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到2023年廠家陸續投放產能的盛況下,2024年的光伏產業規模及需求仍持續穩健增長中。回顧2023年的全球需求約落在467GW,今年預計將成長至492至538GW,增長幅度將較去年略顯放緩,預期年成長僅約10%,主要仰賴中國、歐洲、美國、巴西及印度等市場帶動需求之成長。同時,今年許多規模較大的市場受到貿易壁壘、政策變動等因素影響需求,廠家對于海外布局策略正醞釀著改變,部分廠家已著手推動,使得海外產能布局近期仍為行業熱點話題之一,因此Infolink將針對當前的海外布局趨勢做進一步分析。
主要海外生產聚落的發展動向
東南亞市場:反規避豁免期將至預期將帶動當地硅片和輔料產能
作為供應美國光伏需求的重要聚落之一,在《防止維吾爾人強迫勞動法》(UyghurForcedLaborPreventionAct,UFLPA)的限制下,目前影響東南亞組件進入美國市場的最大阻礙仍為硅料的溯源問題,采用非疆硅料與海外硅料已成為光伏組件進入美國的必要條件。
同時,近期備受注目的東南亞反規避案,因反規避豁免期將至,未來東南亞的組件若要進入美國市場,將必須使用非中國硅片或滿足組件的輔材條件,預期在今年六月豁免到期后恐直接波及東南亞的組件輸出。在此背景下,考慮當今非中國的硅片產能相對不足,許多中國制造商積極評估將硅片產能及輔料供應拓展至東南亞。
美國:組件環節產能擴張快速但當地光伏供應鏈尚未到位
IRA等的優渥補貼,在光伏行業中掀起赴美建廠的熱潮。目前Q-cells、Silfab、Solar4America以及MeyerBurger等諸多廠家正相繼規劃擴產,然而考慮產能爬坡、設備進廠等因素,上述在美國的電池擴產計劃對于提升今年的實際產出恐相對有限,預計2024年底電池的年產能將約7.3GW,且由于為美國本土首度大規模電池產能擴充,實際運營效果尚待觀察,不過隨著產能的逐步提升,2027年美國的電池產能有望達38.15GW。
就組件而言,短期幾年的產能擴張更為明顯,目前包含晶澳、天合、正泰、3SUN以及其他諸多廠家等紛紛規劃赴美擴產,預計2024年底前美國的組件年產能可望大幅新增新增約30GW以上、達到超過50GW的年產能。美國供應鏈在政策的推動下將急遽轉型,然而在下游的電池、組件環節快速地擴產下,上游的硅料、硅片環節則因初始資本需求、技術儲備、當地電價及人力成本等考慮,目前較少聽聞擴產規劃。在此背景之下,對于今后將大量上線的電池組件產能,廠家如何規劃、建構出符合美國市場要求的本土供應鏈將是所有赴美投資廠家不得不重視的一大課題。
中東:隨著國際氛圍的轉變逐漸興起的海外生產聚落之一
以美國市場所發生的轉變為契機,中東地區作為充滿潛力的光伏市場,開始受到部份廠商的注意,而當地政府近年不斷增加對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為光伏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成功吸引外來廠商前來投資,目前在各環節里皆有廠家正在進行或評估投資建設。
舉例來說,中環近期確定將和沙特的VisionIndustries合作建立硅片廠,預計未來年產能可達20GW,上游的協鑫科技先前也公告也將于沙特建立12萬噸的硅料產能。另外在阿聯酋,天合亦預計分三期建造一體化產能,投入包括約5萬噸硅料、30GW的硅片和5GW的電池組件等之生產。土耳其方面,除了原先當地的組件在2023年底已達到19.7GW的產能之外,垂直整合廠Kalyon也在當地建立一體化產能,其中含2GW的硅片、2GW的電池和組件。有鑒于當前國際情勢的氛圍,預期中東的產能除了供應當地需求之外,可能也輸出至利潤較高的美國市場,為美國當地需求提供一定的支撐。
印度:當地技術相對不足及設備進口受阻產能擴張速度將相對遲緩
印度政府近年同樣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本土激勵政策,2021年印度政府批準了PLI產能招標計劃(ProductionlinkedIncentiveScheme,PLI),藉由補貼機制鼓勵當地產能的發展,其中甚至包含一體化垂直產能,以期望帶動當地光伏之發展。此外,透過ALMM清單(ApprovedListofModelsandManufacturers,ALMM)的推行,限制了政府的光伏項目須采用列表內的組件,加上列表內的名單多為印度本土廠家,進而增強本土組件廠的擴建動機。
基于上述的本土建廠優勢,目前Adani正計劃于當地建立垂直產能,其中包含2GW的硅片、4GW的電池及組件,而其他海外廠家也陸續于印度建立電池與組件產能。現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較缺乏相關生產技術及經驗,以及受到設備運輸受阻等影響,預計整體產能擴展會相對遲緩。
歐洲:多數企業因本土激勵政策等規劃尚未明朗而持觀望態度
與上述相比,歐洲地區的光伏擴產計劃相對較少。近期受到中國組件價格的沖擊以及歐洲禁止強迫勞動產品進入市場的討論等因素,政府開始審視對進口產品限制的必要性。然而,歐洲目前仍高度依賴中國組件,若僅靠本土產能并無法滿足當地需求,若推出貿易壁壘,歐洲整體的組件價格將往上抬升,影響更多的會是開發商的利益,并間接抑制光伏裝機的發展,對歐洲的能源轉型極為不利。
因此,歐洲在扶植本土制造方面,歐盟希望透過本土激勵政策以降低對中國進口產品的依賴、試圖達到能源自主,故去年三月歐盟執委會推出了《凈零工業法案》(Net-ZeroIndustryAct)與《關鍵原料法案》(CriticalRawMaterialsAct)等草案,希望拉高本土制造技術與原料的使用占比,但整體的補貼政策尚未明朗,加上草案的落實性仍待觀察,目前多數企業對歐洲擴產皆保持觀望態度。
光伏廠家如何跟上此波海外擴廠趨勢
綜觀全球市場,在各國的政策補貼、貿易壁壘等影響下,過去以中國為主的供給模式出現變化,海外光伏產業供應鏈正邁向「去中國化」態勢,廠家也開始加強海外擴產的布局。面對多樣的本土制造優惠方案,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選出適合自身企業的市場,有望未來拉開和同業間的差距。
盡管如此,有鑒于各國所提出的優惠和限制內容各有所不同,透過Infolink的海外擴廠顧問服務,我們將根據各廠家的發展期待與資源條件等,透過質化分析、量化策略等方式,協助經營決策層掌握,如:初期投資成本、海外市場價格等信息,并根據企業既有的海外布局等條件,協助挑出適合的投資目標國家或地區選項,甚至對于輔材配套方面提供對應建議。
細看目前光伏各環節在海外的發展,上游端因擴產所需時間較長的因素,擴產相對較少,短期內仍暫時難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組件和電池等下游環節,則已可看出海外產能的成長,其中海外組件擴增快速,預計2024年產能將達276GW,較前一年度成長至少17%。
長遠來看,若未來國際局勢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未來海外產能將持續擴張,中國在供應端的主導地位將發生改變,光伏供應鏈的結構將更加多元。屆時,對于各光伏廠家而言,是否在海外進行投資擴廠、如何推動投資評估作業,以及怎樣在評估過程中客觀地判讀市場趨勢和推估未來變化,將是日后各廠家皆需思考的共同議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