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進一步完善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推進新能源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會同中共江蘇省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江蘇省商務廳、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江蘇省知識產權局、人民銀行江蘇省分行等部門聯合印發《加快推進新能源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實施期為2025年至2027年。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江蘇省新能源產業集群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為增強綠電供給能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堅實物質保障。一是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在新一代光伏電池、超大型風電機組、氫能“制儲輸用”和新型儲能等關鍵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二是龍頭企業加快培育。累計培育10家具有生態主導力和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1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400家左右“筑峰強鏈”重點企業。三是集群建設成效明顯。重點承載地區內協同發展態勢基本形成,行業規模、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保持國內領先,鹽常宿淮光伏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取得顯著進展。
《行動方案》以光伏、風電、氫能、新型儲能等新能源產業為重點方向,部署了關鍵技術攻關、創新平臺建設、產品推廣應用、筑峰強鏈企業培育、產業集群發展、智改數轉網聯、綠色制造推進、產業基礎能力提升、海外市場拓展九大行動。
一是關鍵技術攻關行動。
建立產業鏈長、短板技術攻關清單,支持鏈主企業參與國家相關專項,開展聯合攻關,省級層面滾動實施一批重大企業技術攻關項目。鼓勵龍頭骨干企業牽頭整合產業鏈資源,在鈣鈦礦、大功率風電傳動鏈、新型儲能電池、制氫裝備等領域形成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二是創新平臺建設行動。
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圍繞海上風電、新一代光伏技術與裝備等領域培育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建設氫能、新型儲能未來產業研究院,加快提升創新平臺能級。發揮光伏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風力發電技術創新中心江蘇分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引領作用。
三是產品推廣應用行動。
將新能源列入“三首兩新”重點領域,加大首購首用政策支持,推薦申報國家首臺(套)推廣應用目錄、重點新材料應用示范指導目錄。探索“綠氫”在工業領域的替代應用,推動氫動力軌道交通、船舶運營,支持氫動力飛機研發。推動以海上風電為重點的風能資源高效利用,推進深遠海風電前期相關工作,爭取國家試點項目。
四是筑峰強鏈企業培育行動。
實施筑峰強鏈企業培育支持計劃,培育一批具有潛力的“單項冠軍”和“配套專家”。建立服務重點企業直通車機制,支持舉辦世界新能源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搭建產銷對接平臺。發揮重點企業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鏈融通發展。
五是產業集群發展行動。
加快形成以蘇南為技術創新策源地、蘇中蘇北為核心產業聯動協作區、沿海地區為融合應用前沿地的區域協同發展格局。以鹽常宿淮光伏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為重點,推動全省新能源產業集群優化布局和協同發展。
六是智改數轉網聯行動。
編制細分領域智改數轉網聯實施指南,建立典型場景庫和智能裝備、軟件和服務商清單。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能源產業,新能源企業及產品“上云用平臺”。發展新能源產業數字孿生,打造多環節一體化全生命周期管控系統。
七是綠色制造推進行動。
支持申報國家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和節能降碳技術裝備推薦目錄,鼓勵開展清潔生產。探索開展風電、光伏等高端裝備再制造,推動光伏組件、儲能電池、風機葉片等新興固廢綜合利用技術裝備攻關和產業化。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
八是產業基礎能力提升行動。
組建光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加快鈣鈦礦電池、新型儲能電池等技術標準制定。發揮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作用,助力提升產品質量。引導重點企業和平臺建立健全高價值專利培育和常態化專利導航工作機制,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知識產權創新聯合體,構建重點產業鏈專利池。
九是海外市場拓展行動。
支持企業參加德國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阿布扎比世界未來能源展、埃及太陽能光伏及儲能展覽會等境外展會。推動企業以“一帶一路”沿線為重點,開展大型光儲一體化、可再生能源制氫等項目工程總承包。鼓勵企業開展碳足跡、ESG報告編制認證,及時發布貿易預警信息,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海外風險監測預警機制。
詳情如下:
《加快推進新能源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解讀
一、出臺背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明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全面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能源產業是“1650”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為進一步完善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推進新能源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家及我省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文件精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會同省委金融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人民銀行江蘇省分行等部門制定本《行動方案》,實施期為2025年至2027年。
二、總體目標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省新能源產業集群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為增強綠電供給能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堅實物質保障。一是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在新一代光伏電池、超大型風電機組、氫能“制儲輸用”和新型儲能等關鍵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二是龍頭企業加快培育。累計培育10家具有生態主導力和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1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400家左右“筑峰強鏈”重點企業。三是集群建設成效明顯。重點承載地區內協同發展態勢基本形成,行業規模、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保持國內領先,鹽常宿淮光伏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取得顯著進展。
三、主要內容
《行動方案》以光伏、風電、氫能、新型儲能等新能源產業為重點方向,部署了關鍵技術攻關、創新平臺建設、產品推廣應用、筑峰強鏈企業培育、產業集群發展、智改數轉網聯、綠色制造推進、產業基礎能力提升、海外市場拓展九大行動。
一是關鍵技術攻關行動。
建立產業鏈長、短板技術攻關清單,支持鏈主企業參與國家相關專項,開展聯合攻關,省級層面滾動實施一批重大企業技術攻關項目。鼓勵龍頭骨干企業牽頭整合產業鏈資源,在鈣鈦礦、大功率風電傳動鏈、新型儲能電池、制氫裝備等領域形成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二是創新平臺建設行動。
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圍繞海上風電、新一代光伏技術與裝備等領域培育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建設氫能、新型儲能未來產業研究院,加快提升創新平臺能級。發揮光伏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風力發電技術創新中心江蘇分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引領作用。
三是產品推廣應用行動。
將新能源列入“三首兩新”重點領域,加大首購首用政策支持,推薦申報國家首臺(套)推廣應用目錄、重點新材料應用示范指導目錄。探索“綠氫”在工業領域的替代應用,推動氫動力軌道交通、船舶運營,支持氫動力飛機研發。推動以海上風電為重點的風能資源高效利用,推進深遠海風電前期相關工作,爭取國家試點項目。
四是筑峰強鏈企業培育行動。
實施筑峰強鏈企業培育支持計劃,培育一批具有潛力的“單項冠軍”和“配套專家”。建立服務重點企業直通車機制,支持舉辦世界新能源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搭建產銷對接平臺。發揮重點企業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鏈融通發展。
五是產業集群發展行動。
加快形成以蘇南為技術創新策源地、蘇中蘇北為核心產業聯動協作區、沿海地區為融合應用前沿地的區域協同發展格局。以鹽常宿淮光伏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為重點,推動全省新能源產業集群優化布局和協同發展。
六是智改數轉網聯行動。
編制細分領域智改數轉網聯實施指南,建立典型場景庫和智能裝備、軟件和服務商清單。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能源產業,新能源企業及產品“上云用平臺”。發展新能源產業數字孿生,打造多環節一體化全生命周期管控系統。
七是綠色制造推進行動。
支持申報國家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和節能降碳技術裝備推薦目錄,鼓勵開展清潔生產。探索開展風電、光伏等高端裝備再制造,推動光伏組件、儲能電池、風機葉片等新興固廢綜合利用技術裝備攻關和產業化。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
八是產業基礎能力提升行動。
組建光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加快鈣鈦礦電池、新型儲能電池等技術標準制定。發揮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作用,助力提升產品質量。引導重點企業和平臺建立健全高價值專利培育和常態化專利導航工作機制,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知識產權創新聯合體,構建重點產業鏈專利池。
九是海外市場拓展行動。
支持企業參加德國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阿布扎比世界未來能源展、埃及太陽能光伏及儲能展覽會等境外展會。推動企業以“一帶一路”沿線為重點,開展大型光儲一體化、可再生能源制氫等項目工程總承包。鼓勵企業開展碳足跡、ESG報告編制認證,及時發布貿易預警信息,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海外風險監測預警機制。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
發揮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機制的統籌協調作用,及時研究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定期做好產業運行分析與跟蹤評估,支持新能源產業集群項目列入省重大工業項目清單,加強重點企業投資項目跟蹤。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
鼓勵并網運行超過15年或單臺機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陸上風電場開展改造升級,支持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統籌用好制造強省建設、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省發展改革類等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重大創新平臺、智改數轉網聯和服務體系建設等。
三是加強產融對接。
定期向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推送新能源領域優質項目,組織開展金融賦能新能源產業專題活動。鼓勵運用股權交易、企業債券、票據等多種直接融資工具及產品,推動更多新能源企業加入江蘇省綠色融資主體庫,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蘇碳融”政銀產品。
四是強化人才引育。
建立完善新能源產業集群及重點產業鏈專家委員會、專家庫,遴選培育一批創新企業家、先進制造技術人才、先進基礎工藝人才,引進一批高端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組織引導重點企業與高等院校新能源類專業開展技術和人才對接,開展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五是營造良好環境。
支持光伏、儲能企業申報《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發揮省級行業協會和集群促進組織作用,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引導各地進行差異化產業布局和招商引資,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低效產能出清渠道,加大優質企業和產品的推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