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3年下半年,央國企牽手民企已經成為常態。
(本文來自:高工儲能,ID:weixin-gg-ess)
據高工儲能不完全統計,國家電投、華電集團、華能集團、中核匯能、中國電建、三峽集團、南網科技、中車株洲所、中城大有、京能集團、廣州產投等多家央國企密集“牽手”寧德時代、比亞迪、陽光電源、遠景能源、天合光能、中創新航、贏科儲能、緯景儲能等儲能領域民營企業,并達成多份戰略合作協議。
但這一密集牽手趨勢,在2024年開局以來愈來愈明顯,且一度出現了電氣裝備集團儲能科技這樣的“超級儲能艦隊”。
對此,業界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超級艦隊”的出現或將改變如今的格局,尤其對當前占據優勢的中車株洲所、南瑞繼保等國家隊選手造成較大影響;另一種聲音則是,儲能賽道留給民營企業的機會不多了,越來越多超強實力的央國企“巨無霸”與民營企業同臺競技,那么無法找準自己的細分市場的企業則會更難。
高工儲能在企業調研中獲悉,越來越多業界認為,國內儲能市場內,以國家隊為主角、民營企業為配角的發展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從戰略合作到合資
密集牽手“兩種升維”
早在2023年,央國企牽手仍集中在兩方資源整合。比如,僅在2023年,國家電投就已與寧德時代、億緯鋰能、中創新航、中聯慧能、中國天楹、比亞迪、科力遠、遠景能源8家企業分別簽約戰略合作協議。
但可以看得出,這種戰略合作仍局限于簽約雙方之間的“資源有限調配”。
但2024年,這種“和風細雨”式的合作已經進入了“疾風驟雨”的下半場。一種升維,是合作伙伴由單方面走向了“多方面”。
2月21日,天眼查信息顯示,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儲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經營范圍包括儲能技術服務、電池制造、機械電氣設備制造、集中式快速充電站等。
首先,從股東信息來看,該公司由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寧德時代、中國電氣裝備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平高集團、許繼集團山東電工電氣集團、索英電氣、中電博瑞技術(北京)8家公司共同持股。儲能領域的牽手已經走向了多方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6月,寧德時代、江蘇德春電力成為了中國電氣裝備Top 10供應商,中國電氣裝備從這兩家公司采購的電芯/電池系統金額分別為10.81億元,占比3.29%;4.82億元,占比1.47%。
寧德時代與中國電氣裝備,從緊密的供應商走向了更為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
而以寧德時代的個例來看,近5年來,寧德時代已經完成了儲能設備、電池包/組、BMS、PCS、EPC、儲能技術服務、新材料、儲能產業鏈上游材料等合作牽手。
2月5日,中國能建與寧德時代聯合設立的能建時代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該公司主要從事新型儲能開發投資建設運營及相關裝備集成業務。
一位寧德時代儲能內部人士表示,電規總院是做新型電力系統的研究的,能建時代研究院更側重一些儲能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儲能容量不會很大。能建時代則是投建及運營一體化的模式。
寧德時代鋪設的儲能網絡,與國網、能建等成立合資公司,占據著其戰略版圖中的重要位置。
這也意味著另外一種升維在于,企業間的合作不再局限于某次偶然的“合作”,早已經上升為企業整體戰略一盤棋。寧德時代的的步伐就是一個“縮影”,因此,有有業界人士猜測,寧德時代下一個合資企業將會與國電投攜手。
這種與央國企進行戰略性的“合資”,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傾向于走向這種結盟關系。據高工儲能不完全統計,陽光電源、億緯鋰能、天合儲能、鵬輝能源等或多或少已經開始了此類布局。
普通民企卷不動,
國企、巨頭開始卷?
距離2023年簽約潮不過幾個月,央國企與頭部產商相繼形成更為牢固的合資公司模式,加速進擊儲能市場。
2024開局以來,相較于民營企業的謹慎,央國企及巨頭相繼在開年成立了儲能新公司。
2月23日,天能股份公告稱,子公司天能儲能擬與白銀有色集團、甘肅省綠色生態清潔生產產業發展基金設立合資公司,投資建設新能源共享儲能電站及相關配套產業項目。
不只是天能股份,海默科技、盛航股份、國家電投等相繼設立儲能新公司:
2月20日,海默科技公告,擬以自有資金5000萬元北京設立全資子公司海默新征程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含風電場相關裝備銷售、儲能技術服務等。
2月20日,江蘇安德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李桃元,注冊資本2.68億元,經營范圍包括新興能源技術研發、儲能技術服務等。據悉,該公司背后大股東為國內液體化學品航運龍頭企業之一——盛航股份。
2月20日,電投浙電(杭州)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李曉民,注冊資本1億元,經營范圍涵蓋了儲能技術服務、太陽能發電技術服務等。該公司由國家電投集團浙江電力全資持股,后者為上海電力全資子公司。
業界人士分析認為,中車株洲所是國有企業成功進擊儲能市場的“重要案例”。這或許也稱為儲能領域的國企“樣板”,因此越來越多具備類似背景的央國企進入這個賽場,希冀復制中車株洲所的“輝煌”。
伴隨儲能門檻的提升,新進入儲能領域的企業,較少出現從0到1的競爭者,更多的是集中在具備資源、資金等巨頭、央國企之間的“較量”。
四大趨勢初現
儲能“淘汰賽”加劇?
值得關注的是,更大儲能超級“艦隊”出現,也意味著儲能領域的競速正在加劇。2023年眾多業界人士預言的“淘汰潮”正在加劇。
首先,民營龍頭選擇與央國企成立儲能公司有利于加強不同渠道和資源整合。雙方進一步加快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推動大規模新型儲能技術在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中的落地應用,助力儲能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其次,央國企加速聯盟也意味著儲能領域的門檻越來越高。儲能從頂層設計與規劃、保障新能源消納、電力系統安全、多元化市場應用、商業模式、標準制修訂等來看,這其中牽涉眾多,如果在2024年這個節點入局儲能,可能相對于2022年入局者而言,想要贏得市場的條件已經成幾何式倍數的增長。
再次,以央國企為核心的儲能艦隊的出現,也意味著儲能規模化發展逐漸邁入縱深。愈來愈多企業將儲能從“增長性業務”視為“主體業務”,越來越多帶“儲能”字樣的企業進入,意味著儲能加速成長為一個可以支撐萬億產業規模的賽道。
最后,需要警惕的是,越來越多儲能“巨無霸”的出現,也意味著儲能領域競速全面升級。最為明顯的是,儲能競速將快速從卷價格走向卷服務、卷質量、卷成效的更具性價比的“卷”,而沒有明顯優勢的企業或將加速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