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安徽省銅陵市鄉村振興局印發《銅陵市脫貧地區幫扶產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方案》提出:提升一批幫扶產業項目,加快幫扶產業迭代升級。鞏固拓展光伏扶貧工程成效,強化光伏扶貧電站運維管理、“光伏+”綜合利用、規范收益分配等,確保光伏扶貧電站效益持續穩定發揮。實施光伏扶貧電站“碳減排”項目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脫貧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充分利用村級文化廣場、停車場、廊道等資源建設光伏、風電等鄉村振興電站,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全文如下:
關于《關于印發<銅陵市脫貧地區幫扶產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的征求意見
各相關單位:
為全力推動我市脫貧地區幫扶產業提質增效、提檔升級,我們起草了《關于印發<銅陵市脫貧地區幫扶產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見稿)》,請各相關單位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修改意見。修改意見請于11月29(周三)下午下班前蓋章書面反饋至市鄉村振興局項目科,無意見也請書面反饋。
聯系人:錢亮月;電話:5886117
附件:《關于印發<銅陵市脫貧地區幫扶產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見稿)》
2023年11月27日
銅陵市脫貧地區幫扶產業“四個一批”
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地區幫扶產業發展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全國脫貧地區幫扶產業發展推進會、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會等精神,全力推動我市脫貧地區幫扶產業提質增效、提檔升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以“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為牽引,大力實施脫貧地區幫扶產業鞏固一批、提升一批、盤活一批、另起爐灶一批“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將脫貧地區幫扶產業納入鄉村產業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一體推進,帶動和促進脫貧地區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脫貧群眾和監測對象持續穩定增收,加快產業強村富民步伐,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奮力打造高質高效的農業強市。
二、基本原則
——堅持規劃引領、因地制宜。立足脫貧地區鄉村區域差異性大、產業發展不平衡等客觀實際,科學制定完善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規劃,以規劃引領特色發展、差異發展、綠色發展、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做優做活“土特產”文章,著力培強做大幫扶產業。
——堅持產業為基、融合發展。聚力“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實施,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增值大文章,扎實推進省政府“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壯大預制菜“徽派品牌方陣”等重點產業,加快培育“七個一”特色產業鏈,著力抓龍頭、強鏈條、興業態、樹品牌, 推動幫扶產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防范風險。推進幫扶產業科技服務支撐, 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和鄉村工匠,充分發揮國家產業顧問組、省級科技特派團(員)、鄉村產業振興“頭雁”等技術專家隊伍作用。運用好技術、市場、保險等各類措施,鞏固提升"五防”機制成果,建立健全脫貧地區幫扶產業風險防范長效機制。
——堅持以人為本、聯農帶農。通過加大脫貧地區產業就業幫扶,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完善幫扶產業項目聯農帶農機制,注重借助外力幫扶帶動聯動,充分調動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激發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重點任務
全面梳理脫貧攻堅期以來建設的產業幫扶項目,建立分類施策推進機制,實施脫貧地區幫扶產業“四個一批”行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推動脫貧地區幫扶產業提質增效、提檔升級。
(一)鞏固一批幫扶產業項目,推動幫扶產業規模化。
對于產業鏈條完備且生產經營正常、聯農帶農機制完善的幫扶產業項目,持續鞏固產業發展成果,壯大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多元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推動脫貧地區幫扶產業規模化。
1.培育產業特色優勢。
圍繞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行動、“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等重大產業布局、“七個一”特色產業鏈,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稟賦,發展經營水平高、吸納就業多、輻射帶動強的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做優做活“土特產”文章,爭創一批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到2025 年,每個縣(區)至少重點培育1個優勢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全省示范基地超過20家,面向滬蘇浙地區的農副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品年銷售額達到300億元。(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壯大產業聚集集群。
深入推進脫貧地區實施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建設行動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158”行動計劃,加快推進脫貧地區農產品加工類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建設,優化完善縣鄉村優勢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將脫貧地區納入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支持脫貧地區打造一批百億產值產業集群。(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林業局、市鄉村振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促進產業多元融合。
堅持融合農文旅、貫通產加銷,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幫扶產業多元化、特色化融合。充分發揮各地鄉村特色資源優勢,深入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支持脫貧地區建設鄉村旅游示范縣、休閑農業重點縣,培育一批示范園區。繼續支持脫貧地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建設,重點發展生態休閑旅游,大別山等革命老區重點發展紅色旅游等。到2025年,創建2個省級以上休閑農業重點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接待達1000萬人次。(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業局、市鄉村振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培育鄉村“土、特、產”。
堅持市場導向、發揮區位優勢、依托資源稟賦,明確幫扶產業發展定位,加快謀劃實施一批鄉村“土、特、產”項目。對接市場需求、開發鄉土資源,在“土”上做文章,分析新的市場環境、新的技術條件,用好新的營銷手段,打開視野來用好當地資源,注重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農村生態新價值,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民俗文化、休閑觀光等適應現代消費需求、具有鄉土味道的特色產業。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元素,在“特”上下功夫,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旺三產,在“產”上謀突破,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形成一定規模,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林業局、市鄉村振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升一批幫扶產業項目,加快幫扶產業迭代升級。
對于具有一定發展基礎但產業鏈條存在短板弱項的幫扶產業,著力開展強鏈補鏈延鏈行動,不斷提升幫扶產業發展能力和水平,加快脫貧地區幫扶產業迭代升級。
1.推動產業創新升級。
鞏固拓展光伏扶貧工程成效,強化光伏扶貧電站運維管理、“光伏+”綜合利用、規范收益分配等,確保光伏扶貧電站效益持續穩定發揮。實施光伏扶貧電站“碳減排”項目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脫貧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充分利用村級文化廣場、停車場、廊道等資源建設光伏、風電等鄉村振興電站,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依托安徽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制約脫貧地區鄉村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進行科技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學習借鑒蕪湖、蕭縣等地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多種形式的全產業鏈托管服務,馬鞍山等地“小田變大田”,宣城等地“小山變大山”典型經驗做法,有效解決幫扶產業“小散弱”等問題。加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結合實施“百億元企業”培育計劃,不斷做大做強具有帶動功能的龍頭企業等“四帶一自”產業幫扶經營主體。力爭到2025年,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0家。(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林業局、市鄉村振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科技支撐。
用好用活國家產業顧問組、國家及省“百校聯百縣興千村”、省級科技特派團等精準幫扶政策,大力推進脫貧地區“兩強一增”行動計劃,支持脫貧地區大力發展縣域主導產業、縣域富民產業、鄉村特色產業。大力推進脫貧地區現代種業“保、育、繁、推、管”全產業鏈發展,支持脫貧地區參加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參與突破性新品種培育。支持符合條件的脫貧地區良繁基地創建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4+35”數字鄉村試點、“5+8”數字皖農智慧農業試點為抓手,建設數字鄉村,支持脫貧地區打造產業互聯網。(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林業局、市鄉村振興局、市科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加工轉化。
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為抓手,圍繞“土特產”加大精深加工力度,促進幫扶產業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全面發展。鼓勵脫貧地區面向長三角市場需求,規劃建設改造一批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集配中心、產地市場,配備預冷加工、冷藏保鮮等冷鏈設施,打造長三角3小時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圈。深入實施“皖美味道”行動,大力支持和發展預制菜產業,著力打造集產業園和配套設施、科研、人才、金融、物流等于一體的預制菜產業生態,力爭到2025年,全市預制菜經營主體數量達到100家左右,預制菜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市農業農村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林業局、市鄉村振興局、市科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強產品營銷。
支持脫貧地區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瞄準長三角農產品消費市場高端化需求,突出“物阜安徽、皖美農品”主題,加強市場開拓、營銷推介。積極搭建品牌營銷推介平臺,每年遴選1個“皖美農品”在中央電視臺集中宣傳推介,在市級公共媒體開設“銅都農品大展播”欄目,集中展播品牌農產品。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100個以上,培育資源稟賦獨特、產品品質優異、產業優勢突出、長三角地區影響力強、全國知名度高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個。大力推進消費幫扶“五銷模式”、預算單位“政府采購”、高校食堂“面向采購”、合肥地鐵“消費幫扶專列”鞏固提升項目等消費幫扶行動,用好用活脫貧地區農副產品“832”銷售平臺、“徽采云”等平臺,全力拓展脫貧地區特色優質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體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鄉村振興局、市供銷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盤活一批幫扶產業項目,激活幫扶產業閑置低效資產。
對于閑置低效的幫扶產業項目,通過變更經營主體、調整用途、功能改造等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經營模式,做好盤活利用文章,讓閑置低效項目擺脫困境、重煥生機。
1.推行村級自主經營盤活。
鼓勵有意愿、有能力、有基礎的村成立聯村聯鎮專業經濟合作社,牽頭對閑置低效的幫扶產業項目,依法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開發利用,改善運營方式,實現自主運營盤活。鼓勵吸引黨員群眾、民營企業家、致富能手、回鄉青年人才、復員退伍軍人、務工經商人員等參與經營管理,提高運營效益。利用財政銜接資金、縣域結對幫扶資金等,加大閑置低效資產盤活力度,提升資產質效,推動良性運營。依托信息化手段、專業力量,推動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鄉村振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改造重組整合盤活。
結合周邊資產、同類資產、同一權益人的低效或閑置項目資產,探索實行資產改造和重組整合,提升整體資產運營能力和市場化水平。依托現有存量項目資產,探索建立一批鄉村振興培訓、教育實踐、療養康養等基地,開發一批鄉村旅游路線,吸引各類資金、幫扶資源要素向鄉村聚集,發展鄉村三產服務業。鼓勵各地創新引入鄉村醫療、養老、托育等機構,配套盤活一批閑置低效的幫扶產業項目。(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人社局、市衛健委、市民政局、市教體局、市林業局、市鄉村振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廣村企聯建合作盤活。
按照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原則,重點支持經營能力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社,由政府搭建平臺,村集體通過以實物、土地經營權、林權、知識產權入股合作的共建產業項目等方式,借助企業運營資本和項目管理經驗,共同開發利用資源,盤活閑置低效資金資產,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創收、企業盈利、群眾致富。(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鄉村振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經營主體租賃盤活。
對自主經營確有困難或經營管理水平低、經營效益較差的村集體產業項目資產和村級合作組織幫扶產業項目資產,權屬主體可將其租賃或承包給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簽訂委托協議,合理確定收益,明確聯農帶農方式,充分發揮幫扶產業項目資產的作用。支持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對沒有生產經營能力的農戶,開展土地流轉、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有效解決土地撂荒和生產資源閑置問題。(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鄉村振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另起爐灶一批幫扶產業項目,開拓幫扶產業新項目。
對于因市場、政策重大變化或地理條件、氣候環境因素等導致產業項目失敗,經嚴格論證不宜繼續發展的幫扶產業,做好另起爐灶文章,穩妥解決存在問題,積極謀劃和開拓幫扶產業新項目。
1.謹慎開展資產處置。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處置國有和集體項目資產。經審慎研判,對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發展規劃、達到使用年限等情形確需處置、必須“叫停”終止的產業項目資產,應嚴格按照國有資產、集體資產管理有關規定,履行相應審批手續進行規范處置,并建立幫扶項目資產處置臺賬。嚴禁借資產盤活名義對無需處置的項目資產進行處置和虛假交易。(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依法依規組織實施。
縣級黨委、政府要研究制定細化處置流程和操作細則,并組織財政、審計、紀檢監察、產業項目行業主管部門,共同研究幫扶項目處置工作推進方案。終止項目的資產處置收入,應重新安排用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項目,其中屬國有資產的原則上收回縣級財政后由縣級統籌安排;屬集體資產的原則上收回集體經濟組織后由其重新提出使用方案,報鄉鎮審核、縣級審批后實施。(市鄉村振興局、市財政局、市審計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謀劃開拓新的項目。
在穩妥處置叫停項目的基礎上,積 極謀劃開拓幫扶產業替代的新項目,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培育壯大幫扶產業,重點把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和高質量庭院經濟作為重要抓手。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戶充分利用屋頂和房前屋后等庭院資源,因地制宜推廣微果園、微菜園、微茶園、微花園、微藥園、微養殖園、微工坊、微農莊、微商超、微電站等庭院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微”模式。鼓勵經營主體通過領辦、訂單、勞務、服務、租賃、股份等聯結方式,與發展庭院經濟脫貧戶、監測對象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實現分散生產、聯合經營、互惠共贏,多措并舉增加農戶家庭生產經營性收入。(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自然資源局、市鄉村振興局、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組織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
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制,層層壓實責任,切實加強對脫貧地區幫扶產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的組織領導。農業農村、鄉村振興部門要履行好牽頭職責,與有關部門建立定期會商機制,研究建立幫扶產業臺賬,細化完善支持政策。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制定工作方案,精準把握幫扶產業“四個一批”發力點,制定針對性扶持舉措,確保幫扶產業提質增效、提檔升級見實效。
(二)強化政策扶持。
落實好財政、金融、土地等扶持政策, 逐年穩步提高中央、省級和市級財政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2023—2025年分別達到60%、65%、70%以上。兌現落實幫扶產業獎補政策,規范推廣脫貧人口小額信貸“一自三合”模式,鼓勵運用“富農產業貸”等金融產品。積極對接中央、省級定點幫扶、縣域結對幫扶和民營企業幫扶資源,積極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動員民營企業參與脫貧地區產業發展,積極打造“萬企興萬村”示范基地,把產業轉移和項目引進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鼓勵各地研究出臺推動脫貧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
(三)強化風險防范。
持續做好脫貧地區幫扶產業監測,加強數據分析運用,提升幫扶產業抗風險能力。鞏固提升“五防”機制成果,建立健全防范產業風險長效機制,動態掌握幫扶產業可能存在的各類風險隱患,及時研判、發布預警提示,加大幫扶力度,采取有力舉措,消除風險隱患。對因產業風險帶來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及時納入監測對象幫扶。加強保險保障,鼓勵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推進“防貧保”綜合保險試點縣全覆蓋,拓寬涉農保險服務領域,更好助力幫扶產業發展。
(四)強化宣傳引導。
突出群眾主體地位,廣泛聽取脫貧群眾和農戶的意見建議,充分調動其發展生產的主動性、積極性。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及時總結好經驗、好做法,推廣一批幫扶產業提質增效的發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進人物,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解讀幫扶產業政策、宣傳特色經驗做法、推廣典型模式,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 鄉村幫扶產業發展,全面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五)強化考核督導。
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圍繞幫扶產業“四個一批”重點工作,強化工作督導和過程監管,深入推進產業幫扶“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務實高效開展,對責任落實不到位、方案制定不精準、工作開展不深入、工作成效不明顯的地方進行重點督辦或約談提醒。各縣(區)推進“四個一批”專項行動開展情況將作為全市年度考核一項重要指標,并納入全省年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后評估范圍和省鄉村振興局“一鏈三單”暗訪督導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