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十四五”以來,分布式光伏年新增規模便一直占據5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工商業光伏與家庭光伏新增規模約為1:1。盡管工商業與戶用光伏市場規模不相上下,但投資開發格局卻呈現出了明顯的差異性。
雖然家庭光伏資產持有端相對分散,但開發企業卻高度集中,有關調研顯示,僅正泰安能、陽光新能源、天合富家、創維光伏四家企業便占據超70%的市場份額,而整個戶用市場新增規模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幾個龍頭企業的年度計劃。相比于家庭光伏,工商業光伏單體規模相對較高,投資開發企業卻較為分散。盡管近年來各企業都在積極搶占工商業市場,但并未出現斷層式的“領軍者”,目前的主要參與企業包括央企、地方國資、光伏民企、跨界資本以及業主自投五類。本文擬通過梳理新形勢下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開發市場畫像,為行業決策、對標等提供參考。
央企重新審視工商業分布式
自“十三五”中后期以來,央企便成為了光伏下游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但相比于地面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并不是這些企業的開發投資重點。有央企人員曾表示,開發一個地面電站等同于近百個工商業項目的開發,加之電費收取困難、項目分散、運維難度高,無論是開發難度還是面臨的風險都與地面電站不成正比。但兵無常勢,進入“十四五”以來,“雙碳”目標的提出賦予了電力能源央企更多的責任,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定調使得各央企開始加大對下游市場的布局與爭搶,被視為“雞肋”的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隨著市場成熟度以及收益率的提高也逐漸吸引到了央企的關注。疊加整縣光伏推進、各領域碳達峰等利好政策的推動,工商業光伏市場逐步擴大之下,央企的新能源戰略逐步向工商業光伏“轉移”,甚至不惜降低收益率。日前,南網能源有關領導表示,分布式光伏項目要求的全投資內部收益率為6%,但對于一些優質客戶,具有整體、集群開發條件及示范引領性項目,則考慮適當降低相關標準。以“工商業+光伏”為關鍵字檢索今年1—11月的EPC招標項目,近3GW的項目中,央企招標的規模約2.6GW,占比近乎90%。其中,主要參與的央企包括國家能源集團、華能、國家電投、華潤、中核、華電、中國能建、國網綜能與南網綜能等。
借助于整縣光伏的推進,央企簽約的分布式項目往往包含戶用+工商業兩類。而工商業項目則包含公共資源屋頂以及企業建筑等,央企負責兜底投資,以資產包的形式推進,由開發企業進行資源獲取,即以央企名義備案項目,資源方以EPC中標的模式完成項目交易。此外,央企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屬產業,且國資背景也帶來對應的資源“光環”,其在水泥、鋼鐵、金屬、建材等工業領域擁有大量潛在資源,項目開發難度低,單體項目規模大。例如國家能源集團開發了眾多的鋼鐵廠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華潤電力依托華潤集團也開發了各類形式的工商業光伏。需要注意的是,除上述電力央企外,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郵政等在全國各地有密集網點分布的央企,同樣掌握著海量的屋頂資源,其工商業光伏項目也在穩步推進。盡管在電力央企宏大的裝機目標下,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并不是其最優選擇,但在全國雙碳進程下,部分大項目資源較弱的國有企業以及省分公司,也在進一步開拓工商業分布式資源,同時,由于這些國有企業的介入,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的資金成本驟降,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開發與投資競爭力度。
地方國資加速進場央企之外的地方國資體系也是光伏下游市場投資的重要組成,相比于央企而言,地方國資在當下以基地化為主的地面電站中競爭能力弱于“五大六小”等央企,但同樣背負地方能源轉型的重任,工商業作為分布式光伏領域的重要一環,也漸漸成為地方國資看重的投資領域。但需要注意的是,地方國資投資工商業光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豫能、深能、粵水電、廣州發展、皖能、京能、浙能、廣州越秀新能源等為代表的省級能源電力投資平臺,其進入光伏投資領域較早,背靠地方資源推進工商業光伏項目的獲取與儲備,投資經驗豐富、專業度較高。同時,這類企業也在依托項目收購或開發+EPC的模式加大工商業光伏布局。例如在過去一周的時間中,約534MW的工商業光伏項目進行了立項、招標等,其中地方國資企業的工商業光伏規模約135MW,占比25%左右。
另一類則是各地市、縣級的城投公司或投資平臺,以城建或交投類企業為主。隨著各地市級碳達峰相關政策的出臺,地方國資廠房、公共建筑正逐漸被要求100%安裝光伏,部分市縣以此為資源進行融資置換,例如廣東、廣西等地均出現了從幾億~十幾元不等的光伏特許權項目招標,部分地方政府則選擇自我開發。他們往往僅在所屬固定范圍內進行工商業項目的開發,規模較小且開發難度低,一般是以所屬的國資產業屋頂為主,例如經濟開發區、高速公路、污水處理廠等等,基本不會投資其他類型的項目。但是,這類國資企業往往是剛剛進入工商業領域,對光伏項目的投資經驗不充分。因此,部分地方國資會邀請專注光伏領域的企業進行聯合開發,利益共享,以確保項目質量與收益的可靠。中堅力量:光伏民企盡管當下央企逐漸已經成為光伏電站的主要投資企業,但分布式市場的不斷突破離不開民營光伏企業多年來對市場的培育,相比于戶用領域的高集中度,工商業光伏則是參與者眾多。而此處的“民企”也不單單僅指民營企業,凡是參與到項目開發一環的所有人均可被列入該領域。陽光新能源、正泰、晶科、天合、聯盛、晴天科技、晶澳等深耕分布式光伏市場多年且專業能力突出的民營企業或其子公司是當下工商業光伏領域的重要參與者。今年以來,各民營光伏均加快對工商業光伏的開發或布局。陽光新能源則是發起“銀河計劃”,賦能800家渠道商實現年營收超800億的目標;晶澳、正泰、晶科等企業一場場的渠道推介會也在瞄準工商業光伏領域;聯盛新能源作為工商業光伏領域的代表企業,升級了“零碳新城”計劃,專注小微工商業,招募了眾多城市合伙人,以居間、受托開發、EPC或小E的方式合作。事實上,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分散、場景復雜、開發難度高、非標特征明顯等既有問題突出,每個行業的企業屋頂資源、用能需求等有其既有的行業特征。對于央企而言,很難有如此廣泛的渠道或人力資源進行逐一對接。而民營企業機制靈活、渠道豐富,可以搜集更多資源和信息服務于工商業項目開發。
民營企業以項目開發為主,而主要資方仍是央企。今年以來,正泰轉讓了約114家工商業電站到子公司名下,并將子公司70%轉讓到6名受讓方,規模超600MW。晶科科技則是在今年上半年出售了約51MW的工商業電站,而天合到今年上半年則是持有約2GW的工商業電站。
另外,隨著工商業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逐年提升,參與者眾多也成為了這一環節的典型特點。有行業人士介紹,一個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背后可能有3-5個資源方存在,這也意味著優質項目的利益鏈拉長,進一步導致項目的非技術成本直線上升。
跨界資本&業主自投
在工商業光伏投資領域還有一部分不容忽視的投資力量便是跨界而來的企業、社會資本與業主自投的逐漸興起。自光伏全面平價以來,產業鏈價格不斷下降帶來了投資收益上升、工商業用戶全部進入電力市場、能耗雙控、優先用電等經濟利好與政策推動顯著刺激了工商業光伏規模的增長。火熱的工商業光伏吸引了逐利的資本,從創維集團進入分布式光伏取得的巨大成功,到海爾納輝、TCL光伏等家電企業的爭相布局,借助于成熟的家電銷售渠道,跨界而來的家電巨頭都在積極參與到工商業光伏的開發當中。在家電巨頭瞄準工商業光伏的同時,臨港弘博、港華燃氣、保碧新能源、道達爾遠景、法電優能、新加坡能源等跨界國企或金融資本出身的企業,也在布局工商業光伏領域,這些企業也逐步在資產持有環節成為行業的佼佼者與引領著。這部分企業有充足的資金,也不乏此前在傳統行業成熟的開發渠道,無論是項目開發還是收購,都是當下工商業光伏領域的深度參與者。例如港華智慧能源今年一季度已經手握1.8GW的項目資源,預計在2025年達到15GW的裝機規模,旨在成為工商業光伏的龍頭;保碧新能源則是在今年上半年已經完成5元A+輪融資,聯合普洛斯資本擬在2025年完成8~10GW分布式新能源資產,目前已經積累了超1GW的底層核心資產。在跨界企業之外,業主自投的工商業規模也在逐漸增加。據了解,目前江浙滬與珠三角地區,工商業分布式光伏自投比例預計在30-40%,并且有逐年上漲的趨勢。有經銷商表示,南方地區輕工業比較多,很多小型工廠的用電費用較高,而小微企業都有著一定體量的用電需求與廠房面積,隨著分布式光伏裝機成本的下降,其電費節省、用能優先以及穩定的現金流等特性迅速受到這些小微企業的青睞。工商業光伏逐年遞增的市場規模已然成為國內光伏下游市場的重要支撐,盡管投資、開發企業尤為分散,但這也意味著相關領域仍充滿巨大機會誕生新的龍頭企業,或在前述企業之中,或是仍未顯名的黑馬企業。無論怎樣,工商業分布式光伏變得越來越熱鬧,參與者眾多、項目分散,加上各地分時電價政策的逐步落地,這一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項目投資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