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4日舉辦的第九屆國際儲能和電池技術及裝備(上海)大會上,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共山在報告中深入闡述了儲能與新一代電力系統融合發展的現狀與未來趨勢。
朱共山表示,根據國家要求,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將在2027年前取得實效,這標志著三年內電力系統將實現初步轉型。這一轉型過程將為儲能等新型能源提供巨大的發展機遇,涵蓋電力供應支撐體系、新能源開發利用體系、儲能規模化布局應用體系及電力系統智慧化運營體系等多個方面。他強調,新能源產業正逐步從裝機主體轉向發電主體,國家發布的《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顯示,過去十年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一半以上,風光發電更是提前六年實現了2030年裝機目標。
面對新能源入網比例提升帶來的消納難題,朱共山先生認為儲能是解決之道。他提到,全國風光利用率的大幅下降和部分省份風光利用率降至90%的新紅線,凸顯了儲能的緊迫性。分布式光伏和儲能的結合,將是未來市場的重要發展方向。
朱共山強調,儲能產業的發展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他提到,新型儲能裝機已超過3000萬千瓦,并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實現規模翻番。抽水蓄能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能量銀行,到2030年裝機容量將超過1.2億千瓦。
朱共山指出,聚焦技術短板,突破技術挑戰是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當前儲能已進入“后鋰電”時代,火電調峰+抽水蓄能、新能源+長時儲能逐步成為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重中之重。但現有儲能技術,尤其長時儲能技術仍有不足,嚴重影響新能源產業的協同發展。由此,他提出,新型儲能的下一個重要站點是構網型儲能,構網型儲能已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儲能技術方向。
然而,深入探討儲能與新一代電力系統融合發展的前沿議題時,朱共山以其深刻的行業洞察,特別強調了儲能與光伏發展的相似邏輯,并發出強烈呼吁:儲能產業必須避免重蹈光伏產業起落交替的覆轍。他指出,當前儲能產業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與光伏產業早期的發展經歷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要求我們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朱共山首先指出了儲能產業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顯著差距。他透露,盡管全國電化學儲能電站的平均利用率在過去一年中有所提升,從去年的34%增長至今年上半年的42%,但這一數字仍遠低于設計充放電次數的一半。這意味著,大部分儲能電站的實際運行效率遠未達到預期,低質配建、低壽命值、低收益率的問題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亟待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等手段加以改善。
緊接著,朱共山揭示了儲能產業內卷加劇的現狀。隨著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競爭日益激烈,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而企業利潤卻并未實現同步增長。跨界玩家的涌入更是加劇了市場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部分玩家因無法承受壓力而選擇退出。這種量增價降、增收不增利的現象,不僅考驗著企業的生存能力,也對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威脅。
此外,儲能價格的一路下探也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目前,電化學儲能的價格已經降至每瓦時0.3元左右,這一價格優勢雖然有利于儲能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但過低的價格也可能導致企業難以維持正常運營和研發投入,進而影響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朱共山提出了幾點具有前瞻性的建議。首先,要提升儲能利用率,改善低質配建、低壽命值、低收益率的問題。其次,要改善行業內卷程度,推動市場機制完善,保障儲能產業的健康發展。最后,要加快綠證交易市場的建設,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儲能資源的優化配置。
“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市場機制行穩致遠。”朱共山認為,從今年上半年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加持儲能產業發展可以看出,市場價格信號將引導儲能資源優化配置。“容量電價+電量電價”將打開儲能全新商業模式。
“未來即場景,場景孕育未來。”在朱共山看來,新型儲能的“場景革新”讓儲能應用充滿想象空間。不論是在寂寥的沙漠還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在算力加持下的儲能產業正在由“強配驅動”逐步轉向“經濟性驅動”。同時,從全球視角來看,中歐美為主體的新興市場加速崛起,也將有望為儲能市場帶來新的增長極。
“理性競爭,穩健出海,不卷價格,強化價值。”朱共山呼吁行業同仁與《新型電力系統藍皮書》確定的儲能之路“三步走”同頻共振,一道團結協作,競合共贏,實現行業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