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第三方機構發布2023年中國風機吊裝數據。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CWEA)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風電新增吊裝量約75GW,累計吊裝量突破450GW;國內品牌出口量4.7GW,較去年增長100%以上。
彭博新能源財經2023年中國風電新增吊裝容量數據顯示,去年國內風電新增吊裝容量為77.1GW,創下歷史新高,較2022年增長58%。
其中,海陸風電同步實現高增長態勢,陸上風電新增69.4GW,同比增長59%;海上風電新增7.6GW,同比增長48%。
對比往年數據,2023年風電行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但極致的內卷已成定局,正逼迫企業尋求更多生存之道。
依托風電,擴張新能源版圖
風電市場展現穩健而多元的發展態勢。
2023年,金風科技、遠景能源、運達股份作為行業前三家,占據53%的市場份額,相較2022年前三大整機制造商市場份額基本持平。市場排名前五的整機商市場份額占比總量達到了74%,頭部企業的市場基本面穩固如磐。
然而,市場的變化也在悄然進行。金風科技與遠景能源差距正逐步縮小,兩者競爭愈發激烈,運達股份摘得第三。
若深入觀察,在陸上風電市場,金風科技、遠景能源、運達股份包攬前三;在海上風電市場,明陽智能、電氣風電和遠景能源占據前三份額。
更多頭部整機商積極探索海上風電,如運達股份于2023年成功完成了浙江寧波象山海上風電項目的全容量吊裝,共計504MW,這一成就標志著其在海上風電領域的新突破。
作為風機平價時代首次實現陸海雙增長的一年,2023年風電產業需求與供給持續釋放,2024年裝機量或將繼續提升。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預測,2024年我國預計新增風電裝機量75GW至85GW。同時,有數據表明,我國目前整機年均產能已達到100GW左右。
風電行業進入到激烈的價格競爭階段是不爭的事實,結合企業公布的現階段業績,中標價格、過剩產能等極大影響企業利潤表現,行業承壓明顯,甚至影響到行業健康發展。
目前來看,行業發展的第一要務仍是技術降本,提升產品質量,進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而在此之外,尋找利潤增長點也至關重要。產業的結構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多家頭部企業已開始尋求第二增長曲線。
據悉,五大整機商龍頭企業均布局風電場開發運營,同時跨向包括光伏、儲能等在內的新能源全領域。
2023年,公司發展策略轉變最為明顯的應屬運達股份。2023年10月,企業正式更名,由“風電”更名為“能源科技”,將圍繞新能源和智能電網、儲能、光伏、制氫及綜合能源開發,積極打造以新能源和碳排放管理為主的現代化一流新能源企業。
依托國內,著力擴展國際業務
在政策、市場需求引導及內卷逼迫下,加大對產業鏈的深耕也成為風電整機商的重要任務。降低成本、促進創新、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優化資源配置等因素共同推動著風電產業集群的發展。
2023年產業集群的建設提速,整機商作為鏈主企業的重要性凸顯。
以運達股份為例,2019年公司在哈爾濱開始建設裝備制造基地,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大型風電產業裝備制造基地。
此后運達股份不斷完善哈爾濱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在2022年建成風電機組葉片產業園;2023年攜手行業友商共同打造風電機組機艙罩生產基地,為進一步構建黑龍江乃至東北地區新能源產業集群提供支撐。
同時,運達股份與招商局太平灣在大連共同開發建設太平灣風電母港國際產業園主機制造基地,培育引進新能源全產業鏈知名企業,在太平灣形成以風電為主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另外,運達股份還在新疆哈密打造風電裝備制造基地,設立“國家風電技術與檢測研究中心”,助其成為西北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作為風電裝備制造業的鏈主企業入駐之后,能夠迅速聚集當地原有產業,形成很強的市場競爭力。”運達股份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曾如此表示。
在維持國內市場競爭優勢的基礎上,風電企業面臨的業績壓力與全球化發展趨勢,促使頭部企業加速出海。
如在2023年年中,中廣核巴西 Tanque Novo 180 兆瓦風電項目正式投產,帶動我國產業鏈上下游24家企業共同出海。
2023年,海纜、塔筒企業大單明顯增多,整機商也頗有收獲。
據媒體統計,2023年中國整機商中標海外風電項目總計規模達8.6GW,遠超往年數據。其中遠景能源領跑,運達股份排名第二。
據悉,運達股份在2023年成為塞爾維亞854MW Maestrale Ring風電項目首選供應商,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歐洲單體規模最大的陸上風電項目。
可以看到,中國風電企業在國際市場表現越發迅猛,隨之而來的,企業生存與企業競爭態勢持續演變。“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在現階段的風電市場,能守正出奇的企業才能立足長遠,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