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關于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歐盟委員會對三家抽樣中國汽車生產商征收的關稅分別為:比亞迪17.4%、吉利20%、上汽集團38.1%。中國其他參與調查但尚未抽樣的電池電動汽車生產商將被征收21%的加權平均稅。 歐盟委員會稱,如果與中方的討論不能得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些臨時關稅將從7月4日起引入。
這一決定迅速引發了來自中國政府、工商界、歐洲汽車企業以及國際觀察家的廣泛關注和密集發聲。
中國政府方
外交部:歐方若不終止“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中方將采取措施
在6月12日外交部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關于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中方已多次闡明立場。這起反補貼調查的實質是貿易保護主義。歐方在調查中存在許多不合理、不合規的做法,指控的所謂中國“補貼”項目也根本站不住腳。中方敦促歐方盡快終止調查,避免損害中歐經貿合作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如果歐方一意孤行,中方絕不會坐視不管,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商務部:敦促歐盟立即糾正這一錯誤做法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6月12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歐盟委員會于6月12日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臨時反補貼稅的初裁,中國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中國政府認為,歐方此舉罔顧事實和世貿組織規則,未充分考慮中方及歐盟產業界的反對聲音,是一種保護主義行為,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并可能擾亂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
中國政府敦促歐盟立即糾正這一錯誤做法,以對話和協商妥善解決經貿摩擦,并落實中歐領導人會晤時達成的共識。中方將持續關注事態發展,并保留采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的權利。
國家發改委斥歐盟電動汽車發補貼調查
在6月1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發言人李超對歐盟委員會計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臨時反補貼稅的決定表示堅決反對。他認為這一調查忽視事實和規則,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武器化和政治化,破壞了公平競爭。
李超強調,貿易保護主義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加征關稅會損害中國企業的權益,阻礙歐盟企業的健康發展,并擾亂全球汽車產業鏈。此外,這還會損害歐盟消費者的利益,影響歐盟的綠色轉型和全球氣候行動。
中國支持公平競爭,呼吁歐盟尊重市場規律和世貿組織規則,傾聽產業界的呼聲,糾正錯誤做法,回歸開放合作和綠色發展的道路。
中國工商界
中國貿促會新聞發言人對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初裁披露表示堅決反對。指出在歐盟電動汽車行業未受損害且多次反對的情況下,歐委會仍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7.4%至38.1%的臨時反補貼稅,同時對本土產業提供補貼,形成雙重標準。中國工商界認為歐委會的調查違背了世貿組織規則,程序不公,剝奪了中國企業的應訴權利,導致不公正的高額補貼裁定。
中國貿促會和中國國際商會呼吁歐盟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取消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征稅措施,并呼吁加強中歐業界的交流合作,通過對話解決矛盾,促進互利共贏,共同推動綠色發展。
歐洲各界
針對歐盟委員會計劃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的聲明,歐洲政商界、學界等多方人士表達了反對和不滿。
觀察人士指出,加征關稅將擾亂全球新能源產業鏈的穩定,影響歐洲經濟復蘇,阻礙綠色低碳轉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構成障礙。
德國北德意志州銀行的分析師弗蘭克·施沃佩等業界人士認為,此舉將損害汽車工業和消費者利益,增加歐洲消費者成本,減緩電動汽車普及。
匈牙利薩佐德韋格研究所的基塞伊·佐爾坦等分析人士認為,限制自由貿易和科技創新合作是危險的做法,在全球范圍內產生負面影響。
德國波鴻汽車研究院的費迪南德·杜登赫費爾等專家表示,中國電動汽車的競爭力來源于市場規模、創新能力和產業鏈條,而非補貼。
許多歐洲車企高管和商業協會認為,與中國電動汽車的競爭有助于促進歐洲汽車產業的電動化、數字化轉型。
中國-斯洛伐克經濟聯委會主席帕沃爾·安塔利奇等認為,中國是一個開放市場,公平的經貿往來是最佳合作方式。
分析人士如杜登赫費爾認為,中歐汽車產業的合作空間廣闊,合作有助于雙方共同走向綠色愿景。
西班牙汽車業對電動汽車市場的未來表示深切擔憂。西班牙全國汽車銷售商和維修商協會擔心,提高對中國品牌的貿易壁壘可能會進一步拖累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并可能對那些將大部分生產集中在中國的歐洲品牌造成不利影響。
德國總理朔爾茨也表達了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批評,認為隔離措施和非法關稅壁壘最終只會讓一切變得更貴,讓所有人變得更窮。
德國三大汽車制造商——梅賽德斯-奔馳、大眾汽車和寶馬集團均對歐委會的決定表示了擔憂和反對。他們認為,貿易保護主義不僅不利于全球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也可能對歐洲自身的利益造成損害。梅賽德斯-奔馳強調,如果任由保護主義趨勢抬頭,將對各利益相關方造成消極的后果。大眾汽車表示,反對征收此類“反補貼稅”,認為這一決定的負面影響超過了對歐洲的任何潛在利益。寶馬集團則明確表示,加征關稅是錯誤的決策,將阻礙歐洲車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