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1978年中國光伏產業便有了寧波太陽能這個最早的闖蕩者,但最精彩的故事是從10年前開始,在6年前呈現井噴態勢。
2005年無錫尚德登陸紐交所后,中國光伏產業開始了最好的時光。但激情總有過去的時候,激情過后往往才是真實的顯現。中國光伏產業有沒有泡沫?這個泡沫何時會破裂?
本期封面專題,我們首次嘗試由光伏產業一線的10位企業代表執筆,以自白書的形式,探尋對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得與失、喜與憂。
1.施正榮
江蘇揚中人
太陽能光伏行業領軍人物,前中國首富。師從太陽能光伏業全球泰斗馬丁格林,技術派企業家。
2.馬學祿
河北保定人
高新區(電谷)管委會主任出身,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英利集團“二號人物”。
3.彭小峰
江西安福人
2005年7月投入啟動資金5億元,開建光伏企業江西賽維LDK,并于2007年6月帶領其成功上市。
4.靳保芳
河北寧晉人
寧晉電力局長出身,1996年創辦晶龍集團,歷屆世界光伏產業大會的“焦點人物”。
5.蘇維利
河北保定人
國內第一批進入太陽能光伏產業領域的專家,曾任天威英利副總經理,2005年創辦天華陽光。
6.孫志安
河南安陽人
2009年4月創辦鳳凰光伏董事長。奉行購買設備、引進技術、招攬人才的三步走策略。
7.李河君
廣東東源人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1994年創辦北京華睿投資集團(漢能控股前身),多次問鼎富豪榜。
8.賀賢漢
浙江寧波人
歸國華僑,日本Ferrotec株式會社(中國)總裁,2005年3月創辦上海漢虹,技術派商人。
9.王暉
河南人
每一個光伏企業都有一門獨門絕技。王暉于2009年創辦燕垣光伏,潛心研究銅銦鎵硒薄膜太陽電池。
10.高紀凡
江蘇常州人
化學專業出身,半路出家進入太陽能行業。1992年創辦常州天合光能,2006年12月帶領天合光能在紐交所上市。
他們是產業一線的操盤手,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曾見證了光伏行業的興衰。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理解出口大國、使用小國,生產大國、盈利小國的含義。
可以肯定的是,光伏行業的高毛利時代結束了。但即便如此,未來幾年內這個產業必定會迎來另外一場大繁榮,當然也包括繁榮背后的種種問題。光伏產業一個新的時代,已然影影綽綽,模糊可見。
未來十年,光伏是誰的游戲?
文 本刊記者 周夫榮
光伏產業從一出生就是企業家的進取精神、地方政府的補貼支持以及資本市場的寵愛相結合的產物,它甚至與風能、核能等新能源產業一起被描述為這個能源匱乏時代的救星。
33年前,日地太陽能率先開啟了光伏產業的大門。其后,便是二十多年的沉寂。
直至2005年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登陸紐交所,其董事長施正榮戴上了中國新首富的桂冠。從這一年開始,光伏行業像當年的互聯網行業一樣,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誕生一個又一個英雄以及他們傳奇的造富故事。一大批高懸新能源廣告牌的光伏生產基地,在各條主要高速入口處彰顯著它們與眾不同的身份。
神話不斷升級。六七年前,中國市場突然爆發的需求造成全球多晶硅價格暴漲。為保證糧草,國內企業慌亂中紛紛與國外簽訂多晶硅供貨協議。這種漢匈和親式的協議不僅蠶食著中國企業的利潤,中國還因糧草命脈依靠他人而備受挾持。
這樣的協議為蹣跚成長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條快速壯大的糧草來源。然而,當2008年金融危機襲來時,“和親”卻綁住了中國光伏企業的手腳。不到一年,多晶硅的價格從每千克近500美元陡然下降到55美元。市場的風云突變讓這個依靠“打激素”壯大起來的行業措手不及。在金融危機中至少有3/4光伏企業倒閉歇業,其中因簽訂多晶硅供貨協議倒塌的企業不在少數。
也是在六七年前,由于多晶硅市場的極大空白引發了國內企業蜂擁涌向產業上游,進入這個產業中資本攻堅競爭難度最大、成本最高的環節。多晶硅產業成為全國最熱的新興產業。2004年中國尚僅有一家多晶硅生產廠家。2005年,國內第一個300噸多晶硅生產項目在洛陽中硅建成投產,這一年成為中國多晶硅元年,也是中國光伏產業元年。僅僅三年后,中國多晶硅的總產量就達到1000多噸,中國開始超過歐洲和日本,成為世界太陽能電池第一生產大國。2008年多晶硅的增速高達300.8%。
潘多拉魔盒中裝著貪婪、虛無、誹謗、嫉妒、痛苦……當然,最后還有希望。光伏產業發展之路上,一直背負著污染,關鍵技術設備、市場需求、原料三頭在外,惡性競爭及其帶來的低質量、低毛利三大問題。
對于這些問題,業內專家和企業家的話語擲地有聲。
多晶硅專家、中科院院士王占國認為:“中國現有技術并不能完全解決多晶硅生產產生的副產物回收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說:“有些國有企業的技術也不先進,甚至是很落后的。整體來看,國內企業在這個領域的研發工作不夠扎實。”
前上海交大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教授崔容強說:“光伏污染引起重視是好事,但國際社會如果是出于環保擔憂,他們應該深入一線幫助中國企業解決問題并開放技術,而不是打擊中國的光伏產業。”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說:“在未對技術、資源、人才、市場和競爭優劣勢等發展要素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的情況下,持續不斷地擴大產能,肯定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應謹慎而為。”
尚德董事長施正榮說:“你看看富士康的毛利水平就知道了。實際上,這個行業與代工業還是有可比性的。”
英利首席戰略官馬學祿說:“光伏行業的高毛利時代結束了。這是一種挑戰,企業靠投機解決不了問題了,只能靠一招一式,扎扎實實地抓技術、抓人才、抓產品。”
不能不說,中國的光伏產業可謂墻內開花墻外香。我國目前使用的太陽能發電量僅占世界總量的5%,這與政府尚未落實太陽能發電上網價格有很大關系。這種不對稱再與近幾年官方統計所稱的“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量在全球約占90%”相比,似乎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光電入網價格一天不定,國內市場便一天難成氣候。中國一直在試圖通過模仿國外的屋頂計劃來開拓國內市場。
屋頂計劃是德國率先推出的。德國在2000個民居屋頂上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來荷蘭、日本也都相繼推出了類似的計劃。時至今日,日本已有50萬戶家庭安裝了太陽能屋頂系統。而且早在6年前,政府就結束了對屋頂系統的補貼,因為當時日本的光伏產業已經完全具備了和其它電源競爭的能力。日本成功的秘訣在于,他們對太陽能技術的開發和后續部署上持續的公共投資。
而在中國,以金融中心上海為例,為配合世博會的召開,上海市在2003年籌備了一項叫做“十萬屋頂計劃”的工程,初步規劃每戶家庭的太陽能發電能力達3000瓦,這項工程完全投入使用將產生30萬千瓦的電力供應。甚至有人暢想在30年后,把太陽能屋頂計劃普及起來。然而幾年后,十萬屋頂僅剩一家。
上海并不是孤例。目前國內只有江蘇省出臺了光伏發電固定電價政策,規定2009~2011年的入網價格分別是2.15元/度、1.7元/度和1.4元/度。其它所有省市都未固定光伏發電入網價格。
其實,光伏企業對光電入網充滿了憧憬,他們一直在追求光電和火電成本的持平。兩年前,尚德、賽維等13家光伏企業在洛陽簽署了《洛陽宣言》,誓稱要在2012年將光伏發電成本降至1元/度。今年已有企業宣稱發電成本已經降至0.8元/度。
光伏產業未來的主旋律已影影綽綽,模糊可見。多晶硅權威專家、中科院院士王占國指出未來的主導是薄膜太陽能。何祚庥說:“聚光太陽能發電將會成為晶體硅、薄膜電池的替代者。”
薄膜太陽能可望大幅度降低材料消耗和成本,必定是光伏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很難現在就實現產業化。至少未來10年內,光伏產業的主導還會是晶硅太陽能。而薄膜太陽能要成為主導取決于四點:轉換效率達到30%;成本低;原材料豐富;環境友好無污染。然而,中國光伏企業達到這四點很難,尤其是轉換效率這一點就足以卡死所有企業。
2010年11月初,無錫尚德在上海投產了一家新的晶硅電池生產廠。這家工廠原本是尚德用來生產薄膜電池的,尚德曾計劃在2010年形成400MW的產能。然而,2009年尚德上海薄膜廠的產量只有20MW,而同期尚德的晶硅電池的產量卻高達704MW。2010年,施正榮索性改弦更張,把薄膜電池廠改成晶硅電池廠。國內第二大光伏企業英利在10年之內也將不會涉足薄膜領域。
不過,在正泰太陽能總經理楊立友看來,尚德的選擇并不等于這個行業發展的趨勢。楊立友和施正榮一樣有過多年薄膜太陽能研發經驗,這位李政道的博士研究生說:“轉化率的技術突破是遲早的事。”因此他帶領正泰太陽能堅守薄膜路線。而過江之鯽中,竟然還有一家從事光盤裝備制造的企業。2010年,這家名叫宏威數碼的公司在東莞投資130億元做薄膜太陽能項目,并已開始運行量產。
回望來路,1986年國家計委在農村能源“1986~1990年第七個五年計劃”中列出了《太陽電池》專題,光伏產業才緩慢起步。2004年以來,我國的光伏產業飛速發展。2010年,中國光伏制造業已經占據全球市場半壁江山。然而,中國的光伏產業給中國帶來的是出口大國、使用小國,生產大國、盈利小國的扭曲形象。中國光伏產業甚至和中國的低端制造業一樣,正在淪為世界光伏產業的代工廠。
可以肯定的是,光伏行業的高毛利時代結束了。然而即便如此,未來幾年這個產業必定會迎來一場大繁榮,以及繁榮背后的種種問題。對于光伏企業來說,行業洗牌不可避免,只有那些能夠把握國內市場且有長遠發展規劃的企業才會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