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国产高清中文手机在线观看-麻豆最新国产av原创精品-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甘肅莊浪縣:“十四五”利用農業設施棚頂等發展光伏農業 實現節能目的

   2023-12-06 莊浪縣人民政府29870
核心提示:通知指出,發展節能型農業。

11月23日,莊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莊浪縣“十四五”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規劃的通知,通知指出,發展節能型農業。節能降耗,全面提高能源利用率;改造農業設施,淘汰老舊農機,開發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熱能、風能和清潔能源等為農業生產種植提供支持;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燈、太陽房,利用農業設施棚頂等發展光伏農業,實現節能目的。

原文如下: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及省、市駐莊各單位:

《莊浪縣“十四五”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規劃》已經縣政府常務會議審定通過,現予以印發,請結合各自工作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莊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11月23日

莊浪縣“十四五”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規劃

前言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耕地是人類獲取食物的源泉,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之一。持續推進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護,保障莊浪縣糧食生產、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和質量安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維護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對促進農業持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環境持續改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數量保護和質量提升,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強調,加強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全面提高耕地質量。

為貫徹落實《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及“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制定《莊浪縣“十四五”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本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1、發展現狀

1.1基本情況

莊浪縣位于甘肅東部、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為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遲秋早,夏炎短暫,冬寒半年,干旱少雨。≥10℃的活動積溫2208.8~2903.7℃,全年日照時數達2009.6小時,年平均氣溫8.6℃,全年降水總量501.4毫米,無霜期167天。海拔1400~2857米。全縣轄18個鄉(鎮),總人口45.08萬人,常住人口萬人33.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67萬人,耕地面積90.8萬畝,農業人均耕地2.6畝。人多地少、干旱多災、自然資源匱乏,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

1.2莊浪縣自然資源與農村經濟概況

1.2.1氣候資源狀況

莊浪縣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大部分時間受高空西風環流影響,冬季盛行西北季風、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東南季風、溫暖較濕。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寒半年,夏炎數日,秋早春遲,雨熱同季。春季風多雨少,冷暖無常,寒旱多;夏季溫和涼爽,雨水集中,雹洪多;秋季氣溫漸降,陰雨多;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

1.2.1.1氣溫

全縣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少云雨,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多年平均氣溫8.6℃,1月平均氣溫-4.8℃,極端最低氣溫-23.5℃(1991年12月28日);7月平均氣溫20.4℃,極端最高氣溫34.9℃(1997年7月21日)。最低月均氣溫-8.4℃(1975年12月),最高月均氣溫22.9℃(2006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5.2℃,最大日較差23.5℃(1966年6月19日)。喜溫作物的生長期(≥10℃的持續期)年平均160天,無霜期年平均16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09.6小時,年總輻射為123.3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56.5天(一般為3月9日至11月19日)。

1.2.1.2農業界限溫度活動積溫

境內年平均氣溫8.6℃,最熱月7月份平均氣溫20.4℃,極端最高氣溫為34.9℃;最冷月1月份平均氣溫-4.8℃,極端最低氣溫為-23.5℃。氣溫南北差異較大,垂直變化明顯。東北部山區海拔高,氣溫低;西南部河谷海拔低,氣溫較高。年均日較差11.3℃,最大日較差出現在1月份,為13.7℃,最小日較差在9月和11月,為9.9℃;在作物生長季的3~9月,月平均日較差11.7℃。活動積溫多年平均值(水洛地區)為:≥0℃的積溫3280.6℃,維持天數為255天;≥5℃為3112.0℃,維持天數為211天;≥10℃的活動積溫為2640.4 ℃,維持天數159天;≥15℃的活動積溫1794.6℃,維持天數為98天。全年>0℃積溫和≥10℃活動積溫相差600℃以上。其最高值出現在平均海拔1618.5米的西南部陽川盆地,該地≥0℃的積溫3476℃,維持天數為259天;≥10℃的活動積溫為2813℃,維持天數165天。積溫最小的出現在平均海拔2384 米的東部山區鄭河鄉,該地≥0℃的積溫2658℃,持續天數為240天;≥10℃的活動積溫為2058℃,持續天數140天。

1.2.1.3無霜期

多年(1959~2020年)平均無霜期159天,最長年份183天,最短年份91天。平均初霜日在10月5日,絕對最早初霜在9月14日(1972年),絕對最晚終霜在6月2日(1980年),平均終霜日為5月11日。因地形地貌和緯度的影響,無霜期的區域差異較大。

1.2.1.4降雨量

縣域因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季風影響較弱,大陸性較強,加之山地高原地形阻擋,成雨機會少,大部分地區干燥少雨,雨熱同期,干旱半干旱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更為顯著。又因位于中緯度,冬季受亞洲高壓控制,夏季受夏季風影響,冬寒夏熱,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均大。全縣降水較少,集中夏季,時空分布不均,縣內年平均降水量501.4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06.1天,最多達141天(1964年),最少為85天(1972年)。極端年最大雨量752.9毫米(1964年),極端年最少雨量271.2毫米(1997年)。年總降水量較少。因西北部多山地,降水量空間分布也不均衡,由東南向西北遞增,降下大量的地形雨;降水量的時間分配不均衡,4~9月降水占全年雨量的84%,全年降水的高峰期出現在7~9月,占全年雨量的59%。夏季集中降雨量占全年的53%。

1.2.1.5蒸發量

莊浪縣地勢高,太陽輻射強烈,氣候干燥,蒸發量大,年平均蒸發量為1344.7毫米,是降水量的2.6倍。歷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為67%,平均干燥度為1.55,屬半干旱氣候區。蒸發的地域分布規律與降水相反,即東部降雨量大、蒸發量小,西部降雨量小、蒸發量大。

1.2.1.6光照

年平均日照時數2009.6小時,年總輻射為123.3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56.5天(一般為3月9日至11月19日)。

1.2.2地形地貌

莊浪縣地處六盤山西麓,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介于1400~2857米,最高峰為六盤山山脈的桃木山,海拔2857米。六盤山縱延于縣東,唐山梁、寺咀山、柳家梁、二郎山、鞍子梁等五條余脈呈樹枝狀由東向西貫穿全境,東西向延伸。葫蘆河及其支流莊浪河、水洛河順依山向延伸,將全縣分割成南湖、樂正、水洛南川、水洛北川四條河谷臺階地。加之地震、暴雨等新構造運動,造成了大面積山體滑坡走山,形成了千溝萬壑的新地貌形態。依據縣內地形地貌形態、地表覆蓋、相對高差等因素將莊浪縣地形地貌劃分為以下三個區:

基巖山區:基巖山區面積為4.97萬公頃,占全縣面積的32.03%。依據山勢高低可分為中高山區和低山丘陵地區。中高山區分布在東部的六盤山山脊一帶,峰巒疊障,海拔2000~2857.5米之間,相對高差400~600米。受褶斷、斷層等構造的控制和流水侵蝕作用,形成了脊狀基巖山體和交送起伏的低山谷地,并有巖石裸露。巖石多為變質巖、砂礫巖和紅砂巖。受山地氣候的影響,該區域林草覆蓋較好,植被覆蓋率達到43.8%。由于人口密度低,其原生植被保護相對較好。低山丘陵區分布于縣域內的東北至東南部的通化、鄭河、永寧、韓店四鎮,海拔1700~2100米之間,相對高差300~400米,土地剝蝕作用強烈,有大量的“V”形溝谷發育并呈樹枝狀分布,溝谷密度2.5千米/平方千米,坡度10~30度之間,地表侵蝕強烈。河谷區零星分布有第四系堆積發育的一、二級階地。

黃土丘陵溝壑區:黃土丘陵溝壑區面積為9.83萬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3.27%。可分為侵蝕變質巖低山丘陵溝壑區、剝蝕堆積黃土丘陵區、掌形洼地發育的黃土丘陵區和黃土梁峁丘陵區四個亞區。本區植被覆蓋率低,整個生態系統處于惡性循環狀態。低山丘陵溝壑區主要分布在縣境西部邊緣的海拔1400~1800米,包括南湖鎮、臥龍鎮、陽川鎮、趙墩鄉的葫蘆河和莊浪河交匯的峽谷一帶,溝壑平直陡立,坡度50~60度,支溝呈“V”型,溝谷密度1.47千米/平方千米。剝蝕堆積黃土丘陵區主要分布在莊浪河、水洛河兩側,包括趙墩鄉、臥龍鎮、柳梁鎮、大莊鎮、盤安鎮全部山坡地及陽川、萬泉、朱店、水洛、南坪、良邑、楊河、岳堡、南湖等鄉鎮的山坡地,海拔1700~2000米,地勢由北向南漸低,地表坡狀起伏,梁、峁、溝及掌形、槽形谷地等微形地貌交錯;坡度約在15~30度之間,“V”型溝谷縱橫交錯,一般溝底狹窄,溝谷密度1.2千米/平方千米;掌形洼地發育的黃土丘陵區分布在黃土梁間較平坦的掌洼地及溝谷中的臺地上,以莊浪河河谷兩側居多,其面積一般為0.1~1.5公頃,寬度一般只有100~200米,兩側坡度15~30度,黃土堆積厚度20~50米,該區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植被破壞,土層遭受雨水沖刷嚴重,土壤貧瘠,是莊浪縣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黃土梁峁丘陵區主要分布在水洛河兩側,“V”型溝谷侵蝕強烈,溝道延伸較長,水土流失嚴重,主要河道兩側大型滑坡地貌發育明顯。

河谷川臺區:河谷川臺區面積為0.73萬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7%。主要分布在莊浪河(包括岳堡鎮、南湖鎮、楊河鄉)、水洛河(包括通化、永寧、良邑、韓店、南坪、水洛、朱店、萬泉)河谷階地和葫蘆河河谷盆地(陽川),侵蝕與堆積作用共同發生,其地貌有河床、河漫灘和一、二、三級階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海拔1400~1700米,相對高差300米,地表較為平緩,坡降在5%~10%,非常適合農業生產和人類的社會活動。

1.2.3水資源狀況

莊浪縣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潛水和基巖地下水兩種。其分布規律是,水量較多地段集中在河谷川區與河谷地段,含水層埋藏淺,一般為1~3.5米,最厚不超過5米,水量較大,開采方便。而廣大黃土丘陵區,除了富水條件較好的掌形洼地儲有一定數量的潛水外,其余梁峁、坡麓地段地下水均較為貧乏,水量少、埋藏深、開采有困難。地表水的92.4%流出縣外,地下水開采量只有補給量的10.7%。

莊浪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9039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為24903.5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僅為323.32萬立方米。

莊浪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04立方米,單位面積耕地水資源量4131米/公頃,人均水資占有量約為全省人均水平1153立方米的1/5,比國際上公認的水資源緊張警戒線人均1700立方米,低2/3,水資源十分匱乏。在水資源的分布中,存在著南多北少、川多山少的極不平衡現象。

1.2.4植被

由于本縣生態屬半濕潤偏旱區的草原灌叢類型,植被水平總體較差。農業區的植被,地埂為草類,梁峁為灌木,溝道為喬木。從全縣來看,東部植被好于西部。2020年末實有森林面積27840公頃,林草覆蓋率24.3%,其中森林覆蓋率為18.2%。

東部六盤山基巖山區為典型的森林、草原植被。天然植被較好,林草覆蓋率為24.4%。喬木主要有山楊、青崗、白樺、油松、側柏、椴樹、山定子等;灌木主要有沙棘、狼牙刺、剪子刺、五堂刺等;草類主要有野蒿子、一支蒿、牡蒿、茵陳蒿、艾蒿、苣買菜、薄雪草等20多種菊科草類;冰草、白茅、白草、長毛草、芨芨草、梭草、野燕麥等10多種禾本科草類;米口袋、黃芪、野豌豆等10多種豆科草類;蕨類、地榆、車前、旋花、馬齒莧、狼尾巴、雞兒蔓、豬耳草、馬連草、蒼耳、貓兒眼等其它草類和藥用植物共130多種。

中部黃土丘陵溝壑區,自然植被較差,成林面積小,主要是人工沙棘林和刺槐林,林草覆蓋率為13.9%。主要栽植本土樹種,喬木有楊樹、旱柳、椿樹、榆樹、刺槐、楸樹、國槐樹等;經濟樹種有蘋果、核桃、梨、杏樹等。野生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有狼牙刺、酸刺、白刺、馬鹿刺、紫穗槐、檸條、山毛桃、莜蒿、馬連草、豬殃殃、米口袋、野草梅、野棉花、梭草、臭蓬、苜蓿、草木棲等。

河谷川區,自然植被很差,是人工林果區,林草覆蓋率19.6%,主要栽植的樹種有蘋果,其次有梨、杏、核桃、楊、柳、榆、椿、槐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馬連草、冰草、梭草、蒿草等。

1.2.5農業生產概況

1.2.5.1農業發展史

莊浪縣境內種植糧食作物具有悠久的歷史,如谷子、小麥的種植歷史都在千年以上;新中國成立以后,小麥、玉米、馬鈴薯糧食作物種植得到了長足發展。2020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3635公頃,糧食總產量212918噸。

1.2.5.2農業生產概況

糧食作物生產概況:莊浪縣內種植的糧食作物大致可分為三類十七種。

第一類是谷類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是小麥、玉米,分布在全縣18個鄉鎮。

第二類是豆類作物,主要包括大豆(當地俗稱黃豆)、蠶豆(當地俗稱大豆),種植面積最廣的是蠶豆,主要分布在韓店鎮、永寧鎮、通化鎮、鄭河鄉等。

第三類是薯類作物,主要是馬鈴薯,當地俗稱洋芋、土豆,是莊浪縣主要糧食作物,2020年播種面積23984.14公頃,產量達到92239.2噸。

經濟作物生產概況:莊浪縣的經濟作物在上世紀,主要種植瓜類、藥材、油料、煙草、蔬菜等。進入本世紀,種植的種類以“高原夏菜”為主,占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50%以上,其次是油料、藥材、瓜類、煙草等。2020年,全縣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194.6公頃,產量4426.3噸,蔬菜種植面積5115公頃,產量15.03萬噸,中藥材種植面積是805公頃、產量4782.8噸。

1.3耕地土壤資源

莊浪縣土地屬甘肅省土地劃分中的七大土地綱之一的隴中黃土高原土地綱。地帶性植被為草原植被。縣內土壤系第四紀不同時代沉積的黃土母質為基礎上發育而成。母質主要類型有馬蘭黃土、午成黃土、次生黃土和第三紀晚期的三趾馬紅土。現代土壤類型共分7個土類、7個亞類、12個土屬、28個土種,主要土類是黑壚土類、黃綿土類、潮土類、新積土類和紅粘土類。

1.3.1黃綿土類

黃綿土發育在馬蘭黃土母質上,是莊浪縣面積最大的一個土類,占土壤總面積的61.42%。主要分布在全縣各鄉的梁峁、山坡、灣掌、溝臺地上。該土類剖面由耕層、犁底層、底土層組成,松散綿軟,不砂不粘,透水性強,耕性良好,適耕期長,但肥力較低,蒸發量高,孔隙度大。

1.3.2黑壚土類

黑壚土類發育在馬蘭黃土母質上,主要分布在莊浪縣的河谷川臺地和比較平緩的梁峁、灣掌地,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11.81%。黑壚土是莊浪縣肥力較高、比較穩定、高產的旱作土壤,其剖面由覆蓋層、麻土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深厚、疏松,耕性好,適耕期長,貯水保肥性好,潛在生產力大。黑麻土分為梁黑麻土、臺黑麻土和川黑麻土三個土屬十個土種。

(1)梁黑麻土屬:主要分布在莊浪縣的梁峁地上。土壤容重表層為1.20~1.26克/立方厘米,總孔隙度為54.03%,通氣性良好。但由于分布在梁峁上,受氣候條件和溫度的限制,糧食產量不高。

(2)臺黑麻土屬:主要分布在莊浪縣(除大莊、楊河等鄉鎮外)臺地上。

(3)川黑麻土土屬:主要分布在南湖、岳堡、楊河、水洛、朱店、萬泉、韓店、良邑、通化、永寧等鄉(鎮)的川區二級及三級階地上。

1.3.3潮土類

潮土類發育在次生黃土母質上,全縣總面積為1612.4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1.14%。主要分布在水洛、朱店、萬泉、陽川、通化、良邑、永寧、南坪、韓店、南湖等鄉鎮的川區一級階地上,該土類系河流沉積而成,一般分布在地勢低平地段,地下水位高,排水不暢,肥力低,保肥保水性差。

1.3.4新積土類

新積土類發育在次生黃土母質上,新積土是河流和山洪的沖積物發育而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水洛、朱店、萬泉、陽川、通化、良邑、永寧、南坪、韓店、南湖等鄉鎮的川區二級階地和溝口地上。由于受沖、洪積物影響,剖面有明顯的重疊層次,土層較深厚,表層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和腐殖質,為高產土壤之一。

1.3.5紅粘土類

紅粘土是在第三紀紅土與午城黃土母質上形成的土壤,有三個屬,分布于莊浪縣黃土溝谷中下部溝床兩側坡腳處和關山一帶,面積為11623.7公頃,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8.23%。

(1)紅土屬:主要分布在莊浪縣(除趙墩、岳堡、臥龍、大莊、盤安等鄉鎮外)的黃土溝谷中下部溝床兩側坡腳處。紅土是發育在午城黃土母質上的土壤,土體簡單,質地重壤,透水性差,結構不良,肥力較低。

(2)紅膠土屬:主要分布在趙墩、楊河、水洛、陽川、朱店、通化、永寧、鄭河、韓店、南坪等鄉鎮的一些溝谷中下部的坡腳。主要是坡紅膠土,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0.49%。坡紅膠土是耕作土壤,土壤剖面由耕層和母質層組成。該土屬塊狀結構,有砂姜、土質細粘、呈堿性,透水性極差,肥力低,耕性差,為不良生產土壤。

(3)紅砂土屬:在通化、鄭河、永寧、韓店等鄉鎮靠近關山一帶有零星分布。土體簡單,呈堿性,保肥性差,肥力低。

1.3.6山地草甸土類

山地草甸土是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草原植被和灌叢草原植被下的土壤。有山地草甸土和灌叢草甸土兩個屬。

(1)山地草甸土屬:山地草甸土屬有山地草甸土一個土種,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0.20%。

(2)灌叢草甸土屬:灌叢草甸土屬有灌叢草甸土一個土種,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0.94%,分布在草甸草原和密灌叢混交區。

1.3.7灰褐土類

灰褐土面積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14.18%,主要分布在沿關山一帶的通化、永寧、鄭河、韓店等鄉(鎮)海拔1700~2500米灌、喬木地段,是在以青崗、山楊、白樺樹等組成的灌、喬木林下形成的土壤,有兩個土屬。

(1)耕作石灰性灰褐土屬:分布在闊葉林帶,是毀林后發育起來的耕作土壤。

(2)石灰性灰褐土:在森林植被下形成的自然土壤。

1.4耕地質量等級

依據《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辦法》(農業部令2016年第2號)和《耕地質量等級》(GB/T 33469—2016)國家標準,自2017年起,依托第三方技術服務單位,選取立地條件、土壤理化性狀、養分狀況、土壤健康狀況等方面的指標對耕地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1.5工作成效

1.5.1全縣耕地質量等級穩步提升

深入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集成一批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綠肥種植等高效適用技術模式,確保重點區域技術措施覆蓋面積達到90%以上,耕地質量等級穩升不降。截止2020年年底,全縣耕地質量較2019年底提升0.01個等級。

1.5.2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

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要求,鞏固和提高糧食安全生產能力,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撂荒地治理等項目累計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0.33萬公頃,治理撂荒地0.46萬公頃。

1.5.3農業資源保護利用有效加強

減少使用化肥、農藥,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治理,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

1.6機遇挑戰

1.6.1發展機遇

(1)法律法規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制定和修訂的土地管理法、鄉村振興促進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均增加了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有關條款;國務院連續作出切實加強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等重大決策部署,為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

(2)農業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黨中央、國務院把強化農田生態保護、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納入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內容。縣委、縣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持續改善產地環境,保護利用耕地資源,為促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厚植發展潛力。

(3)優質農產品市場空間不斷拓展。以省內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速轉變,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更加健全,綠色生態優質農產品剛性需求持續增長,亟需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全力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質量效益。

1.6.2面臨挑戰

(1)全縣耕地質量總體不高。2020年全縣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7.21等,中低產田面積大,耕地集中連片程度不高,中高坡度耕地比重過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條件總體較差,投入建設成本較高,優質耕地資源有限,無高等級耕地(一至三等地)。

(2)農業綠色發展質量總體不高。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碳達峰碳中和等剛性要求,統籌發展和保護的難度增加,資源環境要素約束日益趨緊,耕地用養結合不夠緊密,耕地土壤和農田生態功能退化,耕地保護和農業發展還沒有真正轉到數量質量并重上來。

(3)激勵約束機制尚不健全。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激勵機制還不完善,耕地地力補貼發放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銜接不暢、針對性不強、成效不夠明顯,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需求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和評價補償機制還不健全。

(4)監測管理能力依然薄弱。耕地質量監管人員設備不足、監測管護能力欠缺,難以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一些鄉(鎮)對耕地質量提升重視程度不夠,責任落實和資金投入不到位,統一領導、上下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和信息共享、協同高效的多元主體聯動機制有待加強。

2、總體要求

2.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和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促進現代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為主線,以提升耕地質量為首要目標,分區分類綜合管理,降碳減量協同增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質量,推進耕地質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2基本原則

2.2.1系統謀劃,統籌推進

堅持系統觀念,正確處理耕地質量提升和糧食安全、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生態環境的關系,優化重要農產品生產布局,試點先行、典型引路、協同推進,依法依規、分類分級、循序實施。

2.2.2量質并重,保護提升

在嚴格保護耕地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耕地質量的保護和建設,推動政府落實“質量紅線”要求,劃定耕地質量保護的“硬杠杠”,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

2.2.3因地制宜,靶向施策

與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永久基本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等相銜接,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為重點,根據不同區域耕地質量現狀,分析主要障礙因素,集成推廣適用技術模式,有序推進耕地質量等級穩步提升。

2.2.4政府引導,多方參與

建立耕地質量提升穩定投入保障機制,發揮重點項目示范帶動作用,充分調動農民、鄉村和經營主體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合力參與耕地質量建設的良好格局。

2.3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縣耕地質量提升取得突破性進展,耕地質量等級穩步提升,高標準農田保有量、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農田生態環境質量和耕地質量調查監測水平明顯提高,構建起更為完善的耕地質量提升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莊浪特色的耕地質量提升道路。

(1)耕地質量平均等級持續提升,重點項目區耕地質量提升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

(2)繼續推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

到2025年,全縣耕地質量提升取得顯著成效,耕地質量平均等級較2019年提升不少于一個等級;實現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相結合,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形成耕地質量提升政策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更加有力、耕地綜合效益和糧食生產及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高的新格局。

表3“十四五”耕地質量提升主要指標表

注: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措施主要包括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和農家肥、綠肥種植還田、土壤改良、深耕深松等。

3、區域重點

針對基礎設施薄弱、土壤瘠薄退化、耕地碎片化、基礎地力下降等主要制約因素,以建管并重、提質增效、改良培肥、生態保育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集成推廣“建、管、效、綠,改、培、保、養”八個方面的耕地質量提升技術路徑,切實抓好分區分類綜合保護治理。

“建”:農田建設。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綜合治理,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完善田間灌排和生態防護工程,增強農田綜合生產能力。

“管”:監測管護。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監測利用評價,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和管護機制,強化長期跟蹤監測,確保建設工程長期穩定發揮效益。

“效”:減量增效。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技術,持續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少不合理投入數量,提高肥藥利用效率。

“綠”:綠色種養。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產業發展基礎,積極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促進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等資源化利用,推動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改”:改良土壤。針對耕地土壤障礙因素,優化耕作制度,融合農機農藝,治理水土侵蝕,改良酸化、潛育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升土壤基礎地力。

“培”:培肥地力。通過增施有機肥、農家肥,實施秸稈還田、綠肥種植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平衡土壤養分,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能力。

“保”:保水保肥。在適宜區域推行深松深翻整地,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層厚度,實施保護性耕作,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蓄水保墑保肥能力。

“養”:輪作休耕。加大糧豆間套耕作、固氮肥田、綠肥種植規模,實現耕地用養結合,促進作物均衡增產增效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4、主要任務

4.1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

4.1.1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兼顧油料、蔬菜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優先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統籌抓好農田配套設施建設和地力提升,年均建設高標準農田3萬畝以上,高質量完成國家下達的建設任務。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因地制宜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建設,支持已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格落實“三區三線”,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4.1.2提升耕地質量水平

大力推進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農家肥,綠肥種植還田,改善耕層結構;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耦合等科學施肥技術;加強少耕、免耕等保護性耕作技術、退化耕地治理與改良技術;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及時開展補充耕地質量等級監測評價,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健全耕地質量監測監管機制,提高土壤肥力。

4.1.3推動綠色農田建設

在適宜區域有序推廣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擾動,降低土壤裸露,防治土壤侵蝕。在水土流失易發區,合理修筑岸坡防護、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設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因地制宜推行土壤改良生態溝渠、田間道路和農田林網等工程措施,集成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開展綠色技術聯合攻關和集成應用,引進綠色高效功能性肥料等綠色投入品,推廣適用土壤改良培肥、節水節肥節藥、廢棄物循環利用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

4.1.4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

以增加糧食總產為契機,加大旱作農業項目覆蓋區域、發展旱作節水環保農業。繼續按照“一業為主、多種經營,長短結合、突出特色”的發展思路,始終保持方向不變、焦點不散、力度不減,通過政府推動、科技創新,示范引導、輻射帶動,有力促進良種良法、農機農藝有效融合,確保全縣糧食生產安全,實現產業多元、農民增收多贏局面。大面積推廣應用旱作農業技術,可改變被動抗旱為依靠科技抗旱,有效地促進莊浪縣玉米、馬鈴薯、冷涼旱作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是一項干旱貧困地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短平快實用技術,是旱作農業的一場技術革命,已被農業部和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旱作農業重點推廣項目,在全省、全國的旱作農業區大面積推廣。

4.1.5加強基本農田保護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土地管理法規,加強土地變更和用地監管,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堅決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實現占補平衡,使耕地面積穩定在90.8萬畝以上;不斷優化耕地利用結構,合理調整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爭取和實施沃土工程和土地復墾整理項目,擴大保護性耕作規模,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鼓勵農民開展土壤改良,使高產穩產農田面積達到82萬畝以上。

4.2促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4.2.1強化農業生產投入品管理

建立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加強農業投入品規范化管理,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質量標準;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地下水監測,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

4.2.2持續開展土壤農產品協同監測

加強土壤和農產品重金屬污染監測,有計劃、有序次開展土壤農產品協同監測。對超標區域及時采取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等保護措施,確保土壤安全和農產品絕對安全。

4.2.3抓好農業節水清潔生產

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推進水肥一體化(可溶性有機肥施用),建立健全秸稈、農膜、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

4.2.4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

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建立健全運行高效、服務到位、支撐有力、充滿活力的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創新推廣機制,提高推廣能力。加快普及主要農作物重點環節和關鍵農業機械化技術,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機裝備廣泛應用。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種、農肥和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增產增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機械化技術。不斷探索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提出農機研發和改進需求,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集成和裝備配套水平,滿足農業生產需求。

4.2.5推行規模化經營

本縣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山區,地塊比較窄小,“先天不足”,同時,由于分戶經營在作物布局安排上各自為政,一塊本來寬展的大塊地,東家種小麥,西家種玉米,極大地制約了農業機械應用。因此,必須鼓勵農村種植能手、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推行土地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經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既使農民既享受土地帶來的增值效益,又可從土地上解脫出來,一心一意去外地務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4.3提升土壤改良培肥水平

4.3.1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綠肥種植

增施有機肥:通過施用人、畜的糞肥、堆肥、漚肥、綠肥等有機質含量高的農肥來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機肥含量,對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明顯作用。

秸稈還田:秸稈還田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生產能力的有效措施。一是秸稈經過堆漚后施入土壤;另一種是在作物收獲后,把秸稈切碎撒在地表后用犁翻壓,直接還田,這樣能夠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增加透氣、透水、保肥能力,從而提高土壤肥力。

綠肥種植:在果園行間大力提倡種植箭舌豌豆、冬油菜和盛花期翻壓還田來培肥地力,增加經濟總量。探索綠色種養循環,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農產品品質,著力打造“甘味”農產品,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4.3.2推行綠色種植技術模式

在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供給前提下,堅持輪作為主、休耕為輔,調整優化作物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輪作是用地養地的耕作方式,在輪作中做到兩點:一是適當增加豆科作物種植面積,在輪作過程中四年左右種一茬豆科作物可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同時豆科綠肥作物經翻壓入土后,大量的根、莖、葉均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二是種植耗地力作物要控制年限,豆類和瓜類作物不重茬、不迎茬,要五年以上輪作,這樣有利于恢復地力、防治病害。

4.3.3發展生態農業,增加梯田農業的生態可持續性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發展的基本條件,是一切經濟建設的前提,也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大力弘揚“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莊浪精神,繼續按照“綜合治理小流域,全面發展大農業”和“改善流域生態環境,強化農業基礎設施,促進經濟發展”的思路,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再造山川秀美新莊浪。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村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把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推動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繁榮。

4.4開展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

4.4.1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

全縣共布設了120個耕地質量監測點,其中國家級耕地質量監測點1個、省級耕地質量監測點11個、縣級耕地質量監測點108個。其中柳梁鎮吊咀村為國家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南湖鎮寺門村、永寧鎮秦洼村、南坪鎮大莊村等11個點為省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南坪鎮史坪村、鄭河鄉盧洼村等108個為縣級耕地質量監測點。每年在監測點取土樣化驗,及時掌握我縣耕地質量監測點土壤肥力變化動態和耕地質量地力的變化。

4.4.2耕地質量年度監測報告

結合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和耕地質量調查結果,編制《縣域耕地質量年度監測報告》,科學分析轄區內耕地質量等級變化情況。

4.4.3耕地質量調查評價

完成耕地質量調查點的現場調查和取土化驗,持續按年度開展縣域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與數據更新工作。依據《耕地質量等級》(GB/T 33469-2016)等技術標準,在高標準農田等項目實施前后及時開展耕地質量專項調查評價,對項目區耕地質量主要性狀開展實地取樣化驗,評價并劃分耕地質量等級、測算糧食產能。做好退化耕地、補充耕地、受破壞(污染)耕地等質量專項監測評價工作。

5、重點工程

5.1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

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利于改善耕地質量、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黨的二十大報告和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從全國看,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一般增加10%左右,節地節水節肥效果明顯,許多農田實現了“一季千斤、兩季噸糧”。通過土地整合、綜合治理、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以及增施有機肥、建設排灌溝渠、完善農村機耕道網絡等基礎設施條件改善,為統一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開展標準化生產、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區域品牌創造良好條件。

5.2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工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應緊盯農業資源重點領域,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降低農業資源利用強度。

(1)發展節地型農業。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提升耕地質量;推廣間作套種模式,引導農戶利用農作物生長的“時間差”和“空間差”,糧經間作,確保高產穩產;發展立體化農業,建設農田林網,利用園地、林地散養家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發展節水型農業。選育抗旱品種,完善基礎性農田水利工程配套設施,推進農業水循環利用;推廣集雨補灌技術,由傳統灌溉的“澆地”變為智能灌溉的“澆作物”,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3)發展節能型農業。節能降耗,全面提高能源利用率;改造農業設施,淘汰老舊農機,開發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熱能、風能和清潔能源等為農業生產種植提供支持;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燈、太陽房,利用農業設施棚頂等發展光伏農業,實現節能目的。

5.3耕地土壤培肥改良工程

依托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改造提升等項目,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強工程建設與農藝農機技術的集成應用,示范推廣一批科學施肥、安全用藥、生態保育等綠色高效技術模式與先進適用裝備,持續開展耕地土壤培肥改良。通過秸稈還田、施有機肥、種植綠肥、深耕深松等措施,保持或提高耕地地力。

秸稈還田:減少土層結構破壞,維持良好的土體團粒結構,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抗旱能力,防止土壤退化,提高土壤水、肥、氣、菌(微生物)的涵養能力,增強土壤活性,進一步夯實土壤肥力基礎,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質量,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確保糧食高產和安全。

有機肥:施用以畜禽糞便為原料制造的商品有機肥或堆漚有機肥,消納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依托綠色種養循環試點縣等項目,對在糧食作物上施用以畜禽糞便為原料制造的商品有機肥或堆漚有機肥的農戶、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大型農場等進行綜合補貼,退化耕地區域施用功能型有機肥+微生物菌劑。通過項目實施,確保糧食作物平均增產5%以上。

(1)確定維持耕層土壤有機質平衡的有機肥用量。根據當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腐殖化系數、土壤有機質年礦化率確定維持耕層土壤有機質平衡的有機肥用量。將當地最肥沃的草甸土有機質含量視為該地土壤有機質的最高含量,確定有機肥用量的上限。

(2)確定有機肥施用量。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成果,確定目標產量下的需肥總量。依照生態平衡和經濟環保的原則,綜合考慮維持耕層土壤有機質平衡、有機肥用量上限和秸稈還田量,采用同效當量法,確定商品有機肥用量。

5.4退化耕地治理修復工程

開展退化耕地治理,通過采取不同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治理退化耕地;在耕地土壤pH值大于8.5或土壤板結區,推廣施用有機硅有機肥和土壤調理劑與秸稈腐熟還田、增施有機肥及種植綠肥等綜合地力培肥措施。通過項目實施,土壤pH值穩定在8左右,土壤理化性狀逐步改善,團粒結構明顯,耕地質量穩步提高。

5.5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程

深入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在糧食、果品和蔬菜等特色優勢產區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措施,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深松深耕技術,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5.6良種良法配套工程

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形成主導品種、接班品種、后備品種三個層次分明的良種培育和引進機制。以國家良種補貼項目為契機,加快種子產業建設,提升馬鈴薯品種選育和脫毒快繁技術水平,以抗病、抗旱、優質為目標,選育更新換代品種,充分利用關山地區海拔高、傳毒昆蟲少的自然優勢,建立馬鈴薯三級種薯繁育體系;針對本縣氣候特殊性,切實加強冬小麥的育種工作,3-5年推出一個換代品種。玉米生產方面,加強推廣品種的引進、試驗和篩選工作。繼續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年推廣面積70萬畝以上。

5.7耕地質量專項監測工程

抓好莊浪縣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健全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完善耕地質量監測年度報告制度,及時掌握耕地質量變化趨勢。一是著手編制新一輪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建設規劃。按照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要求,結合國土“三調”成果和土壤“三普”樣點布設方案,完善國家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建設規劃,加強莊浪縣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建設。二是抓好耕地質量監測日常工作。三是完善耕地質量監測數據管理系統。推進耕地質量監測點信息上圖入庫,開展耕地質量監測數據管理利用培訓,提升耕地質量監測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

跟蹤監測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點區域耕地質量變化情況,及時發現耕地生產障礙因素與設施損毀情況,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建設耕地質量監測點,增設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對農田生產條件、土壤墑情、土壤主要理化性狀、作物產量、農田設施維護等情況開展專項監測,持續跟蹤耕地質量變化情況。到2025年,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技術先進的耕地質量專項監測體系。

6、環境影響分析

6.1環境現狀分析

全縣項目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較好,地勢起伏不大,光、熱、水、電等資源豐富,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潛力較大,現有阻礙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主要是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道路不暢,現有工程老化失修,農民保護和利用耕地意識不強,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率較低。

6.2項目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6.2.1不利影響

包括工程施工期間主要有土方開挖、棄土棄渣、運輸噪音、揚塵等方面的影響;農田道路、田坎等設施建設期,畜禽糞污堆漚不到位、腐熟不完全,轉運處置期間,可能對土壤、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6.2.2有利影響

《規劃》涉及農田土地平整,配套建設水電路、堆肥等必要基礎設施,大量使用商品有機肥和功能型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畜禽糞污等內容,主要目標是提高耕地質量等級,促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技術模式要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規劃》實施可改變區域內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系數和資源利用率,使有限的資源得以合理利用,實現全縣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并為全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造條件,從而使全縣經濟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本《規劃》對環境的有利影響是主要的,不利影響是次要的。不利影響主要是在可控范圍內的,是暫時性的,通過采取適當的措施,可使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在項目實施以后,可使環境逐漸趨于整潔美化,資源利用率更高,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6.3應對措施

針對《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主要不利影響,提出如下主要防治措施:

(1)針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認真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管理程序,在前期工作中,重視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設計工作,制定切實有效的環境保護實施計劃;在建設過程中,保證環境保護投資,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

(2)嚴格控制噪聲對環境的污染。在工程周圍的居民區,距離較近的會受影響,應加強施工管理,加強對噪聲機械的使用管理,盡量避免高噪聲設備在作息時間作業,盡可能使用低噪音設備,并加強對施工設備的維修保養,確保居民有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

(3)加強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切實加強耕地、生態環境整治、保護與修復,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強綜合管理,采取源頭控制與末端控制相結合的措施進行綜合整治,保護各種環境,修復各種生態。

(4)積極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與嚴格管控。開展土壤農產品協同監測,利用業務指導和動態監管,保障耕地、環境和農作物安全。

7、保障措施

7.1加強組織領導

提升耕地質量,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實踐,是服務鄉村振興、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是農業農村部門的重要職能職責。要加強各級黨委、政府對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工作的領導,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體系。要全面履行好農田建設集中統一管理職責,主動對接發改、財政、自然資源、水利等相關部門,明確工作分工,協同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縣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對全縣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工作的綜合協調,配合市級耕地質量保護部門做好項目管理,從嚴開展監督。

7.2完善工作機制

建立健全縣統籌安排、組織協調、貫徹落實、鄉(鎮)具體實施的工作機制。落實屬地責任,強化部門協作,加快形成縣鄉溝通順暢、銜接緊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工作局面。進一步理清政府、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責任,探索形成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掛鉤的實施方式,構建多層級、多部門、多主體共同抓好耕地質量提升的工作推進機制。

7.3強化政策扶持

(1)加強資金保障。根據《規劃》和相關建設標準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爭取把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工作納入財政預算,健全耕地質量提升穩定投入保障機制,持續加大資金投入保障。

(2)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鼓勵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參與耕地質量提升的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構建群眾監督參與機制,提高建設質量。加強耕地質量提升相關政策宣傳引導,激發相關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改造提升等項目的積極性。

(3)加強耕地質量管理和技術人才培養,重點配強縣級工作力量,明確鄉(鎮)級工作責任和人員,加快形成與當地目標任務相適應的專業化隊伍。

(4)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引進轉化和推廣應用,完善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標準體系,分區分類總結提煉一批符合實際、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生產和綜合治理技術模式。

(5)加強建后管護。完善耕地質量提升建后管護制度,明確縣、鄉、村及相關縣直部門責任,落實管護主體,壓實管護責任。建立耕地質量提升管護經費合理保障機制,多渠道籌措耕地質量建后管護資金,因地制宜探索創新管護模式,加強專業管護機構、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提高耕地質量提升管護水平。

7.4嚴格監督考評

將耕地質量提升工作推進情況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制等考核事項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激勵范圍,建立定期調度和通報制度,健全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機制,加強監督考核結果應用。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協調相關部門共同做好全縣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規劃任務落實,對任務目標落實情況開展跟蹤分析和定期評估,發揮好規劃引領作用。綜合運用實地評估、明察暗訪、遙感監測等方式,加強對耕地提升質量、管護利用等全過程的監測監管,切實提升建設成效。各鄉(鎮)要將耕地質量提升列入年度工作重點,結合實際確定重點內容,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合理安排工作進度,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耕地質量提升新路徑。

7.5加大宣傳引導

總結全縣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典型案例、技術集成模式等經驗做法。加強輿論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充分借助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創新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大宣傳耕地質量提升經驗做法和典型案例力度。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開展工作調研和督促指導,積極組織縣鄉村干部群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觀摩交流活動,客觀全面地展示工作成效,增強社會公眾認知,營造合力推進耕地質量提升的良好氛圍。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四屆中國高比例風光新能源電力 發展研討會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欧洲| 亚洲综合日韩久久成人av|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麻花传剧mv在线看星空|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 国语对白 露脸|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日本| 女教师办公室被强在线播放 | 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精品国产va久久久久久久冰| 偷窥 自由 网络 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欧美另类精品xxxx人妖| 日本高清www午色夜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后入| 久久99久久99精品中文字幕|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蜜桃|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 欧美性大战xxxxx久久久| (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扒开女人双腿猛进视频| 国产乱子影视频上线免费观看| 永久免费不卡在线观看黄网站|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又硬又粗又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男人j放进女人p全黄| 性饥渴的农村熟妇| 国产女精品视频网站免费| 别揉我奶头~嗯~啊~视频免费网站|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婷婷午夜天|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内射又粗又爽密桃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