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 以來,我國海上風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累計裝機容量占全球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的近一半,位居世界第一。電氣風電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連續8 年穩居全國第一,打造了多個行業示范引領項目。未來,行業如何通過技術和模式創新以適應不同市場的需求,電氣風電將如何鞏固其在海上風電市場的優勢……帶著這些問題,《風能》與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總裁助理、工程與技術研究院院長蔣勇展開對話。
蔣勇認為:
當前階段, 海上風電行業需要關注如何打造大型深遠海風電場系統級的綜合解決方案的技術能力。
風電基礎理論和行業標準沒有跟上產業發展,業界需要加強研究,從推動設計基礎理論和設計標準的升級來重新定義“深水區” “無人區” 規則,實現我國風電產業在市場和技術方面的全面引領。
海外風電市場是一個多元化的市場,不僅體現在對產品需求的差異化、商業環境的多元化,而且不同市場產業的成熟度差異很大,需要有綜合能力更強的團隊、更多個性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更多的資源來加以應對。
以下為采訪實錄:
《風能》: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3770萬千瓦。截至2023年5月,電氣風電的海上風電累計并網容量突破千萬千瓦,連續8年蟬聯我國風電整機企業海上新增裝機容量榜首。請問,這得益于電氣風電在哪些關鍵節點做出的正確決策?
蔣勇:首先,在市場尚未堅定看好海上風電發展時,電氣風電就將海上風電看作風電技術制高點來布局,從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到推進技術迭代創新,再到開展自主技術創新,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和優化。其次,注重人才培養,建立了一支高素質的研發團隊,他們是我們取得這些成就的關鍵。最后,我們始終堅持以客戶和市場為中心,積極響應政策調整,及時調整戰略方向,以確保聚焦和服務于國家戰略,為客戶提供可靠的風電機組。這些決策使我們能夠在海上風電行業中實現長期領先。
《風能》:全球風電技術發展正進入“深水區”“無人區”,您認為其中蘊含著哪些機遇與挑戰?如何為行業開展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
蔣勇:近年來,風電在快速成長的同時也面臨著“煩惱”。挑戰是,風電的基礎理論和行業標準沒有跟上產業發展,這意味著我們之前積累的經驗、規范、標準可能并不能夠完全指導下一代機組的研發。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開放、協作的創新環境,鼓勵跨學科、跨行業的合作,以促進技術創新;我們需要加強研究,從推動設計基本理論和設計標準的升級來重新定義“深水區”“無人區”規則。同時,在低利潤時代,我們也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提供足夠的資源和保障,推動技術創新,實現我國風電產業在市場和技術方面的全面引領。
因此,電氣風電提出了風電設計的2.0時代,其核心是要減少之前在研發和生產制造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通過引入新的設計規范,理論結合實踐來支撐風電機組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應進行多學科協同,實現系統級別的最優。
我認為,其中有四個關鍵的環節需要突破:第一是充分的設計和測試驗證,即依靠數據測試優化設計,通過測試驗證我們的理論。第二是要加強高保真仿真能力,通過大量精細化的仿真,建立起設計的關鍵參數與產品性能之間的關系。通過高保真的建模盡可能地覆蓋風電機組運行的各種工況。第三是新材料等基礎研究的突破,需要引入大量的新材料和新理論,提升整個風電機組的承載能力。第四是人工智能助力系統級別的優化。風電機組是一個系統級別的設計,希望引入人工智能進一步提升整體的效率,優化全局。
《風能》:目前風電技術已經向前走到了獨創階段。對于電氣風電來說,您認為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持續投入,才能支持風電制造企業擁有足夠的后續創新能力?
蔣勇:對于技術來說,電氣風電主要堅持了以下幾點做法:第一,堅定不移地走強技術之路。強技術之路是企業的唯一出路,需要尊重、支持、解放技術,為技術創新創造條件。第二,技術的靈魂是創新,應堅定不移地鼓勵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技術人員需要從“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新標準”入手,“大膽創新,小心求證”,構建成熟可靠的創新技術“貨架”。第三,技術的根本是人才。穩定的技術隊伍是企業的重要戰略資源,要堅持不懈地打造核心技術人才隊伍,培養一批懂專業、知領域、能應用、成體系的科技人才隊伍,支持優秀青年科技人員加快成才。重視領軍人物的作用,在技術關鍵點上進行集中突破。第四,堅持開放創新。技術創新一定要始終以市場、客戶為中心,始終堅持產業鏈協同,用好內外部專家智庫,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技術創新形成強有力支撐。第五,不斷優化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充分釋放創新的動力,激發創新的活力。
衡量技術價值的唯一標準是產品競爭力,而產品競爭力也是每一位技術人員的價值體現。
《風能》:目前,風電整機價格一路下滑,為降低成本,企業加速實施機組大型化戰略,但同時質量風險也在增加。在這種形勢下,制造企業將如何破局,以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蔣勇:一個行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技術設計為主導,形成“我可以做,你做不了”的競爭業態,技術決定了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隨著行業的發展,產品會出現同質化,隨即進入第二個階段,運營管理的精細化會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風電產業正處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間,需要從技術創新、管理運營同時發力。
電氣風電持續在技術研發、成本控制和市場開拓等方面深耕,在風電機組的設計、制造、供應鏈等方面進行精益化管理,以實現提質、降本、增效。對此,電氣風電提出了基于技術與管理的雙重創新驅動,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技術創新,行穩致遠,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首先,海上風電產品的可靠性是我們關注的重中之重,只有高可靠的設備才能確保海上風電項目基本的投資保障。我們將在設備可靠性的提升上持續重點投入。例如,機組測試平臺進一步優化后可滿足40MW以上傳動鏈測試驗證需求,大型軸承及葉片測試驗證、整機樣機測試的項目也在行業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了加碼升級。除了在關鍵部件的可靠性測試驗證上的升級,還結合電氣風電積累的1100萬千瓦海上風電機組的大量運行數據和運維成本數據,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分析,反哺到產品的可靠性設計中,確保在海上風電產品的可靠性上保持領先。
其次,積極開展深遠海風電產品及解決方案布局,特別是利用上海電氣在傳統電源、儲能技術、氫能技術、輸配電等領域的積累,提供更全面綜合的解決方案。持續加強與海上風電項目開發企業及沿海地方政府的合作,從而擴大電氣風電的市場影響力和份額。
最后,在當前階段,僅僅依靠某項領先的技術已經無法在復雜的海上風電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如何打造大型深遠海風電場系統級的綜合解決方案的技術能力。從對風、浪、流外部環境參數的精準預測和利用,到產品大型化、智能化的關鍵技術,以及可靠性技術、快速安裝、調試及全生命周期的智能運維技術;從海上風電場級的優化布置、場群協調控制與海上風電的綜合利用,到深遠海大規模風電送出成本更低,更好地適應電網要求,海上風電場該如何與海洋生態與環境友好共生,更好地與海洋經濟的發展相協同。
《風能》:深遠海風能資源可開發量是近海的3倍以上。國家相關主管部門正在加緊制定相關政策,沿海省份也積極制定深遠海風電發展規劃。對此,電氣風電在技術和市場方面將開展哪些工作,為風電制造行業在深遠海風電市場打好“頭陣”?
蔣勇:對于深遠海風電的開發,我們將在產品研發、項目開發和運營管理等方面做好準備,以確保我們在深遠海市場的領先。我們將研發更大型、更高效的海上風電機組,以適應深遠海的特殊環境,包括漂浮式機組。為了保障深遠海機組的運維,電氣風電已經投資建造了兩艘海上風電運維母船,旨在填補國內海上風電運維領域專用運維船的空白。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沿海地區的布局,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和海上風電項目開發企業的合作,并形成多項戰略合作意向,以鎖定一定量的深遠海市場份額。同時,我們將積極參與國家海上風電相關的政策制定,提出積極的建議,推動深遠海風電相關政策的出臺。
電氣風電還有更具體的行動計劃。我們正在規劃建設的山東半島北N2場址海上風電項目,將是我國首個百萬千瓦級國管海域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也是我國輸電距離最長、場址水深最深的“雙六十”海上風電項目,同時還是我國首個采用柔性直流輸電技術送出的零補貼海上風電項目。項目的建設對于我國深遠海風電的發展有著極強的示范意義和良好的帶動效應。這也是電氣風電為行業在深遠海市場打好“頭陣”的一項關鍵舉措。
《風能》: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憑借高效可靠且極具價格優勢的風電產品,我國整機商開始更多地直接參與海外風電項目的招投標,擴大海外市場空間。在您看來,中國風電產業“出海”,與國際廠商同臺競技,將對國內企業創新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電氣風電如何深化海外市場布局?采取哪些合作模式?
蔣勇:中國風電企業“出海”從機遇上講,與國際廠商的競爭,可以推動我國風電行業的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挑戰在于如何適應當地市場的需求。電氣風電將通過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等手段,深化海外市場布局,積極參與國際風電項目的招投標,提供高效可靠的風電機組和優質的服務,實現與海外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贏。
海外風電市場是一個多元化的市場,不僅體現在對產品需求的差異化、商業環境的多元化,而且不同市場產業的成熟度差異很大,這就需要有綜合能力更強的團隊、更多個性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更多的資源來加以應對。除了更多人力資源的投入,我們也將尋求與海外風電項目開發企業的戰略合作,以滿足區域市場本土化的需求,通過出口設備、出口設備與提供服務并舉等方式滿足不同海外風電市場的需求。為此,不僅需要加快產品創新,還應針對不同市場、不同商業環境進行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