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媒體曾發表一篇文章,指出在“強大的外來競爭下”,歐盟國家光伏產業已經面臨破產的結局,在文章中他們直接將矛頭指向了中國,表示正是因為中國產品太廉價,讓很多歐洲能源生產廠家無法競爭,而多個靠補貼的零件商已經瀕臨倒閉了。這篇文章援引一組數據顯示,歐盟90%以上用于制造太陽能電池板的硅錠和硅片來自中國,只有不到5%的產品是自產的,意味著本土企業已經沒有“生存空間”。
消息提到,這篇文章部分內容雖然夸大其實,渲染所謂的“威脅”,但歐盟光伏產品相比中國競爭力來說大幅落后,已經不是短期的新聞了。歐洲媒體此舉是為歐盟發起的補貼調查鋪路,當前多家歐洲企業正在和中國達成類似的進出口協議之際,馮德萊恩被曝正準備采取措施。知情人士稱德國太陽能企業是歐洲國內“拿得出手”的,但因為價格因素影響,絕大多數太陽能電池板已經開始從中國進口。又因為中國和德國的貿易聯系問題,他們不太可能采取激進的手段來處理。
12月17日,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接受采訪時表示,德國準備單方面對中國光伏產業“出手”,但采取的并不是對抗性手段。他計劃通過提供國家補貼的方式,加強本國太陽能制造商的實力,在價格問題上不輸于中國。哈貝克提及,德國本土企業有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太陽能行業對于創造就業崗位十分重要;綜合考量該行業已經涉及到了經濟安全問題,德國不能繼續對其坐視不理,而是要真的拿出方法來和外國“競爭”了。
分析人士認為,這里德國經濟部長所提到的對手當然是中國,此舉也表明他們下一步準備以增加補貼的方法減少國內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進口依賴,讓德國民眾用上自己的產品,甚至能對整個歐洲出口。這一舉動首先會引發歐洲其他國家的不滿,歐洲光伏產業協會已經警告中國,不要過度使用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但對于中國來說,這種補貼的方式要好于互相加稅的“光伏關稅戰”,十年前歐盟就曾以補貼為借口加稅管制中國光伏進口,但持續幾年后又解除了。
值得一提的還有,一些猜測認為還有一種情況發生:德國先對華光伏產業表現出“善意”,明確不準備以關稅方式解決;然后歐盟順勢推出對華光伏保護調查,德國則可以撇清關系防止中國“關稅報復”,雙方是準備配合做事情的。對此有評論稱:“不太相信德國會如此闊綽地使用補貼的手段對中國進行競爭,德國憲法法院上個月在裁決中,削減了德國政府提出的大部分開支,他們從哪找到補貼的經費?況且這也不符合歐洲慣用的方法,總之事情有待進行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