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式海上風電的提出讓深遠海風電成為現實。
▲南澳大橋。方淦明/攝
隨著近海資源的逐漸開發,深遠海這塊“寶藏”走入人們的視野。深遠海具有更優質的風電資源,漂浮式海上風電的提出讓深遠海風電成為現實。《中國能源報》記者從近日召開的汕頭國際風電技術創新大會上了解到,深遠海風電的開發與利用備受關注。
海上風電開發,汕頭勇立潮頭
勇立海上風電潮頭,為何是汕頭?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汕頭占盡鰲頭。汕頭市委書記溫湛濱在大會上介紹,汕頭海岸線長396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積1.05萬平方公里。汕頭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優越,基礎設施配套日臻完善,具備開發6000萬千瓦海上風電的巨大潛力。
政策上同樣利好。《“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將粵東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五大海上風電基地之一,汕頭是其核心區。溫湛濱表示,重大政策支持汕頭海上風電的發展。
重大項目紛紛落地。據了解,汕頭前瞻性布局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建設了全球最大的40兆瓦級風電機組電氣及動力學六自由度實驗平臺。多個深水區項目同時動工,當前,汕頭深水區500萬千瓦項目已明確投資方案陸續開工,“十四五”期間將建設海上風電項目800萬—1000萬千瓦。
走向深遠海,是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行業的一致愿望,而漂浮式海上風電提供了一種可落地、可復制的思路。
目前,我國有“三峽引領號”、“扶搖號”、“海油觀瀾號”等多個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完成建設,海南萬寧百萬千瓦級漂浮式風電示范項目開工。漂浮式風電從工程化加速向商業化推進,據預計,2026年累計裝機容量有望突破50萬千瓦。
漂浮式海上風電
是走向深遠海的必然選擇
漂浮式海上風電風力資源更豐富,是全球脫碳的重要路徑。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工研院副院長趙大文在演講中指出,我國海上風資源離岸300公里以內的風資源產生電力的潛能,相當于2022年全球電力消費的14.7倍,我國海岸線中水深60米,離岸距離超過40米,更適合漂浮式的場景占到了78%,長遠來看深遠海漂浮式為全球提供了重要脫碳路徑。
漂浮式海上風電能更好地調整風機姿態,從而應對深海海域復雜海況。華能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海上風電部主任劉鑫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漂浮式海上風電可以實現更好的控制策略,對風機和浮體進行控制。通過改變風機偏航變槳策略、在浮體上增加動態壓載等控制裝備,更科學地讓風機調整姿態,從而抵消波浪的擾動作用,讓風機發電更穩定。
漂浮式海上風電也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年9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國家能源局關于組織開展可再生能源發展試點示范的通知》指出,開展深遠海風電技術示范。主要支持大容量風電機組由近(海)及遠(海)應用,重點探索新型漂浮式基礎、±50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柔性直流輸電、單機15兆瓦及以上大容量風電機組等技術應用。
漂浮式海上風電行業或是深遠海發電的良策,但如何將電送到陸地上也是個問題。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表示,綠色氫能與液態陽光甲醇不失為解決海上風電能源的儲存和運輸問題的良好方法。
李燦表示,通過風、光、電產生的綠氫,將二氧化碳變成甲醇,即“太陽燃料”是行的通的。汕頭有優良的風電位置基礎和優秀的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基礎,為“太陽燃料”的實現提供了堅實基礎。
▲樟林古港。陳史/攝
超算賦能,漂浮式海上風電更智慧
超算(超級計算機)賦能漂浮式海上風電,讓漂浮式海上風電“看的見”,“聽得清”。
超算讓漂浮式海上風電“長眼睛”、“裝耳朵”。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副總工程師顏輝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超算通過模擬海浪強度、海水鹽度等多種因素實現對海況環境的復盤,讓漂浮式海上風電“長眼睛”、“裝耳朵”,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運營維護。同時,超算通過瞬時高性能計算,縮短漂浮式海上風電調整角度的時間,更快地適應海洋環境變化。
若想讓漂浮式海上風電更聰明,還需要在實驗室中不斷打磨。汕頭40MW級風電機組電氣及動力學六自由度實驗平臺,是風電行業不可或缺的“風洞實驗室”,能夠實現40MW級海上風電機組真實受力工況的地面模擬,是世界上最大的同類實驗平臺。它由十余個子系統構成,高度相當于8層樓,占地面積與三個籃球場相當,總投資約10億元;能夠實時模擬風輪直徑達400米的巨型風電機組在海上各種環境下產生的復雜受力,提供貼近真實運行工況的試驗條件,將成為支撐我國下一代海上風電技術研發創新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