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国产高清中文手机在线观看-麻豆最新国产av原创精品-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構建“光儲用”高端產業鏈!《成都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

   2024-03-22 成都市人民政府25260
核心提示:全面壯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

3月20日,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印發《成都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十四五”期間,全市經濟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發展水平有效提升,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取得重要突破,煤炭消費比重持續下降,以綠色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綠色生活方式有效推行,有利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42%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下降20%,綠色低碳成為城市標志性品牌,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重大進展,綠色低碳產業競爭力處于全國前列,碳中和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有條件的工業領域重點行業企業達到國家能效標桿水平,綠色低碳成為城市生活風尚,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45%左右,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

《方案》明確,鼓勵光伏、氫能、淺層地溫能、生物質能等應用,推動制氫母站、液氫站、加氫站網點建設,加快構建半小時加氫網絡。到2025年,原煤消費量力爭控制在500萬噸以下,綠氫生產能力達到6000噸以上。

全面壯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建設光伏高端能源裝備產業引領區,構建“光儲用”高端產業鏈,形成上中下游適配協調的產業集群。

探索開展重點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鼓勵光伏、鋰電池等行業參與國家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制定,在重點領域和成熟行業積極爭取國家產品碳足跡、碳中和認證試點,支持并引導出口行業、重點企業開展企業級、產品級、供應鏈碳足跡溯源。依托省級電網,探索參與電力碳足跡溯源系統建設,探索推進能源碳足跡國際互認,促進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全文如下:

成都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四川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達峰工作,結合成都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堅持中央確立的“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通暢、防范風險”原則,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全方位優化空間、產業、交通和能源結構,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成都,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二)基本原則

堅持發展導向、綠色轉型。正確處理好發展與減排的關系,深刻認識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突出公園城市特點,加強資源節約工作,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探索推進降碳減排與城市發展、經濟增長良性互動,加快走出一條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超大城市發展新路徑。

堅持系統推進、重點突破。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抓手推動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加強全局統籌、戰略謀劃、整體推進,堅持先立后破,加強政策系統性、協同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入推進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優化調整,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突破帶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整體推進。

堅持雙輪驅動、兩手發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強化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加快形成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激勵約束機制。

堅持穩妥有序、安全降碳。處理好減污降碳與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和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的關系,著力化解各類風險隱患,防止運動式“減碳”,穩妥有序、循序漸進推進碳達峰行動,確保安全降碳。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市經濟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發展水平有效提升,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取得重要突破,煤炭消費比重持續下降,以綠色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綠色生活方式有效推行,有利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42%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下降20%,綠色低碳成為城市標志性品牌,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重大進展,綠色低碳產業競爭力處于全國前列,碳中和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有條件的工業領域重點行業企業達到國家能效標桿水平,綠色低碳成為城市生活風尚,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45%左右,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

三、重點行動

(一)實施規劃引領全面綠色轉型行動

發揮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推動空間結構調整,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相適應的規劃體系、城市格局和生態空間,提升人口經濟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探索超大城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特色路徑。

1.強化綠色低碳發展規劃引領。

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中長期規劃,強化各級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的支撐保障。加強各級各類規劃間銜接協調,確保各領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標、發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協調一致。

2.推進空間治理低碳轉型。

推進城市空間治理更加注重全域統籌、差異管控、精細集約,鞏固“一山連兩翼”城市空間總體布局,以城市功能為引領,持續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和郊區新城,實施結對聯動發展,推動城市內涵發展、區域差異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城市空間布局與功能定位深度契合、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稟賦良性適配。持續優化公園城市用地結構,推動產城融合、職住平衡,不斷提升城市宜居品質。實施城市精明增長戰略,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健全增存并重長效管理機制。

3.筑牢生態安全底線。

優化公園城市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堅持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和耕地保護制度,開展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嚴格落實“三區三線”,實行“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整體保護“兩山兩網三環”生態本底,強化龍門山生態修復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龍泉山生態屏障和城市綠心建設,推進環城生態區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錨固全域發展的綠色空間底線,構建城園相融的公園城市空間形態。

(二)實施能源清潔高效提升行動

牢牢把握能源轉型“牛鼻子”,統籌能源安全保障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程,依托清潔能源大省優勢,優化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堅持推動能源供給低碳化、能源消費電氣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4.強化清潔能源供給與安全保障。

適度超前規劃建設能源基礎設施,構建以綠色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進受電通道擴容,加快配電網升級換代,重點依托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加快靈活調節電源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有序推進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項目建設,推進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友好并網等技術創新,開展電化學儲能示范。提升電力系統實時平衡和安全保供能力,構建“1+2+N”城市級虛擬電廠一體化發展格局。提升天然氣保障能力,推動川西氣田、天府氣田勘探開發,逐步形成全域覆蓋、穩定安全的天然氣供應網絡。完善郊區新城加油站分銷布局,建設油庫及石油批發交易中心,提升成品油儲備能力。到2025年,全市天然氣供應能力達到150億立方米/年,形成天然氣產能20億立方米/年,電網安全負荷提升至226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180萬千瓦,成都電網基本具備5%的尖峰負荷響應能力。

5.深化能源消費結構調整。

推進減煤、控油、增電、穩氣、發展新能源,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升煤電、水泥等行業煤炭清潔化利用水平。保持石油消費增速在合理區間,推動石化化工原料輕質化,提升燃油油品利用效率,推進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煤油等替代傳統燃油,力爭石油消費“十五五”時期進入峰值平臺期。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推進“瓶改管”“瓶改電”,優先保障民生用氣。推動城市新區和舊城改造區域開展集中供能試點。鼓勵光伏、氫能、淺層地溫能、生物質能等應用,推動制氫母站、液氫站、加氫站網點建設,加快構建半小時加氫網絡。到2025年,原煤消費量力爭控制在500萬噸以下,綠氫生產能力達到6000噸以上。

6.全生命周期提升用能效率。

推行用能預算管理,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建立重大項目招引能耗、碳排、用地預評估制度,開展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綜合評價,從源頭推進節能降碳。開展全領域節能管理,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健全市、縣兩級節能監察體系,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綠色電價等方式,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全面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完善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鼓勵企業節能改造,實施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在重點領域培育節能降碳標桿企業。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提升運算、存儲、傳輸等設備能效,積極推廣使用高效制冷等綠色技術,全市新建數據中心平均電能利用效率(PUE)值不高于1.25,將能耗超過1萬噸標準煤/年的用能單位全部納入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鼓勵利用技術手段錯峰用能、開展用能績效競賽,持續保持虛擬貨幣“挖礦”活動整治高壓態勢。

(三)實施產業降碳強鏈提質行動

做好“減碳”與“發展”兩篇文章,深度調整產業結構,聚焦循環化、清潔化、高效化推動工業節能降碳,建強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7.推動工業領域碳達峰。

嚴格執行鋼鐵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相關規定,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和已化解過剩產能復產。鼓勵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終端化、制品化轉型,鼓勵使用工業廢渣等作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鼓勵發展低碳水泥等新型建材。促進石化行業開展節能降碳減排技術改造,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加快推進其他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激勵能耗量較大的新興產業瞄準世界先進技術提高能效水平。精細推動工業行業治理,健全“兩高”項目全鏈條管控機制,圍繞石化、鋼鐵、化工、建材等行業,分類施策減少排污總量,降低單位產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大力打造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設計產品,開展清潔生產審核,開展近零碳排放園區、工業企業試點示范。到2025年,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4%。2030年前,力爭有條件的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率先達峰。

8.全面壯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

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建設光伏高端能源裝備產業引領區,構建“光儲用”高端產業鏈,形成上中下游適配協調的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鋰電產業,研發關鍵材料、鋰電池、電池管理與控制系統,推廣動力鋰電池和儲能鋰電池示范應用,按部署實施“新能源+儲能”試點示范工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發展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加快建設中德合作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標準及測試驗證試點示范項目,推動電池、電機、電控設計生產協同配套。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強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產品制造、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技術研發,做強碳中和服務。大力發展綠色氫能產業,重點發展制氫研發、氫源制備、氫能儲運、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延伸發展氫能應用示范和氫能檢驗認證、咨詢服務等,推動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發展,打造“綠氫之都”。積極布局新型儲能,著眼多元儲能方式研發,探索壓縮空氣儲能、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儲能等新技術路線。到2025年,綠色低碳優勢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以上。

9.大力提升產業發展質效。

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化,構建“芯屏端軟智網”生態圈,豐富物聯網等新技術運用場景,推動大數據產業基礎支撐層、數據服務層、融合應用層全產業發展,布局建設算力基礎設施,建強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成都)。開展產業功能區數字化提升,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打造一批智能工廠、智慧園區等數字化升級示范,開展汽車、電子信息、智能家居等重點領域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推動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產業綠色化低碳化深度融合。圍繞制造業數字化、服務化、高端化升級方向,鼓勵制造向前端研發設計和后端用戶服務延伸,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10.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新建產業園區依法依規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規劃水資源論證,推進產業園區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強化循環化設計,推動形成產業循環耦合。循環化改造既有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推動公共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等,到2025年,符合條件的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實現循環化改造全覆蓋。推進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和“無廢城市”建設,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動二手商品交易平臺健康發展,推進退役動力電池等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推進餐廚垃圾、污水等資源化利用,加快推進萬興環保發電廠(三期)等項目建設,規劃建設一批縣域垃圾分類處理中心,提高全社會資源利用率。到2025年,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87%。

(四)實施交通體系綠色轉型行動

聚焦交通運輸重點碳排放源,減碳與便民同向而行,聚焦市民出行和貨物運輸兩個結構調整,圍繞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工具、貨物運輸體系,加快建設低碳化、高效化、立體化多層次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

11.推動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加強交通資源規劃統籌,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堅持“軌道引領,公交優先”,著力構建“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深入推進寶成等鐵路公交化改造,加快成資、成德、成眉等市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以軌道交通為中心全面強化“軌道+公交+慢行”融合發展與高效銜接,加快綠道等慢行系統建設,力爭到2025年,城市軌道交通在建及運營里程達到850公里,鐵路公交化運營里程達560公里,建成1000公里自行車骨干網絡,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2%以上、綠色出行服務滿意率不低于80%;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綠色出行比例達70%以上。加快構建充換電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到2025年,建成充(換)電站3000座、充電樁17萬個以上,力爭市管高速公路服務區實現充(換)電設施全覆蓋,公路客運樞紐站充(換)電設施實現50%覆蓋。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在繞城高速等協助打造車路協同示范應用場景,建設綠色服務區。

12.推廣節能低碳型交通運輸工具。

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舊交通運輸裝備,建設若干低碳交通示范區,推廣實施分區域、分時段、分標準的差別化停車收費政策,引導市民綠色出行。實施機動車輛電動化替代計劃,持續提升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車輛電動汽車比例,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達到80萬輛,力爭達到100萬輛;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不含摩托車)達到40%左右,主要港口港作機械、物流樞紐、園區和民用運輸機場場內車輛裝備全面實現電動化。推廣智能交通,降低空載率和不合理客貨運周轉量,到2030年,營運車輛換算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2020年下降10%左右,交通運輸碳排放量增速逐步放緩。2030年前,力爭交通運輸領域石油消費達到峰值。

13.構建綠色高效的貨物運輸體系。

深入推進貨物運輸結構調整,推進物流園區等集疏運鐵路專用線建設,促進大宗貨物和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到2025年,鐵路單元化、集裝化比重超過70%。實施空港、鐵路港岸電設施建設,開展飛機輔助動力裝置替代設備建設和應用,推動港口大宗貨物采用鐵路、封閉式皮帶廊道、新能源汽車等綠色運輸方式,創新貨物運輸服務模式,加快發展多式聯運,大力建設集約化、共享化、智慧化物流節點設施,深入推進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建設,探索設立綠色物流示范區,積極發展“互聯網+智慧物流”。

(五)實施城鄉建設集約低碳行動

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轉變城鄉建設方式,推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將綠色低碳要求貫穿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全過程。

14.推廣城鄉綠色建管模式。

推動建立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堅持疏密有度、錯落有致、合理布局,控制國土空間開發強度,合理規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和布局,推廣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集約化、產業化建造方式,強化綠色設計和綠色施工管理。推動建設綠色城鎮、綠色社區,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鋼結構住宅。積極推廣綠色建材,推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加強建筑拆除管理,杜絕大拆大建。

15.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落實《成都市綠色建筑促進條例》,建立健全綠色建筑立項、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等管理機制,持續推進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推動新建民用建筑節能設計執行更高標準,推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結合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積極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持續推動市政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提升建筑能耗監測能力,逐步實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額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逐步提高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推進建筑電氣化水平,提高建筑采暖、炊事、生活熱水等電氣化普及率。到2025年,全市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新建民用建筑執行不低于72%節能標準,實施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不少于200萬平方米。

16.推進農村用能結構低碳轉型。

堅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加快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強化天然氣基礎設施保障,有序提升沼氣池有效利用和管理維護水平,力爭到2025年,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99.84%,實現天然氣“鎮鎮通”。推動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用生產和農村建筑中的應用,發展節能低碳農業大棚,持續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和綠色農房建設,加快形成綠色、多元的農村能源體系。

(六)實施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行動

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科技前沿、碳中和相關產業發展需要,著力提升減碳脫碳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碳中和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助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17.打造高能級碳中和創新平臺。

加快建設基礎前沿創新平臺和創新機制,高水平建設天府永興實驗室,聚焦碳達峰、碳中和重難點領域,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積極布局建設碳中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校院地企協同創新平臺,鼓勵在蓉高校開展碳中和相關交叉學科和專業建設,推動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和中試平臺,加強央地合作,鼓勵新能源、電網等行業企業組建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

18.強化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

聚焦新能源開發利用、工業節能減碳與循環利用、綠色交通等重點領域,制定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技術攻關路線圖,開展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探索“揭榜掛帥”方式,前瞻布局綠色制氫、新型儲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鼓勵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納入高校、科研單位、國有企業有關績效考核。

19.營造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生態。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我市優勢企業承擔國家、省部署的重點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到2025年,市科技計劃項目支持的綠色技術研發項目中由企業牽頭承擔的比例不少于60%,支持取得突破的綠色低碳關鍵技術開展產業化示范應用。完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多層次服務體系,培育壯大節能、碳交易和碳資產管理服務企業,推動節能低碳技術咨詢、設計、運營管理、在線監測等全過程服務。

(七)實施生態普惠固碳增值行動

立足公園城市生態本底與自然資源稟賦,科學推進國土綠化,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修復,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提升生態碳匯能力,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20.強化生態系統固碳功能。

強化龍門山、龍泉山“兩山”區域生態本底,高水平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系統推進成都公園城市龍泉山生態保護修復暨國家儲備林項目,推廣四川省川中丘陵區(龍泉山成都段)高質量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經驗做法,加快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加快推進都江堰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統籌實施綠色低碳土地綜合整治,加強三岔湖、龍泉湖、長灘湖等重點水體保護,強化農田、濕地等生態系統固碳作用。到2025年,完成大熊貓棲息地保護修復30萬畝,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完成國家下達指標,濕地保有量不少于2.87萬公頃。

21.打造青山綠道藍網碳匯體系。

大力推動城市園林綠化碳匯提升,開展“五綠潤城”行動,全域塑造“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的綠道體系。積極開展錦江、沱江、岷江(金馬河)流域綜合治理,實施東安湖、白沫江、榿木河、羊馬河、臨溪河等藍網引領項目,打造“一核一環、三江九帶”的藍網體系。到2025年,力爭天府綠道累計建成10000公里,打造500公里精品藍網發展帶,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5%,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90%。

22.推動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

探索川西林盤等生態單元生態價值評估、交易路徑,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支持邛崍市、大邑縣高水平開展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依托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健全碳匯產品交易平臺,打造西部生態產品交易中心,推進成都市林草碳匯項目開發試點,支持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依托國家儲備林探索林草碳匯項目實施機制、四川天府新區開展四川省公園城市生態系統碳匯示范區試點。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加快白沫江水美鄉村生態綜合體開發建設,策劃實施鹿溪智谷、錦江公園、竹藝村竹藝產業型公園等引領性生態價值轉化項目。

(八)實施減碳激勵機制建設行動

提升支撐綠色低碳發展的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先立后破,構建綠色低碳政策體系,以制度政策引導各個領域科學有序安全梯次達峰,形成政策協調一致、市場運轉順暢、全社會共同行動的良好格局。

23.持續完善財稅金融政策。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加大對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工作支持力度。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技術研發、新能源等領域稅收優惠政策,落實促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的價格形成機制,嚴格執行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優先保障產業結構升級、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用地用能等需求。圍繞碳市場建設,積極發展碳金融。推動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金融創新,設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基金、天府碳中和專項基金,探索可持續發展、碳中和、氣候應對變化、生物多樣性等主題債券發行。推動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融合發展,探索發展轉型金融。積極發展環境權益抵質押貸款,探索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實現的有效路徑。深化“綠蓉融”“綠蓉通”等綠色金融平臺建設,申建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推動四川天府新區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

24.加快完善市場化機制和政策制度。

支持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用能權等市場化交易,依托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探索構建區域性碳匯補償和交易機制。積極開展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加快“碳惠天府”機制下的減排量(CDCER)體系建設。積極調整我市現行政策中與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要求不相適應的內容,構建促進減碳固碳的政策制度體系。落實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

25.健全統計監測核算體系。

在全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下,加快建立市和區(市)縣兩級協同聯動的能源消費統計臺賬,推進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推進碳排放實測技術發展,加快建設全國碳監測評估綜合試點。建立覆蓋全域的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開展森林、濕地、土壤等生態碳匯本底調查和儲量評估,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

26.探索開展重點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

鼓勵光伏、鋰電池等行業參與國家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制定,在重點領域和成熟行業積極爭取國家產品碳足跡、碳中和認證試點,支持并引導出口行業、重點企業開展企業級、產品級、供應鏈碳足跡溯源。依托省級電網,探索參與電力碳足跡溯源系統建設,探索推進能源碳足跡國際互認,促進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九)實施低碳零碳試點示范行動

堅持穩妥有序,鼓勵具有比較優勢和基礎條件的區域分階段、有步驟開展“低碳—近零碳—零碳”試點,協調推進跨區域減污降碳,示范引領全域碳達峰、碳中和進程。

27.鼓勵城市新區率先探索近零碳發展新路徑。

堅持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時代要求規劃設計城市新區,促進新能源、新材料、儲能節能、固碳等碳中和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應用。全面構建近零碳的新基建體系、低碳循環的產業功能區(產業園區),開展建筑能源管理,創新資源回收利用處理系統等,構建城市景觀生態廊道,努力建設高度集約化、品質化、低碳化的城市新區。

28.支持郊區新城探索“碳中和+”生態模式。

依托郊區新城生態資源富集的先天優勢,突出產業綠色低碳轉型與碳中和技術應用,推動青山綠道藍網、川西林盤等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打造一批近零碳公共機構、景區等示范項目,支持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開展碳中和體制機制創新。

29.推動跨區域協同減污降碳。

推動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碳中和聯合十大行動,協同推進成都都市圈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建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和工作聯動機制,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推動重點區域和行業減污降碳協同。促進成渝地區在新能源、綠色低碳制造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發綠色低碳新技術,打造成渝“電走廊”“氫走廊”,聯合爭創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

(十)實施綠色低碳全民參與行動

建立健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積極參與的碳達峰、碳中和體系,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構建綠色低碳市民生活圈。

30.提升領導干部低碳發展能力。

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各級黨校(行政院校)在主體班中安排碳達峰、碳中和等課程,對各級領導干部開展培訓,普及科學知識,宣講政策要點,強化法治意識,深化各級領導干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從事綠色低碳發展工作的領導干部,要提升專業能力素養,切實增強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

31.提高全民節能低碳意識。

拓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將綠色低碳發展納入全齡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體系,依托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公園等宣教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資源環境國情省情市情教育,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加強對公眾的生態文明科普宣傳,投放公益廣告,持續開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全國生態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和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開展綠色低碳宣教活動,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2.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創新“碳惠天府”機制,構建公眾碳積分激勵模式,有序推出餐飲、酒店、商場、景區等低碳消費場景和綠色出行、節能節水等低碳生活場景,引導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促進綠色消費,著力推廣低碳環保、高效節能產品,支持發展共享經濟。全面推進綠色辦公,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推動國有企業帶頭執行企業綠色采購指南,主動開展大型展會活動碳中和。深入開展近零碳社區等試點示范,評選宣傳一批優秀典型,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

33.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推動重點用能單位梳理核算碳排放情況,“一企一策”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持續推進節能降碳。鼓勵企業推行綠色供應鏈建設,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用,督促引導企業履行節能降碳社會責任。強化國資國企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將綠色低碳納入社會責任評價,強化環境責任意識,率先探索碳達峰實現路徑。

四、組織實施

(一)建強工作機制。

市綠色發展工作委員會加強組織統籌,研究推進關于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文件、重大政策、重大問題。各成員單位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決策部署,確保各項工作方向一致、口徑一致、行動一致。市綠色發展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要發揮好牽頭作用和統籌協調職能,定期調度落實進展情況,加強跟蹤評估和監督檢查,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

(二)嚴格監督考核。

落實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要求,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實行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指標協同管理、協同分解、協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統完善的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強化碳達峰、碳中和任務目標落實情況考核,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增加考核權重,強化指標約束。

(三)加強合作交流。

主動融入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先進國家地區和國際機構組織的交流,深入開展在綠色能源、綠色新基建、綠色金融等領域合作,以綠色低碳產品、技術、服務融入國際大循環。依托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研究院等,建立健全專家智庫,持續加強綠色低碳發展重大課題研究,舉辦公園城市論壇,分享碳達峰、碳中和前沿研究和實踐經驗,不斷提升成都綠色低碳國際影響力。

(四)注重宣傳引導。

搭建信息溝通、意見表達、決策參與、監督評價等公眾參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平臺,調動全民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定期總結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涌現的先進典型及成功案例,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營造共建共享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四屆中國高比例風光新能源電力 發展研討會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青春草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 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中字无码| 色欲综合视频天天天综合网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无码h黄动漫在线播放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成人网站免费大全日韩国产| 性aa无码天堂|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麻花传媒68xxx在线观看| 中文弹幕日产无线码一区|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文|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 丰腴饱满的极品熟妇| 中文天堂资源在线www|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 自拍性旺盛老熟女|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野花日本大全免费观看2019|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色八a级在线观看| 污黄啪啪网18以下勿进| 五月开心播播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黑人大荫蒂老太大| 人妻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亚洲男男无套gv大学生|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