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更好的發展,要健全完善基礎研發的體系;加速技術創新與商業化;在關鍵應用領域創造需求;推進氫能產業投資建設,制定有利于氫能發展的政策,構建配套的標準認證和監管體系。
——同濟大學王哲
2023年11月1日,SNEC2023氫能大會——氫能前沿技術論壇(二)在上海順利召開,本場論壇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就燃料電池技術與氫能綜合利用等領域展開探討。
論壇上,同濟大學王哲教授作題為《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市場面臨的挑戰》的主題演講,北極星氫能網整理如下:
王哲教授指出了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市場目前面臨的挑戰。
第一,電解水制氫能力亟待加速。如果2050年達到凈零排放的話,需要的氫氣大概5.28億噸,電解水制氫要占60%以上,其余的是天然氣結合CCUS占40%。2030年電解槽的技術能力要達到250GW,2050年達到3600GW。目前的情況是,2022年全球電解槽的總裝機量,是0.7GW。預計今年可以超過2GW,差距是非常大的。
第二,氫能在新應用領域嚴重不足。比如汽車、氫冶金、煉鋼、航運等等,這些都屬于新應用。2021年超過99%的氫氣都是來自工業領域,目前新的應用只有4萬噸。基于零排放這樣的背景,到2030年經濟需求超過兩億噸,這兩億噸里邊,只有200萬噸來自新應用。所以要重點關注像重工業,重型公路運輸和航運等。
第三,氫氣運輸成本偏高,這個成本偏高有兩個方面。一個本身制氫的成本比較高,第二個就是運輸成本。目前以高壓液氫運輸模式為主,這種運輸模式顯著的就是高成本、近距離沒有達到經濟性推廣的要求。現在運價是35塊錢一公斤,并不是完全市場化的行為。
第四,壓縮機核心技術需要快速地迭代升級。目前氫氣壓縮機,加氫站用地,占建站總成本的40%以上。運行過程中非計劃經濟次數和時間占總運維的25%和22%。
第五,燃料電池的成本需要進一步降低。目前主要是因為國內的燃料電池的材料基本上是依賴進口或,受制于國外先進技術。
第六,氫能供應鏈不完備,氫氣運輸效率低。
第七,氫能的成本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制氫一定要在化工園區,用氫的地方離化工園區很遠。還有其他的一些關鍵零部件也沒有很成熟的。
根據這些挑戰,王哲教授針對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要健全完善基礎研發的體系;加速技術創新與商業化;在關鍵應用領域創造需求;推進氫能產業投資建設,制定有利于氫能發展的政策,構建配套的標準認證和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