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334”工程
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風電項目是目前中國能建在海外首個大型新能源項目,也是中亞區域目前裝機規模最大的風電項目。作為世界銀行的融資項目,該項目要求執行方遵守全球最佳實踐,對項目履約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
中國能建烏茲風電項目部以基礎“334”工程行動為契機,積極實施管理“四化”舉措,加大風電專業人員培養力度,加強屬地化建設,推進培育專業化、國際化、數字化風電項目管理團隊,精細解決物流運輸困難問題,推動項目實現高效履約。
一、專業化管理
風機輪轂吊裝
項目部積極拓寬招聘渠道,通過邀請國際獵頭和國內外合作機構推薦、鼓勵中國員工教授屬地化員工等多種手段,填補專業人員缺口,提升屬地化員工專業技能,強化專業化隊伍培育;同時,為優化組織架構,項目部根據項目履約實際和工程技術特點,設立部門調整人員,統籌負責巴什和贊克爾迪兩個子項目場地建設進程。
為確保團隊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和知識,能夠有效解決項目中特定專業和領域技術問題,項目部專門修建了兩個培訓教室,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專業化內外部培訓,如開展管理制度培訓,深入學習了解國際標準、業主標準體系;開展GWO培訓,確保高空作業、人工搬運、防火急救等專業項目有效實施;開展商務合同履約培訓、各類進場培訓等,提高各級專業人員綜合運用專業化方法的手段和能力。
二、標準化管理
葉片運輸通過口岸
烏茲風電項目貨物運輸距離長、種類多、周期久,為保證超大尺寸件安全到達現場,項目部使用了全球運輸車輛跟蹤系統,并按照“可測量、可操作、可檢查”標準原則對系統進行優化,實時監測風機大件物流車輛行駛與停靠狀態,方便建設參與方查看物流狀態、進行裝卸與施工組織、及時發現問題與控制物流風險。
此外,項目部必須對運輸沿線道路進行詳細勘測和處理,并進行符合運輸的標準化改造,特別是從哈薩克奇姆肯特鎮至烏茲別克斯坦錫爾達里亞鎮之間的路段:原有的哈烏口岸被設計為一個S彎,必須經過口岸擴容才能提供專門用于葉片通行的出口。項目部全力攻堅,按期打通了哈烏口岸,并全力協調海關配合過境,克服亞拉馬鎮貨車流量大、葉尖掃空受限等困難,保證了葉片順利駛入M39國道。通過標準化項目管理,葉片總體運輸用時比簽約時縮短十天以上,為項目高質量履約實施工期贏得寶貴時間。
三、數字化管理
巴什項目31號風機
項目部合理利用各種數字化軟件工具,打造具有國家化競爭力的數字化管理體系,推進了數據、技術、流程、組織等要素系統融合、迭代優化和互動創新,有效賦能項目履約效能提升。
比如,項目部利用項目管理軟件Primavera 6,創建項目計劃和進度安排,幫助項目經理合理分配資源、跟蹤進度,及時應對延遲并做出調整;利用協作平臺和溝通工具,如Think project、Microsoft Teams、telegram、sharepoint等,幫助項目團隊成員跨時區、跨地域進行高效溝通,共享信息和文件;利用項目管理軟件Think project進行識別、評估和應對項目可能面臨的風險,助力減少潛在的問題和延誤,保障項目順利推進;利用本地成本及財務管理工具VENKON,監控項目預算并追蹤成本支出,確保在經濟預算內完成項目;利用本地Didox合同管理平臺,進行合同審批,簽收,發票收取,進行流程操作及存儲相關功能。
為減少布哈拉風電項目鳥類撞擊風機葉片事件的發生,項目部使用一整套先進的鳥類監測與風機控制人工智能系統,確保準確檢測出老鷹和其他受保護的鳥類物種并實時控制風機運行避開,最大限度得保護當地鳥類。
四、精細化管理
首臺風機吊裝完工儀式
自巴什項目項目啟動以來,項目部就面臨大件物流運輸和重型施工機械進場的雙重壓力。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項目部細化工作內容,落實責任主體,與2個天然氣管道公司尤其是與UTG開展數輪談判,成功達成修橋整體跨越的共識;工程部則立即啟動修橋整體跨越方案執行,從確定小EPC承包商,到開展設計方案評審、橋大梁預制和采購,再到施工機械入場,進行大梁吊裝架設,最終實現葉片和機艙等大件安全通過橋梁目標,有力地保證了巴什項目的如期履約。
為在不影響現場正常施工的前提下,推進贊克爾迪風場39臺風機調整,項目部立足專業優勢,積極尋找多方途徑,與業主現場執行團隊不斷溝通,闡述重選機位的必要性和原則,同時積極組織分包商對機位進行重新擬選,對機位進行實地查看,從技術層面與業主進行可行性分析,最終實現雙方共贏的局面。經初步計算,機位調整后的工程量比合同機位下的土方工程量減少約20萬方,極大促進了項目完好履約。
自烏茲布哈拉風電項目履約以來,項目部積極落實“專業化、標準化、數字化、精細化”各項要求,保障了項目進度、提高了管理水平、獲得了最佳經濟效益,受到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當地媒體的高度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