不斷出爐了:9月16號,郭臺銘完成山西大同新能源項目的揭牌;9月17號,郭臺銘又現身江蘇鹽城阜寧縣,出席富士康在當地的光伏基地項目簽約儀式。根據規劃,這兩個項目的總投資高達1000億人民幣(其中山西項目投入900億,江蘇項目投入100億),最終兩大基地的規模為:多晶硅產能10萬噸、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達到10G W。
在光伏產業,郭臺銘的出手可謂又快又狠。那么在從沒有涉足的領域,豪擲1000億元,郭臺銘的底氣從何而來呢?中環光伏總裁顧華敏認為富士康一向是都是紅海戰略,在已經成熟的競爭中靠低價取勝,此次他們進軍光伏很有優勢。
顧華敏 :因為光伏產業鏈有一定的長度,他選擇的是在中下端,就是電池和組件這兩個環節,特別是組件這個環節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的,所以他這塊他能夠管理龐大的勞動大軍,然后能夠把成本降到最低,至于富士康做得這么大主要有兩個優勢,一個是能管理好勞動力,但是總體上管理的費用還是很低的,還有因為采購量比較大,在光伏行業也能夠發揮這樣的強項,另外對于當地能解決就業問題,還是挺好的,對國內的其他子行業肯定是有威脅。
富士康的雄厚實力無可厚非,但蹊蹺的卻是,富士康為什么選擇在這樣的時間進入光伏產業?目前,光伏行業正在遭遇史上最嚴寒的冬天,先來看最新的數據,國際咨詢機構預測,2011年全球光伏裝機容量為21.9GW,只有25%的增長速度,而2012年的增速則在20%以內。這與光伏曾經的高速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2010年全球光伏的增速高達139%。由于增速下降得過快,企業的庫存大量增加,使一些實力較弱的企業開始“吃不消”。
而在過去幾個月里,國內已有50多家太陽能企業倒下,另有三分之一的企業處于半停產狀態。連無錫尚德、江西賽維這樣的龍頭企業都傳出了破產傳聞,同時,無錫尚德、賽維LD K、晶科能源與晶澳太陽能等,今年來的股價一路急轉直下。郭臺銘此時逆市而上進軍光伏業,是找死還是會讓富士康獲得新生呢?
對此,浙江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認為盡管是寒冬,但是對于要進軍光伏行業的企業,現在是最好的機會。
沈福鑫:那么如果他要進來顯然這個時機也是最好的,現在進來的投資成本是最輕的,包括引進人才也好,包括引進技術也好,包括引進設備也好這個時候是最輕的。
專家:僅靠“塊頭大”也不行
但對正處在水深火熱里的光伏企業來說,半路殺出來的這個來勢洶洶,氣勢逼人的“程咬金”讓他們日子更不好過。尤其對于中小型光伏企業來說,富士康雄厚的資本實力和超級的制造管理能力讓他們很難招架。
道杰資本總裁俞鐵成在微博上的爆料正說明了問題:“和光伏業兩大腕交流,一位有大量電站項目在手的說:有人愿把組件廠白送給他,條件是讓工廠活下去;另一位有國企背景的說,有許多中小電池組件廠老板哭著喊著要賣給他們,價值千萬生產線現在20萬就愿出手,前提是讓工廠開工承擔債務工人……哀鴻遍地的光伏制造業是浮躁中國產業發展的又一明證!”微博一出,就引起軒然大波。
俞鐵成:他來了大家都很恐懼,郭臺銘這種制造業本身他就靠制造業起身,他這種經濟化管理水平,他來做的話因為他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很多其他企業沒有這個實力來做,因為這個行業最后拼的是規模效益。
但是沈福鑫指出,要想在在業已產能過剩的光伏產業勝出,僅靠“塊頭大”也不行的。
沈福鑫:就是看企業的資金實力、技術包括他后面的資金跟進,有的時候我們會不是說你塊頭大一定會在這個行業當中會是強勢的,企業一個是完成的產業鏈,我們上下能夠貫通的,如果說有好的技術,另外再加上好的營銷網絡,那么應該跟進以后將來一定是他們的市場。
三大原因支撐富士康進軍光伏產業
主持人:袁元先生,您認為現在目前光伏產業確實有點風聲鶴唳的味道,那么富士康這個時候選擇逆流而上進入這個行業,它的底氣到底從哪來的?而且要投資上千億元。
袁元:我覺得他的這種底氣一個現在來講光伏行業現在整個來講收購的成本比較低,我們也知道郭臺銘或者說富士康的起家就是靠成本控制,其實他沒有任何的訣竅,你要說有什么招數也不現實,他就是靠一個超強的成本控制,他此次看到這個行業,他為什么愿意投資一千億,首先是因為成本低,另外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呢?其實我們回顧一下富士康所作的代工的產品,其實都有一個特征,為競爭都是很激烈的,不管說做電腦也罷手機也罷,其實我們也都知道在富士康做代工的這些行業里面競爭的程度絕對不亞于光伏產業,也就是說在產能比較大的行業里面進行競爭其實富士康還是游刃有余的,這是他進入的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我是這樣考慮的,富士康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去進軍呢?他還是看到了光伏產業的一個發展前景,比如新能源現在是我們國家要大力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里面最重要行業,這是單列的,這就是說這種單列擺明了國家對這個行業本身是持有一個鼓勵和扶持,包括在資金包括在項目用地包括項目資金,因為這是國家政策重點鼓勵發展的行業,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
袁元:另外一個問題從我們國家能源的供求形勢來看國家也希望通過現在這個光伏發電的成本,基本上已經到一塊錢一度了,那么這個發展成本和我們現在消費者的用電成本已經很接近了,雖然我們的居民生活用電價沒有那么高,可是很多的工業或者商業用電價格已經超過了光伏發電的成本了,也就是說光伏發電已經具備了在市場中間和這些用煤、用火力發電的一個競爭的基礎,而這個也是國家所樂意見到的,畢竟用煤發電是浪費資源,一個是污染資源.另外一個是什么呢?大家現在看到每年冬天大量煤炭從山西往南方去運,這個千里迢迢的運輸說實在的是對中國的鐵路是一個很大的壓力,所以如果說富士康通過進軍光伏產業能夠發生的話,那么他可以在國內有很多的光伏電站,就能夠替代,他是作為一個火力發電的替代能源,那么這樣的話就不用運這么大量的煤炭去運了。而南方來說我們知道天氣比較熱,相對北方來說南方的天氣還是比較熱,比如我們說長沙、湖南,這都是中國的號稱“火爐”的一些城市,如果光伏發電能夠成功,如果有太陽能發電的話,成本能力降下來,而且技術能夠先進的話,我覺得他正是看到這么多因素之后,富士康才下定決心才愿意來這么一場一千億元的豪賭。
主持人:這次和保利協鑫的合作,這個合作您估計能走多遠?包括他在保利協鑫的業務范圍是多晶硅、硅片生產包括太陽能光伏電站,郭臺銘他看中的是電池片和組件的生產。他們這種合作能持續多久?
袁元:我覺得這個還是能持續的,他們生產的東西沒有沖突,但是他倆如果整合到一起就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東西,這種合作一般來說,是互補的優勢,我們知道一個企業或者要想經營必須有一個互補的東西,如果說單純你要吃我,或者我吃你這種合作都不可能常久的,如果說互補而且雙方都有足夠的品牌資金和技術的能力的話我覺得成功的希望還是比較大的,相對來說我還是比較看好他和保利協鑫的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