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鯰魚效應”,使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所有新能源品牌都無法置身事外,難逃今年車市“血戰”,這其中也包括在中國汽車行業占據重要地位的三家汽車央企。
2024年3月,國資委提出要對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和長安汽車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實施單獨考核,為三家汽車央企向新能源轉型升級按下“加速鍵”。
在此背景下,三家汽車央企的一組新能源汽車銷售目標,以及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極限制造和布局,引發業界關注。
按照規劃,一汽集團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為50萬輛,欲實現同比翻倍增長;東風汽車2024年計劃實現風神品牌全新車型100%電動化,2025年實現自主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突破100萬輛;長安汽車2024年新能源車銷量目標為75萬輛,同比增長55.9%。
為此,一汽集團于2023年12月表示,計劃到2025年,將投放全新新能源產品30款,包括自主品牌新能源產品24款;東風汽車計劃未來三年,將推出30款全新乘用車新能源車型和14款商用車新能源基礎車型;長安汽車2024年也將投放至少8款全新新能源車,以提高銷量。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電動汽車的“心臟”,上述目標為電池極限制造和新技術應用提出更高要求。例如,電池工廠1秒產出一顆電芯、電芯單體失效率達到DPPB(十億分之一)級別、電池底盤一體化應用、提高電芯快充能力、滿足整車超長壽命等需求,在電池企業協同下,已在汽車央企逐步實現。而隨著考核政策的“松綁”,央企在新能源領域的滲透進程將加快,或將進一步影響電池產業格局。
01
三大汽車央企迎新能源業務單獨考核
2024年3月,國資委公開“喊話”三大汽車央企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存在發展不夠快、滲透率低于行業等問題,同時提出要對央企新能源汽車業務實施單獨考核。
此前,汽車央企遵循“一利五率”的考核方式,企業的決策和經營更注重當期收益。而新能源汽車初期投入比較大,如果考核當期收益,很難促進企業全速推進。單獨考核將轉變為考核企業的技術、市場占有率以及未來發展。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950萬輛,新車滲透率為31.6%,而一汽、東風及長安在其整車銷售中的新車滲透率分別僅有10%、16.7%、18.6%左右,遠不及行業大盤。
未來政策“松綁”后,對三家企業而言,將帶動其戰略布局、電池供應鏈等方面發生變化。
02
帶動電池領域新趨勢
由于動力電池在整車安全性、續航里程、成本、使用年限等核心指標上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汽車央企也在電芯產品應用、系統集成、電池產能、極限制造、電池研發等方面加大馬力,呈現出電池發展新趨勢。
電芯產品應用方面,標準化電芯逐漸普及。長安汽車與寧德時代合資成立的“時代長安”,已完成首款87Ah標準電芯下線。搭載該電池的長安啟源A07真香版CLTC續航里程達710km,在高安全性、長續航、低成本等方面提高了車型競爭力。
同時,標準化電芯已在越來越多的車企實現規模化應用。包括寧德時代、弗迪電池、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欣旺達、力神電池、瑞浦蘭鈞等頭部電池企業都已布局標準電芯,這也將在極限制造、降本等方面,助力我國新能源汽車及電池產業保持領先。
系統集成方面,CTV(電池與底盤集成)技術加速落地。長安汽車持續研發CTP、CTV等集成工藝。目前其CTV技術成組效率≥86%,首款CTV汽車計劃將于2024年實現量產。
作為一項新技術,CTV技術在提升車身及電池安全性的同時,還能夠釋放更多的空間來布置更多的電池,進一步提高續航。
隨著汽車央企落地CTV技術,不僅將有利于實現整車突破性創新,電池企業也將與車企有更多深入合作的機會,極致發揮動力電池的澎湃動力。
電池產能及配套方面,頭部電池企業實現向汽車央企穩定供貨及產能共建。今年2月投產的一汽弗迪新能源動力電池一期項目,總規劃45GWh年產能,首期建設15GWh,采用刀片電池技術,結合無模組高集成設計,首批產品將搭載于紅旗新款純電動汽車。數據顯示,2023年弗迪電池在一汽的裝機量為2.42 GWh。
東風汽車與寧德時代、欣旺達等企業加大電池產能或配套合作。根據相關協議,未來三年,寧德時代將為東風旗下猛士科技提供動力電池產品和服務;雙方還將在新型電池產品開發及應用等方面展開合作。
2023年10月10日,欣旺達東風宜昌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下線交付首批電芯產品,該產品覆蓋300- 700km續航,實現A00、A0級車到中大型轎車、SUV全場景應用全覆蓋。該項目規劃年產能30GWh,一期20GWh。
長安汽車與寧德時代成立合資公司,共建電池產能;還規劃到2030年形成不低于150GWh的電池總產能。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除寧德時代、弗迪電池配套三家汽車央企外,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能源、欣旺達、力神電池、正力新能、瑞浦蘭鈞、中創新航、贛鋒鋰電等頭部電池企業也已向汽車央企批量供貨。
極限制造方面,電池超級工廠“分秒必爭”。據位于宜賓的時代長安電池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工廠自動化率達95%以上,從投料到成品產出的全周期內,可實現1秒鐘產出一顆電芯;布局6800多個質量控制點、1萬多項數據溯源,以確保電芯單體失效率達到DPPB(十億分之一)級別。”
據悉,采用快離子環石墨、超高導電解液等前沿技術,該工廠生產的電芯快充能力相比前期提升一倍,循環壽命超2000次,能滿足整車10年30萬公里超長壽命需求。
電池研發方面,車企錨定創新技術路線。長安汽車組建先進電池研究院,計劃到2030年推出其液態、半固態、固態等8款自研電芯;液態電池將通過其材料改性、體系優化等,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實現最快充電7分鐘續航400公里;到2030年將全面普及能量密度350Wh/kg-500Wh/kg的固態電池;到2035年實現鋰硫電池、金屬電池等新型電池搭載應用。在補能方面,現階段應用3C,普及5C,預研7C超快充。
實際上,汽車央企在電池領域的研發和突破,離不開與電池企業的深度合作。在前沿電池技術推動下,將助力車企進一步加快新能源轉型步伐,同時,車電融合創新也將縮短最新電池技術和產品驗證周期,通過規模化優勢助力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