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料又雙叕叕跌了”。
這個長時間霸占光伏媒體頭條的“常客”,雖然已經很難再讓受眾為之動容,但內心卻免不了發出一聲嘆息。
硅料跌跌不休何日休?
硅料的下跌,原本是價格高位向低位回歸的常規操作,卻慢慢變味。
行業高景氣期吸引跨界玩家的入場,與老玩家擴產、供需關系產生了“化學”反應,市場競爭逐漸失控。
一場始于硅料、蔓延至全產業鏈的殘酷價格大戰正在不斷加碼,愈演愈烈,正向著成本價快速邁進。
硅料價格已經跌近6萬元/噸關口;
N型組件即將跌破1元/瓦成本價……
曾有業內人士預言:將有60%-70%企業被清場,退出光伏賽道。
這場光伏價格鏖戰,到底起因為何?到頭來,終將傷了誰的筋?動了誰的骨?
2022年光伏爆發,硅料噸價突破33萬元高位
探究2022年硅價如何站上33萬元/噸高位,還要從全球近年新增光伏裝機量需求說起。
數據來源:TrendForce
據TrendForce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大幅縮水,增速由2017年的28.1%跌至0.9%;2019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開始攀升,增速為11.9%;2020年增速升至25.9 %。
連續兩年的需求端回暖,讓資本關注到光伏這棵逆勢大環境茁壯沖天的“搖錢樹”。
而急于尋找企業新增長點的企業,也將突破口聚焦到光伏這塊“新大陸”上,積極跨界光伏,想要分一杯羹。
資本與光伏新玩家一拍即合,因為他們擁有著同樣的逐利目的——賺快錢。
2021年是“雙碳”目標落地的第一年,大量新玩家與資本攜手進場,其中不乏資金雄厚的騰訊、京東、中國燃氣、長城汽車、萬科等近百家名企,打破了光伏賽道階段性的平靜。
企查查曾對企業名稱、經營范圍、產品名稱含有“光伏”的企業進行統計,結果顯示:2021年,共有10.7萬家新注冊企業。2022年上半年,又新增6.7萬家企業,同比大幅增長46.9%,增量超過2020年全年的6.4萬家。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國共有51.8萬家光伏企業,其中2022年新增的企業就達11.3萬家,同比增加近28%。
2022年,又被業內稱為“光伏爆發之年”。
這種簡單粗暴的市場開采方式,為之后的價格惡戰,埋下了巨大隱患。
這些新入場的玩家絕大多數處于光伏產業鏈的中下游環節,導致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業鏈規模快速放大,產能提升。原料需求的疾速提升,遠遠超出硅料產能的供應能力,結構供需失衡,成為拉高硅價的主要推手。
面對新玩家入場“攪局”,硅料以下各產業鏈環節的老玩家也沒含糊,積極擴充產能,“僧多粥少”的局面讓本就不“富裕”的硅料產能更加“雪上加霜”。
據央視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為22.7萬噸,同比增長10.7%,但同期硅片、電池片、組件三個環節產能增幅均超過30%。
在此背景下,已經與老玩家簽訂長單協議的硅企,還要應對光伏新玩家哄搶剩余硅料的局面。面對需求缺口,只能通過價格調節。
就這樣,在光伏新玩家的不懈努力下,硅料價格水漲船高,不斷飄紅。
2021年,1-5月份硅料價格持續攀升,6-9月份停留在21萬元/噸左右,10-11月份站上27.2萬元/噸高位。
2022年,在硅料下游企業的強力支撐下,硅料價格登上33萬元/噸高位。
以通威、大全等企業為代表的硅企,也迎來了“高光時刻”。
2021年,晶硅產品給通威帶來了187.6億的營業收入,毛利率為66.69%;2022年,則為通威帶來了618.55億營業收入,毛利率上漲為75.13%。
2021年,晶硅產品給大全帶來了108.31億營業收入,毛利率為65.65%;2022年,則為大全帶來了309.4億營業收入,毛利率為74.83%。
如此高的毛利率,足以證明“擁硅為王”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
或許有人會問,硅料的產能為什么不隨之提升?新玩家為什么不入局硅料環節?
因為,硅料環節與其他光伏產業鏈環節相比,不僅需要巨額投資,而且投產周期相對更長。
大量非硅料新玩家的入場,對于硅企而言,短期是絕對的利好,因此硅企近兩年也沒閑著,都在擴充產能。但由于硅料新產能的投產周期需要16個月左右甚至更長時間,而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環節短則幾個月就能完成從項目簽約到釋放產能。
巨額投資與長達16個月的投入產出周期,顯然非常考驗絕大多數新玩家的“家境”,并且違背“賺快錢”初衷,因此新玩家很少選擇進入硅料環節。
“一慢一少”兩個因素累加在一起,則要為硅價爆漲負上責任。
此時或許有人又問:“硅料缺,不能進口嗎?”
硅料生產過程非常耗電,國外電價較高,生產成本陡增,加上運輸成本、關稅疊加,所產硅料的市場競爭力并不強,因此接連倒閉,我國進口的硅料量也在逐年下降。
一邊是國內硅企之賺得盆滿缽滿,另一邊的下游企業則叫苦不迭。
硅料產能“救兵”,終于在2022年下半年到達“戰場”。
硅料價格持續走低,每噸逼近6萬元,靠攏成本價
此前,中信證券研報顯示,根據2022年和2023年硅料廠家公告披露的擴產計劃,2022年四季度與2023年二季度將迎來硅料產能釋放密集期,2022年新增產能約為70萬噸,2023年預計新增產能約為164萬噸。
果然,2022年第四季度,產能開始兌現,硅價進入下降通道。
2023年,新增產能再次集中兌現。第三季度除了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協鑫科技、新特能源四大龍頭企業,二三線硅企也帶來了產能釋放。
當供需關系發生了翻轉,導致硅料價格一路暴跌。硅價暴漲之后的暴跌,本應是價格回歸正常的市場走勢,但硅價下跌幅度超出了業界預期。
2023年6月14日,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公布報價顯示,本周硅料跌幅近25%,最低價格跌破7萬元/噸。受價格影響,包括頭部企業在內的多家多晶硅企業出現停止出貨的現象。值得關注的是,這已經是自2023年3月份以來,國內硅料的第14連跌。
據某光伏龍頭企業內部人士透露:“6月份左右,國內某三家硅料頭部企業嘗試采取聯盟的方式來阻止硅價下跌,并將預期定價在150元/公斤左右。但三家聯盟中兩家出貨比較快,有一家庫存比較大,聯盟很快從內部瓦解。”
硅料大佬“力挽狂瀾”失敗,又迎來下游需求端需求縮水。
2023年10月,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為13.62GW,環比下降13.69%。截至10月份,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已經經歷了環比三連降。
2023年11月22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發布數據顯示,本周n型硅料成交區間在6.8-7.2萬元/噸,成交均價為6.88萬元/噸,環比下跌3.23%。單晶致密料成交區間為6.0-6.4萬元/噸,成交均價為6.22萬元/噸,環比下跌2.81%。
短短一年多時間,硅料價格由33萬元/噸高位,蹦極到跌破7萬元/噸,價格蒸發掉近80%,已經慢慢接近一些硅企的成本,如果價格繼續下探,二三線硅料企業被踢出局。
硅料價格跌跌不休,加上下游硅片企業尚有庫存,本就是“薄利多銷”模式的硅片企業因面臨虧損進行減產操作,并持續觀望硅料價格波動,采購意愿不斷示弱。因為對于企業而言,只要不將庫存商品賣出,體現在財務層面的僅僅是存貨跌價準備,待到價格回暖,再清理庫存,也是一種避險的方式。如果價格繼續下探,屆時抄底“囤貨”,也不失為攤薄成本的辦法。
“硅降”影響向下傳導,組件競標價擊穿“1元成本價”
在光伏賽道,光伏上游硅料與下游電站仿佛是天生的冤家,遵循著此消彼長的規律。
在2022年硅料上漲時,價格上漲傳導到組件環節,組件單瓦價格站上2元區間,裝機成本上漲,部分電站的第一反應就是停工。
在硅料價格處于高位的時期,電池、組件利潤空間被壓縮,當硅料價格下跌,組件企業按理來說應該過上了“好日子”,但是下游招標,競標價高了難中標、低了利潤不保,這種“夾板氣”的處境讓組件企業很是難受。
2023年,由于硅料不斷下跌,組件價格也一同下探。從2023年初,組件價格還處在1.8元/瓦的價位,到6月底,電站的組件定標均價已經降至1.5元/瓦附近,價格“縮水”16.67%,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此時,下游電站卻沒有放慢腳步,一個項目接一個項目招標。
與其看招標項目,不如回顧一下組件廠家的中標裝機情況更為“實際”。
據國際能源網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約有307個項目數(標段)招標,涉及裝機容量達超120GW,中標裝機容量TOP10企業如下。
在2023年上半年組件企業中標裝機量排名中,隆基綠能、天合光能、通威太陽能、協鑫集成等組件老玩家占據了很大的比例。果然,姜還是老的辣。
如果說上半年1.5元/瓦的中標均價還能“湊合過日子”,接下來的降價就讓組件企業淡定不下來了,因為此時的價格競爭已然貼近“賠本賺吆喝”階段。
2023年10月18日,華電集團2023年第三批光伏組件集采開標,總采購規模為8950.9136MW,共分6個標段進行,參與投標的企業有41家。
在標段一至標段五階段,N型單晶組件的均價下滑至1.152元/瓦——1.198元/瓦,最低報價僅為1.08元/瓦。
而在標段六階段P型單晶組件中,有企業報出了0.993元/瓦的低價,一時間行業嘩然。
“光伏組件出現低至每瓦1元的非理性價格,全產業鏈都難以盈利。即便是一體化企業,每瓦1元的價格只能勉強維持生存,組件價格何時回歸合理水平尚存不確定性。”10月31日,隆基綠能副總裁李振國在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出對組件價格走低的擔憂。
11月3日,華電集團公布了2023年第三批光伏組件第五、第六標段的中標結果。
結果顯示,0.993元/瓦的企業并未中標,也或反映出下游在采購組件時,所考慮的并不只有價格,還要衡量品質、售后等一系列指標。
但無論如何,這個歷史最低價的出現,已然宣告這場組件價格競爭已經走向失控。
2023年11月6日,中國能建2023年光伏組件集中采購招標正式開標,共有39家光伏組件企業參與了本次招標。
在本次競標過程中,P型組件最低價已全面跌破1元/瓦,最低價來到了0.9403元/瓦。N型組件報價進一步下探,最低報價僅為1.0032元/瓦。
隨著N型產能的不斷釋放,NP價差不斷縮短,直至同價,屆時N型產品的市場份額將大幅提升。
無論是大佬之間的競相壓價,還是維護勝利果實的決心,當下的降價力度都足以對新入場玩家形成降維打擊。
對于有些組件企業而言,虧損,在所難免,離場,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行業下行趨勢短期難改,熱度退潮后哪些企業將離場?
在這場逐步失控的價格之爭中,肉眼可見短期下行趨勢無法改變。
據業內人士預測:2023年年底前,不排除組件環節跌破成本價的可能。2024年一季度價格戰將愈發慘烈,競爭空前加劇。二三線光伏企業將無法避免虧損,隨著落后產能的全部出清,行業利潤才會逐步回歸,這場紛爭或將持續到2024年第四季度。
今年10月份,隆基綠能中國地區部總裁劉玉璽曾表示:“今年SNEC展盛況空前,我們認為在兩三年后,這一盛況可能就不在了,甚至可能出現60%~70%的企業都會被淘汰的極端現象。”
從短期來看,價格戰沒有贏家,參與其中的企業要么利潤受拖累,甚至虧損,形同傷筋;要么血本無歸,飲恨離場,謂之動骨。
能否生存下去,還要取決于參戰企業是否具備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1.貨幣資金規模
劉玉璽曾表示:“其實在2021年,公司就預判行業會出現產能過剩。公司領導層認為,人為生產的產品,只要不受資源限制,長期來看一定會出現過剩,這是我們一直篤定的市場發展規律。基于這樣的預判,隆基開始儲備足夠的現金。外界也能看到,這幾年公司在資本市場上頻頻動作,如今現金流水平、整體經營健康情況等均超出行業水平。所以從經營層面,我們已經為行業洗牌做了足夠準備。”
目前來看,這場光伏價格戰不會在短期之內結束,一旦產品出貨價擊穿成本價,盈利與成本等費用支出無法取得平衡,勢必進入虧損。為了保住原有的市場份額,各企業將不得不進入“燒錢”階段。此時,企業的生存續航能力則取決于貨幣資金的多寡。
2023年上半年財報顯示,經歷過大風大浪洗禮的老牌光伏企業,未雨綢繆,都早早存下了豐厚“家底”。
從貨幣資金維度來看,隆基綠能以561.1億位居第一,緊隨其后的是通威股份,貨幣資金為331.75億。
但結合有息負債指標來看,一部分企業存在負差額,如果有息負債需近期償還,將進一步縮短企業價格戰續航能力。
2.成本控制能力
成本控制是企業的生命線。
在上升周期,優秀的成本控制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盈利能力。而在下行周期疊加價格戰的危機時刻,優秀的成本控制將賦予企業驚人的生命力,在價格戰環節,這種優勢無異于開掛般存在。
以硅企為例,此波硅料暴跌破7萬元/噸時,部分硅企就已經面臨虧損,而少數硅企卻絲毫不慌,因為他們的成本控制已經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據大全能源披露的2023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其前三季度成本價分別為53.5元/KG、50.3元/KG、51.4元/KG,由此可知大全能源的成本平均價在5.1萬元/噸左右。而通威股份的成本更低。
有業內人士表示:通威股份目前多晶硅含稅完全成本不到4萬元/噸,待2024年包頭、云南40萬噸產能釋放后,其成本將降至3.5萬元/噸左右。
在這樣的成本控制之下,即便絕大多數硅企都在為巨額虧損“頭禿”時,通威股份卻仍能保證盈利,結局不言而喻。
3.垂直一體化程度
垂直一體化從誕生伊始,便充滿了爭議,有人說對、有人說錯。當價格戰到來,垂直一體化的布局將帶給企業更多的可能。
垂直一體化擁有產業鏈多個環節的自主權,不僅可以避免受到制約,還能通過內部協作節約生產成本、保證生產質量。避免企業因布局單一,陷入困境。并能以內部優勢互補的方式,保持盈利能力和抗擊打能力。
晶科能源曾表示:憑借公司的技術領先優勢、全球化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以保持一體化6%-8%的凈利率水平,并通過規模的增長實現公司業績的增長。
4.技術積淀
在價格戰中,同等規格、技術指標的產品通常只能繼續深陷價格戰中。
而擁有技術積淀且技術領先的企業,生存幾率會大幅提高。
雖然技術積淀可能無法讓企業在短期內實現量產,降低成本。但卻可以幫助企業從殘酷的同質化競爭中脫身,以差異化經營策略降低風險。
隆基股份當年的單晶硅路線就是如此,在整個行業全部看好價廉物美的多晶硅時,隆基卻堅持單晶硅之路,最終迎來勝利,也引領市場走向單晶硅時代。
5.其他因素
一位資深光伏業內人士表示:“我個人認為這次洗牌的結果可以預判。絕大多數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環節的一線老玩家,并不會有什么危險,但還是要面對盈利下滑甚至虧損的。以組件為例,組件環節拼的不僅是價格,還要看企業能否進入電站國企白名單。除此之外,渠道、人脈、口碑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在這些方面,一線老玩家則屬于拿捏全場了,新企業只靠價格戰要生存下來很難。另外,開拓國外市場的能力也是一種生存能力的延展,與我們日常認知不同的是,很多國外客戶更‘認人’,一個長期合作并取得了國外用戶信任的中國光伏企業對接人,在人品層面會得到國外客戶的認可,即使這個中國光伏企業對接人更換了公司,也是合作的備選人。”
寫在最后
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機攜手歐美光伏項目收緊的同時,光伏產業迎來了硅料產能的集中釋放,硅價暴跌至40美元/公斤,超300家中國光伏企業相繼倒下……
當下光伏產業鏈的境遇,仿若2008年那場浩劫。
這場價格之爭,是打通了升仙之路,還是叩響了煉獄之門。其中滋味,恐怕只有當事人才能深刻體會、銘記。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參加“2023第六屆中國國際光伏產業大會”時表示:“光伏產業未來潛力需求巨大,類似這樣的產業,往往過剩(產能)都會在短時間內重新取得平衡。我們不用太多擔心,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政府適當引導,就可以應對所謂的行業產能過剩的危機”。
當硝煙漸散,隨著一部分企業的飲恨離場,大多數中國光伏頭部企業,將再一次印證馬太效應,強者愈強。
從長遠角度來看,光伏賽道的市場肅清,對于重塑光伏產業良好的發展態勢,不可或缺。
如果光伏賽道身陷“同質化競爭”與“價格戰”的惡性競爭死循環,被裹挾的企業將被迫按下技術研發暫停鍵,將導致整個產業最終按下退格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