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認定的風電機組價格戰真的存在嗎?在筆者看來,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風電市場的競爭態勢,并不符合常規意義上價格戰的特征。
我們常說的價格戰,一般指企業間通過競相降低產品價格展開商業競爭的行為。它有三個特點:
一是價格戰總在無技術門檻的行業中出現。例如,美容美發、食品加工、商超等。
這些行業容易爆發價格戰的根源是技術門檻不高,有眾多企業可以參與競爭。往往一些規模小、效率低的企業,只能通過降低產品價格而非提高技術水平取得競爭優勢,成為“價格戰”的始作俑者。
毋庸置疑的是,雖然與光伏組件同屬新能源設備,但風電機組的研發與生產門檻頗高。在2010年前,我國曾有80余家企業宣布要生產風機,到目前有市場業績的只剩下10家左右。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企業無法實現技術自主化,要么連樣機都造不出來,要么止步于小批量階段。
當然今天也有一種說法,就是風機同質化嚴重,在整機環節已無技術可言。這實際上是一種謬誤。風電部件商確實在其領域具有先天優勢,但將成千上萬個部件有機結合,并一同運行于高效的發電狀態下,就考驗了整機商的主機設計能力、整機控制能力、場群協同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等。
因而風電整機是高技術門檻行業,能夠參與這個市場的企業,沒有點真本事是活不下去的。
二是在價格戰中產品價格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例如,網購平臺、打車軟件、外賣軟件、電動汽車等。
我們都經歷過,很多“互聯網+”企業在初創階段,是靠燒投資人的錢低價搶客,爭奪市場份額,而并不關注產品本身的迭代升級。由于爭搶的是時間與市場,相關產品往往很久都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缺乏價值創新。
再來看風電產業,雖然都是投資人所重點關注的領域,與“互聯網+”的產品相比,風機是實實在在的物理性產品,體現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風電整機商一直在通過推動大型化技術與產業鏈條發展降低產品成本,參與市場競爭,這與純粹以價格競爭的產業有著顯著區別。
經過多年碰撞,國內風機市場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競爭方式,那就是偽降價——這可以被看作是市場參與者們聯手展開的一場陽謀。其深層次邏輯是,風電整機產品的價格競爭,不是以風機臺數為單位的,而是以單位千瓦報價為單位。
多少年來,一臺風機的價格基本維持了不變,而單位千瓦報價降低了2-3倍。例如,今天你買一臺10兆瓦的風機,與數年前買一臺2兆瓦的風機價格基本相當。而且,今天想要再買一臺數年前的風機產品,幾乎沒有廠家會愿意賣;即使賣了,價格也會遠高于當下單位千瓦主機價格。
所以價格戰沒有使風機產品降價,類似芯片的技術進步,你能說芯片是價格戰嗎?在某種程度上,風電價格戰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產品降價,而是產品升級。
三是價格戰中會出現低質低價產品擾亂市場。例如,家用電器、玩具、摩托車等。
提到價格戰,筆者就想起了我國摩托車企業在越南的消亡史。在我國摩托車企業進入越南市場前,日本企業一直占有最大份額。為了取得競爭優勢,我國企業大幅降低產品價格,一輛宗申摩托的價格,曾在當地只賣170美元。這樣激烈的價格戰,將日本企業趕出了越南市場,可也使絕大多數中國企業效益堪憂。為壓縮成本,企業開始使用廉價材料和零部件,產品質量顯著下降。越南老百姓發現,自己的摩托車經常無故熄火、剎不住車,加上中國企業在當地欠缺服務能力,導致信任危機。結果是我國摩托車企業在越南的市場占有率,從90%迅速跌至1%;高價的日本產品,重新占領該市場。
值得警惕的是,今天我國的風電整機市場的確有些當年越南摩托車市場的影子。外資廠家走了,國內廠商都在努力降低零部件成本,尤其是搶裝后一些批量故障,這是事實;風機大型化加快,有更大兆瓦的風機葉片出現了問題,也有倒塔事故,這也是事實。但不能將此簡單地歸咎于價格戰。因為,前者是搶工期搶電價導致的局部后果,后者是技術探索付出的代價。
綜合價格戰的三大特征分析,眼下我國風電整機市場的競爭態勢仍處良性邊緣,風電價格戰還算是個偽命題。但是,市場參與方也需警惕未來可能愈演愈烈的產品批量質量問題,畢竟服務態度再好,也不如產品本身質量過硬更令客戶心滿意足。另外需要明確的一點,風機是生產電力的工具而非消費品。不同價格的消費品有著自己的市場定位,而生產工具的使命是創造價值,價格顯然不應成為其市場競爭的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