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三桶油”——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在大眾眼里,都是賣石油和天然氣的。
但仔細分析,這三大油氣公司,還是各有特點。
從營收規模看,中石化與中石油比較接近。2023年,中石化營收3.21萬億元,中石油營收3.0萬億元,中海油規模小一點,年營收只有4166億元。
但是從賺錢能力來說,中海油可以說遙遙領先。2023年,中海油以4000多億的營收,獲得1238.43億元的利潤,利潤率遠超中石化。中石油也不錯,2023年的盈利是1611.44億元,而中石化只有604.63億元。
盈利能力反映在市值上,中石油和中海油市值都上萬億。截至2024年5月28日,中石油的總市值達1.9萬億,中海油1.4萬億,而中石化只有8000億左右。
同樣是做石油生意,其實,三者之間的業務也有一些差別。
中海油正如其名字,其征途是星辰大海,中海油是中國最大的海上原油及天然氣生產商,其業務除了中國各海域,還遍布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歐洲等地。
中石化與中石油專注于陸地油氣的勘探、開采、運輸與銷售,但中石化正如其名字,還有一塊業務跟化工密切相關,在化肥、化纖及石油化工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中石化也擁有很強實力。
“三桶油”作為能源領域的國家隊,雖然賺了不少錢,但它們的業務都跟化石燃料有關,從全產業鏈看,是碳排放大戶,在碳中和目標下,跟所有國際石油巨頭一樣,“三桶油”也面臨能源轉型的挑戰。
所以,在新能源布局上,它們都一致,提出油氣之外的新業務方向。
中石化要做“中國第一氫能公司”的口號喊得最響亮,董事長常常現身為這個稱號站臺。
中石油則提出要做“油氣熱電氫”綜合能源公司。
中海油則聚焦海上風電、太陽能發電、地熱、氫能等業務,建設中海油特色的綜合能源公司。
“三桶油”的新能源布局已經全部展開,雖然側重點各有不同,但都選擇了氫能這一“新石油”作為主攻方向。中石油和中石化每年的制氫產能合計已達到400萬噸左右。
中石化是“三桶油”當中氫能業務發展最快,也是最激進的央企。
2021年,中國石化制定氫能發展專項規劃,提出按照“千站加氫引領,百萬綠氫示范,雙輪驅動創第一,替代減碳超千萬噸”的目標,持續加大氫能領域投資力度,在氫能交通和綠氫煉化兩大領域,著力發展氫能一體化業務,致力構建規模大、科技領先、管理一流的氫能公司。
在綠氫重大項目上,中石化也常有驚人之舉。2023年8月,中石化在新疆庫車投產國內最大2萬噸/年庫車綠氫示范項目。
今年2月,中石化啟動了全球最大綠氫耦合煤化工項目——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風光融合綠氫示范項目,項目總投資約57億元,投產后年可制綠氫3萬噸。還公布烏蘭察布10萬噸年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等。
截至2023年年底,中石化累計發展加氫站 128 座,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加氫站運營單一企業,供給量占全國40%左右。2023 年,加氫量為3472 噸,同比增加100%。
中石油在制氫和加氫站領域進軍較晚,面對中石化的快速發展,中石油不甘落后,開啟了追趕模式。
中石油在新能源方面的規劃是,到2025 年,力爭實現新能源產能占國內能源供應能力比例的 7%;2035 年,力爭實現新能源新業務與油氣業務三分天下格局;2050 年,力爭實現新能源新業務產能達到公司半壁江山。
氫能方面,2022年中石油發布《中國石油綠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3.0》,表示要在2050年占據國內30%供氫市場。
近年來,中石油按照“戰略布局、穩步推廣、規模發展”三步走階段部署發展氫能,重點發力多元化制氫、低成本高效儲運氫等內容,致力打造國內領先的氫能供應商、貿易商、服務商,發力氫能全產業鏈。
這兩年,中石油在氫能賽道突然火力全開。
5月,根據青海發改委公布的2024年新一批儲能項目,中石油在青海海西州的100萬千瓦風光氣氫項目尤其引人注目。這是中石油的首個萬噸級綠氫項目,每年可至少生產氫氣7萬噸,傳遞出中國石油進軍氫能的雄心。
除了青海海西州外,2024年,中石油繼續推進4個綠氫項目的建設,另3個分別是:內蒙古境內的鄂爾多斯蘇里格300萬千瓦“風光氣儲氫”一體化示范項目;甘肅境內的長慶油田油氣田區域50萬千瓦風光一體化基地項目;青海省境內的中石油青海油田格爾木100萬千瓦風光氣氫項目。這4個項目的總裝機達550萬千瓦。
此前,中石油首個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玉門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項目已在2024年成功投產,年產氫能力是2100噸。
中國石油董事長戴厚良在2023年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中國石油目前累計建成21座加氫站,計劃到今年年底加氫站數量達到50座。
此外,中石油在水制氫電解槽、輸氫管道上也有不少布局。尤其是輸氫管道建設,中石油規劃設計多條輸氫管道,初步形成輸氫管網。
氫能被視為“新石油”,石油公司大規模布局氫能,其實是對傳統石油業務的顛覆。這些油氣企業為何熱衷氫能?跟電力巨頭相比,有什么優勢嗎?
石油公司熱衷氫能,除了形勢所迫,還跟其現有業務關聯度高有關。
氫能產業與傳統油氣業務相比具有高相似度、同類客戶、共用基礎設施等特征。
油氣公司擁有成熟的制氫用氫、氣液儲運經驗和危化品儲運管理資質及完善的銷售系統,同時具備一定的氫能消納能力。
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實現商業化以前,技術成熟、成本低廉的化石燃料制氫可作為主流制氫方式來參與氫能產業鏈的上游環節;部分加油站具備發展油氫、氣氫混合站的條件,也是油氣企業參與氫能產業鏈的產業基礎。
在技術方面,油氣企業擁有豐富的管道設計、建設、運營經驗。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近年來投入數千萬元經費開展了氫能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研究,如天然氣催化裂解制氫、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重芳烴儲氫材料與脫氫催化材料、金屬骨架有機化合物儲氫、長輸管道摻氫輸運、加氫站建設規范及標準等項目,為未來發展氫能業務進行了有益的前期技術探索。
氫能,特別是綠氫,作為“新石油”的角色正加速登場。除了交通領域,氫能在長時儲能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并可推動鋼鐵、電解鋁、化工等重工業領域的脫碳進程。氫的衍生品,綠醇和綠氨,還可作為航空、海運燃料,為這些領域實現碳中和起到關鍵作用。
隨著電力、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巨頭的布局,再加上新興綠色科技企業、化工企業、新能源企業的加入,氫能的市場機會很大,但競爭也會白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