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臺灣《商業周刊》特別提供。
一場為了太陽能領袖交流而舉辦的活動,卻意外點燃全球太陽能業者被中國玩垮的不滿氣氛。
2011年10月5日,臺灣國際太陽光電展由“CEO高峰論壇”打頭陣,熱鬧開幕。全球最大太陽能多晶硅業者保利協鑫能源(GCL,以下稱協鑫)第一次參展,執行總裁舒樺還特別應邀上臺演說。
臺上,來自對岸的舒樺微笑著說,協鑫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年底將降到20美元/kg。若以目前現貨價格約43美元計算,協鑫的毛利率超過五成;就算年底現貨價格繼續下跌到茂迪CEO張秉衡所預估的35美元,毛利率仍將有四成。
這番勝利宣言聽在臺下其它業者的耳中,當場是又氣又羨。3月底開始,太陽能電池相關報價一路走跌,半年里的跌幅達到四、五成,多數太陽能公司正身陷第二季轉盈為虧、第三季剉咧等、第四季繼續虧的夢魘當中。
當舒樺演講終了,坐在第二排貴賓區的大同集團董事長林蔚山立刻舉手發問:“太陽能產業崩盤,你覺得保利協鑫是始作俑者嗎?”
氣氛,瞬間凝結。
2011年初,林蔚山才在大同電鍋50周年記者會上高調說,旗下的太陽能硅晶圓廠綠能今年要賺兩個股本;但8月底,綠能低調的將今年財測中的每股盈余目標,從賺15.82元,一舉調降為虧損2.9元。面子掛不住,難怪林蔚山要在眾人面前挑釁舒樺。
在遙遠太平洋的彼岸,也有人正呼應著林蔚山。
中國大陸業者先帶頭殺價 多晶硅價格2011年已跌一半
2011年8月底,因為高存貨與財務吃緊,已有三家美國太陽能公司宣布破產,引發業界嘩然。在這之前,歐洲才有多家太陽能廠,宣布裁員度小月。9月底,多次代表美國產業界調查中國反傾銷、反補貼的King&Spalding律師事務所,也向美國商務部等單位提出調查中國太陽能傾銷的申請。
令同業反感的,是中國大陸業者激進的價格戰。今年第一季,太陽能多晶硅材料每公斤還高高掛在約80美元,3月底需求因為歐債疑慮而急凍,協鑫馬上就祭出低價策略。半年下來,現在現貨單價只剩下40美元(但協鑫是制成硅晶圓才出售)。
舒樺也說:“協鑫的做法是不需要客戶開口的。我們主動會跟他們磋商相關問題,而不是說等他開口,這不是我們的風格。”
對舒樺來說,協鑫帶頭殺價,是“讓利給戰略伙伴(客戶)”;但對全球同業來說,“協鑫是價格破壞者。”
政府參股加出口退稅 發展五年就擠掉歐美業者
從最上游的多晶硅材料開始,一路往下到硅晶圓、電池、模塊,中國保利協鑫、無錫尚德包辦了所有的“全球第一”。
不僅全球前六大模塊廠都是中國大陸的公司,電池領域的全球前十大業者中,中國大陸有七家、臺灣有三家上榜。過去叱吒風云的歐美業者,早就從供應鏈上逐一消失。
中國大陸與臺灣發展太陽能的時間差不多,但現在中國大陸有五、六十家公司,臺灣僅約有二十家,而且規模遠遠小于前者。
中投顧問統計,2008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能是全球整體的26%;但2011年,根據市調機構集邦科技EnergyTrend估算,這個比重已經快速攀高到六至七成。
中國大陸到底贏在什么地方?集邦科技EnergyTrend研究經理胥嘉政分析,中國大陸政策支持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江西賽維(LDK)、無錫尚德等都有濃濃的地方政府味道,有些甚至直接參股。
各地政府也在土地取得成本、銀行融資條件、賦稅上,給予業者方便。
此外,“‘出口退稅’是中國公司最大的利器”胥嘉政說,這些退稅都會回到獲利上,提供中國大陸業者在全球發動價格戰的彈藥。
不僅如此,中國大陸業者近幾年更是積極擴產。以中國“電王”朱共山主導的協鑫為例,2006年底才成軍,一口氣就砸下新臺幣300余億元,兩年多就成為全球第三大多晶硅原料廠,今年更登上全球第一。
2010年,協鑫又跨足硅晶圓領域,同樣只花了11個月,就竄升為業界之冠,現在不僅供應全球約三成所需,成本更居業界最低。
中國大陸卯起來發展太陽能,一位大陸太陽能業者剖析,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次在高科技領域,與全球其它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在線。舒樺對這說法,更是大表贊同。顯然,太陽能在中國大陸,已升華為民族意識。
別人減產中國大陸仍加碼 2012年擴產計劃2011年底啟動
算一算,2011年中國大陸產能將比2010年大增一倍。就算是現在:報價半年崩跌五成、完全看不到反轉向上跡象,臺商早自四月就陸續下修產能計劃,中國大陸卻沒有停下擴產腳步。
一位臺商兩周內走訪中國大陸32家太陽能公司后發現,中國大陸多數業者無視于全球供過于求的事實,仍按照年初規劃、繼續擴產。
小廠如此,大廠亦然。舒樺也得意的說,協鑫原訂年底的多晶硅原料產能目標,已提前在7月完成,2012年的擴產計劃也提前在2011年底啟動。
對于外界不斷指責中國大陸,昱輝陽光銷售副總裁黃頌德回說:“平實而論,臺灣也擴(產)得很大力。”舒樺更直說,協鑫的成本優勢來自于技術與生產效率的提升,“你們該問的是,為什么其它公司做不到?”
這一波不景氣當中,以協鑫為代表的中國太陽能公司,不僅讓歐美業者逐一被淘汰出局,倒閉潮甚至也波及中國小型太陽能廠。
產能比需求多出快一倍 當庫存高,報價將難止跌
“中國大廠的野心,全反映在失控的擴產計劃上,”胥嘉政認為,它們不僅加速這一波不景氣趕快落底,更以成為全球最后勝利者為目標。
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以“不理性”形容中國目前的擴產計劃。她認為,中國正承擔著大風險:由于景氣最快明年第二季、最晚明年底才會回溫,中國大陸業者不算低的負債比,能否安然度過此波淘汰賽?一旦銀行雨天收傘,股東將暴露在高風險中。
“全球現在的有效產能大約是30GW(10億瓦),與今年實際需求17到18GW、甚至是20GW相比,太陽能產業正面臨‘結構性的供過于求’,而且從去年就開始了”,徐秀蘭表示。產能比需求多出了快一倍,下游庫存又高,報價怎么可能止跌?
不過,中國發動價格戰也帶來意外收獲。太陽能發電成本與市電同價(Grid Parity)的理想,已提前在2011年發生,太陽能對政府補貼的依賴度正在下降。“到時候,現有的30GW產能根本不夠用,”徐秀蘭滿懷期待。
然而,在迎向那不知何時才會發生的美好未來前,全球太陽能廠都得在中國的價格炮火聲中,想辦法度過這一波越來越冷峻的太陽能產業寒冬。(撰文:王毓雯,《商業周刊》)
【小資料】中國掌控全球逾半產能——中國在太陽能供應鏈產能占比
硅晶圓產量占全球約7~8成
硅基電池囊括全球前4大廠,產能占全球約6~7成
模塊囊括全球前6大業者,產能占全球5~6成
上游工業氣體直直漲,張忠謀也遭殃
晶圓代工教父──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看好太陽能等綠能產業的發展潛力,但他壓根沒想到,臺積電還沒賺到太陽能的錢,已經先為太陽能產業墊高了生產成本。
2011年9月1日,半導體、面板上游制程大量使用的氦氣價格無預警漲15%,國內主要工業氣體供應商三福氣體的代理商更表示,明年初還預定再漲15%,總漲幅將達3成。另一種用量更大的工業氣體──氬氣漲勢更驚人,不僅被代理商形容是“漫天要價”,且兩年來漲幅達六成,接下來還要繼續漲。
原來,太陽能與半導體、甚至是面板的上游制程中,都會用到大量的氦氣與氬氣。越上游、用量越大,如臺積電即這些工業氣體的大宗用戶。然而,這兩年兩岸太陽能廠有志一同,卯起來倍速擴產的結果,就是對這兩大氣體的需求量大增。但偏偏氬氣是鉆油過程中的附屬產品,即使臺灣已經向中國擴大進口,但總供應量還是增加有限,因此氣體報價也跟著飆漲。
就算是近期太陽能市況不佳,但業者仍要維持一定的產能利用率,攤銷固定成本與折舊。這使得太陽能、面板、半導體對工業氣體的需求維持不墜,也讓三福、聯華、亞東等三大工業氣體供應商,成了這一波不景氣當中,少數還能笑著漲價的得利者。
一場為了太陽能領袖交流而舉辦的活動,卻意外點燃全球太陽能業者被中國玩垮的不滿氣氛。
2011年10月5日,臺灣國際太陽光電展由“CEO高峰論壇”打頭陣,熱鬧開幕。全球最大太陽能多晶硅業者保利協鑫能源(GCL,以下稱協鑫)第一次參展,執行總裁舒樺還特別應邀上臺演說。
臺上,來自對岸的舒樺微笑著說,協鑫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年底將降到20美元/kg。若以目前現貨價格約43美元計算,協鑫的毛利率超過五成;就算年底現貨價格繼續下跌到茂迪CEO張秉衡所預估的35美元,毛利率仍將有四成。
這番勝利宣言聽在臺下其它業者的耳中,當場是又氣又羨。3月底開始,太陽能電池相關報價一路走跌,半年里的跌幅達到四、五成,多數太陽能公司正身陷第二季轉盈為虧、第三季剉咧等、第四季繼續虧的夢魘當中。
當舒樺演講終了,坐在第二排貴賓區的大同集團董事長林蔚山立刻舉手發問:“太陽能產業崩盤,你覺得保利協鑫是始作俑者嗎?”
氣氛,瞬間凝結。
2011年初,林蔚山才在大同電鍋50周年記者會上高調說,旗下的太陽能硅晶圓廠綠能今年要賺兩個股本;但8月底,綠能低調的將今年財測中的每股盈余目標,從賺15.82元,一舉調降為虧損2.9元。面子掛不住,難怪林蔚山要在眾人面前挑釁舒樺。
在遙遠太平洋的彼岸,也有人正呼應著林蔚山。
中國大陸業者先帶頭殺價 多晶硅價格2011年已跌一半
2011年8月底,因為高存貨與財務吃緊,已有三家美國太陽能公司宣布破產,引發業界嘩然。在這之前,歐洲才有多家太陽能廠,宣布裁員度小月。9月底,多次代表美國產業界調查中國反傾銷、反補貼的King&Spalding律師事務所,也向美國商務部等單位提出調查中國太陽能傾銷的申請。
令同業反感的,是中國大陸業者激進的價格戰。今年第一季,太陽能多晶硅材料每公斤還高高掛在約80美元,3月底需求因為歐債疑慮而急凍,協鑫馬上就祭出低價策略。半年下來,現在現貨單價只剩下40美元(但協鑫是制成硅晶圓才出售)。
舒樺也說:“協鑫的做法是不需要客戶開口的。我們主動會跟他們磋商相關問題,而不是說等他開口,這不是我們的風格。”
對舒樺來說,協鑫帶頭殺價,是“讓利給戰略伙伴(客戶)”;但對全球同業來說,“協鑫是價格破壞者。”
政府參股加出口退稅 發展五年就擠掉歐美業者
從最上游的多晶硅材料開始,一路往下到硅晶圓、電池、模塊,中國保利協鑫、無錫尚德包辦了所有的“全球第一”。
不僅全球前六大模塊廠都是中國大陸的公司,電池領域的全球前十大業者中,中國大陸有七家、臺灣有三家上榜。過去叱吒風云的歐美業者,早就從供應鏈上逐一消失。
中國大陸與臺灣發展太陽能的時間差不多,但現在中國大陸有五、六十家公司,臺灣僅約有二十家,而且規模遠遠小于前者。
中投顧問統計,2008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能是全球整體的26%;但2011年,根據市調機構集邦科技EnergyTrend估算,這個比重已經快速攀高到六至七成。
中國大陸到底贏在什么地方?集邦科技EnergyTrend研究經理胥嘉政分析,中國大陸政策支持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江西賽維(LDK)、無錫尚德等都有濃濃的地方政府味道,有些甚至直接參股。
各地政府也在土地取得成本、銀行融資條件、賦稅上,給予業者方便。
此外,“‘出口退稅’是中國公司最大的利器”胥嘉政說,這些退稅都會回到獲利上,提供中國大陸業者在全球發動價格戰的彈藥。
不僅如此,中國大陸業者近幾年更是積極擴產。以中國“電王”朱共山主導的協鑫為例,2006年底才成軍,一口氣就砸下新臺幣300余億元,兩年多就成為全球第三大多晶硅原料廠,今年更登上全球第一。
2010年,協鑫又跨足硅晶圓領域,同樣只花了11個月,就竄升為業界之冠,現在不僅供應全球約三成所需,成本更居業界最低。
中國大陸卯起來發展太陽能,一位大陸太陽能業者剖析,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次在高科技領域,與全球其它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在線。舒樺對這說法,更是大表贊同。顯然,太陽能在中國大陸,已升華為民族意識。
別人減產中國大陸仍加碼 2012年擴產計劃2011年底啟動
算一算,2011年中國大陸產能將比2010年大增一倍。就算是現在:報價半年崩跌五成、完全看不到反轉向上跡象,臺商早自四月就陸續下修產能計劃,中國大陸卻沒有停下擴產腳步。
一位臺商兩周內走訪中國大陸32家太陽能公司后發現,中國大陸多數業者無視于全球供過于求的事實,仍按照年初規劃、繼續擴產。
小廠如此,大廠亦然。舒樺也得意的說,協鑫原訂年底的多晶硅原料產能目標,已提前在7月完成,2012年的擴產計劃也提前在2011年底啟動。
對于外界不斷指責中國大陸,昱輝陽光銷售副總裁黃頌德回說:“平實而論,臺灣也擴(產)得很大力。”舒樺更直說,協鑫的成本優勢來自于技術與生產效率的提升,“你們該問的是,為什么其它公司做不到?”
這一波不景氣當中,以協鑫為代表的中國太陽能公司,不僅讓歐美業者逐一被淘汰出局,倒閉潮甚至也波及中國小型太陽能廠。
產能比需求多出快一倍 當庫存高,報價將難止跌
“中國大廠的野心,全反映在失控的擴產計劃上,”胥嘉政認為,它們不僅加速這一波不景氣趕快落底,更以成為全球最后勝利者為目標。
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以“不理性”形容中國目前的擴產計劃。她認為,中國正承擔著大風險:由于景氣最快明年第二季、最晚明年底才會回溫,中國大陸業者不算低的負債比,能否安然度過此波淘汰賽?一旦銀行雨天收傘,股東將暴露在高風險中。
“全球現在的有效產能大約是30GW(10億瓦),與今年實際需求17到18GW、甚至是20GW相比,太陽能產業正面臨‘結構性的供過于求’,而且從去年就開始了”,徐秀蘭表示。產能比需求多出了快一倍,下游庫存又高,報價怎么可能止跌?
不過,中國發動價格戰也帶來意外收獲。太陽能發電成本與市電同價(Grid Parity)的理想,已提前在2011年發生,太陽能對政府補貼的依賴度正在下降。“到時候,現有的30GW產能根本不夠用,”徐秀蘭滿懷期待。
然而,在迎向那不知何時才會發生的美好未來前,全球太陽能廠都得在中國的價格炮火聲中,想辦法度過這一波越來越冷峻的太陽能產業寒冬。(撰文:王毓雯,《商業周刊》)
【小資料】中國掌控全球逾半產能——中國在太陽能供應鏈產能占比
硅晶圓產量占全球約7~8成
硅基電池囊括全球前4大廠,產能占全球約6~7成
模塊囊括全球前6大業者,產能占全球5~6成
上游工業氣體直直漲,張忠謀也遭殃
晶圓代工教父──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看好太陽能等綠能產業的發展潛力,但他壓根沒想到,臺積電還沒賺到太陽能的錢,已經先為太陽能產業墊高了生產成本。
2011年9月1日,半導體、面板上游制程大量使用的氦氣價格無預警漲15%,國內主要工業氣體供應商三福氣體的代理商更表示,明年初還預定再漲15%,總漲幅將達3成。另一種用量更大的工業氣體──氬氣漲勢更驚人,不僅被代理商形容是“漫天要價”,且兩年來漲幅達六成,接下來還要繼續漲。
原來,太陽能與半導體、甚至是面板的上游制程中,都會用到大量的氦氣與氬氣。越上游、用量越大,如臺積電即這些工業氣體的大宗用戶。然而,這兩年兩岸太陽能廠有志一同,卯起來倍速擴產的結果,就是對這兩大氣體的需求量大增。但偏偏氬氣是鉆油過程中的附屬產品,即使臺灣已經向中國擴大進口,但總供應量還是增加有限,因此氣體報價也跟著飆漲。
就算是近期太陽能市況不佳,但業者仍要維持一定的產能利用率,攤銷固定成本與折舊。這使得太陽能、面板、半導體對工業氣體的需求維持不墜,也讓三福、聯華、亞東等三大工業氣體供應商,成了這一波不景氣當中,少數還能笑著漲價的得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