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施正榮
2001年我回國創業,一方面是基于對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清醒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知識分子的一種責任感和自豪感,想將自己所學投身于祖國的一種美好愿望和抱負。2002年尚德第一條生產線正式投產,生產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率不僅達到了世界同行業的先進水平,而且10兆瓦的產能也相當于此前4年全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的總和,一下子就使中國與世界光伏產業的差距縮短了15年。經過10年的發展,目前尚德的產能已突破1800兆瓦,2011年底將突破2400兆瓦。10年里,尚德已累計向80多個國家1800多家客戶提供了超4000兆瓦的光伏產品和系統(相當于4個百萬千瓦機組),如按平均1瓦一年發1度電計算,每年能夠生產40億度綠色電力。
10年的時間,中國儼然成為了太陽能光伏制造大國,然而這并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更不能成為我們沾沾自喜的理由。未來,我們更應向太陽能光伏應用大國的方向邁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破解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難題。
目前太陽能產業和市場在中國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結合,而縱觀歐洲、日本,包括正在迅速崛起的美國光伏市場的發展經驗不難發現,光伏市場的啟動與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必須積極加入到鼓勵太陽能光伏應用的隊伍中來,站在未來的角度協調統籌,不僅要有目標,更要有可執行的行動計劃。
首先,開源節流是國家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途徑。一方面,要將節能減排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各地GDP考核之中,通過一定的行政約束力,不斷降低單位GDP的碳強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做到廣開源,以包容開放的態度,鼓勵各種替代性新能源的發展。在確保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使自然環境得到改善,從而確保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得到雙重提高。
其次,能源安全要成為國家制定能源戰略計劃的一項重要考量要素。國際紛爭的頻發常常導致石油、天然氣等進口型能源面臨中斷或供應不足的威脅,而前不久日本福島核泄露事故的發生,更使能源本身安全性問題成為了關注焦點。德國、瑞士已明確列出了棄核時間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也開始重新審視各自的核能發展計劃。可見,對于能源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其可持續性,更要考慮其安全性。
太陽能是自然界蘊藏最豐富、最清潔、最安全的能源,這一點已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同。然而在中國,這并不能完全說服人們放棄使用傳統能源而選用太陽能,因為光伏發電使用貴、使用難的問題依舊困擾著終端用戶。這就需要政府積極借鑒歐美的成功經驗,一方面盡快出臺合理有效的光伏上網電價政策,通過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實現抑火揚綠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強電網技術的改造,朝著智能電網的方向發展,確保電力供應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
當然,除了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支持與鼓勵,作為企業,我們也承擔著相應的責任來推動市場需求。我們始終堅信,有了市場才能更好地反哺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就要求企業不斷降低光伏產品的生產成本,從根源上解決太陽能發電貴的問題。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引進和培養光伏人才,不斷加強技術研發的力度,提高太陽能光伏電池的轉換效率,因為每提高1%,成本就會降低7%;另一方面,企業也應從生產管理的角度降低成本,通過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方式,提高資源使用率,減少浪費,在生產清潔能源產品的同時,真正做到節能減排、清潔生產。
此外,光伏項目的示范是對廣大公眾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理念宣導,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國內示范性項目的開發與建設。以尚德為例,在過去幾年中,我們不僅為北京鳥巢、世博會中國館和主題館屋頂等公共基礎設施提供了綠色電力,還在寧夏石嘴山投資建造了中國第一個10兆瓦級光伏電站。在江蘇東臺,尚德與華電合作,投資興建了國內首個灘涂光伏電站。在2008年奧運圣火登頂行動中,我們策劃了“珠峰行動”,為大本營提供了符合原始生態保護要求的光伏電力。我們還十分關注高海拔地區的能源利用,為世界最高海拔的小學、中學、村莊以及哨所捐贈了獨立光伏系統,使那里的居民從此過上了有電的光明生活。
我堅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太陽能光伏將很快實現“1美元1瓦”的成本目標,在中國實現“1元錢1度電”的電站發電成本目標也將不再遙遠。“讓家家戶戶能夠使用上負擔得起的太陽能”——懷著這一綠色夢想,我們已整裝待發,向下一個10年,出發。
政府補貼具有戰略意義
文 馬學祿
中國光伏行業的第一個全產業鏈項目是英利集團。
英利的成長過程很艱苦。從技術方面講,當時國內是沒有參照樣本的,需要自己獨自開創。另外,也無相關的人才培訓體系,教育體系中也沒有找到類似的系統,到現在國內還沒有建立起來相應的光伏人才培養系統。在市場方面,當時的全球光伏市場還不明朗,市場的開拓需要自己去創新。因此,英利的發展相對來說是充滿了艱辛和挑戰的。
從現狀來看,光伏行業的高毛利時代結束了。當然,這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種挑戰。靠投機解決問題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如今必須靠一招一式、扎扎實實地抓技術、抓人才、抓產品。
企業的壯大不僅是產能的擴張過程,還是資本聚集、團隊培養的過程。統一統計標準對衡量產業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是國家決策、調控的依據,還是企業做出戰略決策的依據。現在工信部組織了一個中國光伏產業聯盟,這是一個內部組織,其提供的數據是具有借鑒意義的,應該把這種非法人機構升級為社團法人機構,定期公布權威、準確的統計數據,發揮其在行業上的指導作用。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盲目性。
光伏產業的市場是政府補貼、引導的市場,補貼是必要的。因為在現有的經濟體系中,化石能源的環境和資源成本沒有計入生產過程中,這方面的成本是很高的。這也讓現有經濟體系的衡量方式沒有反映出真實成本,而清潔能源的成本是很低微的,這兩種能源在對比方式上就存在著不公平。而且,光伏產業的技術發展成熟需要一個過程,隨著行業發展成熟,政府補貼也會呈下降態勢。
目前的政府補貼應該考慮如何衡量清潔能源在未來能源系統中的地位。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用美國人的消費標準來衡量,汽油僅夠用10年。按現有的全球平均標準衡量,石油只夠用幾十年,煤僅夠用100年。需要強調的是化石能源不僅是能源,還是化工原料。只要是資源,總有消耗光的時候。
從現狀分析,我國已經到了能源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了。進入這一時期的標志是電荒。今年的電荒提前兩三個月到來,而且規模有擴大趨勢,這意味著很多工廠不能開工。建大規模火電,運輸方面又需要很大的成本,而且現在油價又上漲。
同時,經濟發展絕對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了。國家應該從戰略全局考慮,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不足以謀一時。國家起碼應該用100年甚至500年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因此,適當加大對光伏行業的補貼力度是有戰略意義的。
現在市場上的游資太多,投機性過強。政府應該引導資金到真正對經濟發展有意義的地方去,而不是拿去炒房、炒大蒜。當然這些投資本身也是無奈之舉,但這種流動會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秩序。
我認為,應該用節約能源的資金來發展可再生能源。節約1000瓦電能,只需要投入2000元,今后基本沒有運行成本。而建設1000瓦火電站要投入4000元,后續還要燒煤、燒油,還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以致人類還要為修復已惡化的環境付出更大代價。目前全國裝機總量為10億千瓦,節約1/4是個輕而易舉的事。當然這里存在一個利益分配的問題,調整好這個利益分配,則會對節能減排、發展可再生能源產生極大益處。
另外,國家對光伏產業規劃的超前性和延續性非常重視。研發的基礎設施需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限于修鐵路,不僅限于鐵路的提速。比如我坐巴士到北京六里橋需要一個半小時,但要想進入三環,即便你是運動員,沒20分鐘時間也進不去,路太堵。從保定乘火車到北京站需要58分鐘,但走出車站需要一刻鐘,坐車租車還需要20分鐘,近40分鐘時間沒了,火車提速又有多少幫助?放在光伏產業也是一樣的,要提高各種功能的系統性和銜接性,應該重視社會微循環系統。
最近德國要下調光伏補貼,于是,集成商就要集中在補貼下降前大量安裝系統,以得到補貼。這給市場釋放了一個巨大需求的信號,因此很多企業并不能理性對待,盲目進入,進而導致產能過剩、擴張過快、供大于求,以及產品價格大幅下滑。這把雙刃劍,會導致一批中小企業倒閉。整個行業需要進行整合,并壓縮各個生產環節的利潤水平,使其趨向于成熟行業的利率水平,使這個行業向成熟行業靠攏,使其具備和傳統能源競爭的能力。但是,企業倒閉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然而,這是全球光伏行業總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