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多年蓄勢和跌宕,儲能終將走向碳中和的大江大河,面對新的淘汰賽和大洗牌,我們歸結了儲能領域目前所面臨的10大深刻變局 、工商業儲能3大發展趨勢及國家能源局發布的“3步走”發展路徑。
10大深刻變局
部分政策重復性、雷同性過多,缺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遞進性和持續性。部分地區隔三差五的行政式調整讓投資者無所適從,儲能示范項目推進困難重重。
安全問題依然在拷問行業發展,一些事故發生后,輿論語焉不詳,業界噤若寒蟬,從而以訛傳訛導致病毒式恐慌。
供應鏈價格劇烈波動,惡意的低價競爭依然存在,行業的不透明正在影響潛在投資者的投資熱情。
電網的定位與態度,怕電網不來,又怕電網亂來!
跨界者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助力行業還是擾亂行業;是真金白銀投資,還是配合炒作?
系統集成亂象叢生,專一的系統集成商缺乏,在與大企業和業主的合作過程中,系統集成商普遍缺乏話語權,甚至有些系統集成商前期都是在“賠本賺吆喝”。
商業模式之困,價格競爭還是價值競爭?如何讓新能源配儲產生價值,讓行業從政策驅動演變為市場驅動是破解問題的關鍵。
非技術成本高,土地稅費、并網測試、電網接入、倒賣路條等各種中間費也無形拉高了儲能投資成本,這些稅費完全“吞噬”了企業本來稀薄的利潤。
電改推進與市場機制,行業進入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趨勢向好,變數疊加,儲能產業終將會進入綜合能力的比拼,誰的未來?
3大趨勢
2023年,工商業儲能投資經濟性逐漸顯現。據分析,工商業儲能將有3個主要發展趨勢:
01.2023年將成為從0到1的關鍵年
越來越多業界人士認為,2023年將是國內工商業儲能元年,有望迎來0-1的爆發。
第一全國各地工商業儲能政策變化很明顯,峰谷價差拉大的省份越來越多、將正午時段設置為電價谷時的省份越來越多。部分地區分時電價每天設置兩個高峰段,實現每天兩充兩放,工商業儲能經濟性加強。
具體可表現為:
分時電價下,峰谷價差明顯,回本年限大大縮短;
兩部制電價下,配置工商業儲能可以減少容量電價;
部分省份可實現2充2放,越來越多省份工商業儲能逐步具備較高經濟性;
輔助服務、補貼、隔墻售電政策出臺,賦能工商業儲能發展;
限電背景下,工商業儲能成為備電手段。
第二碳酸鋰等原材料大幅下降,儲能系統整體成本隨之降低。據高工儲能追蹤看來,自2022年底短短3個多月以來,電池級碳酸鋰已經下降至35萬元/噸左右,相較去年最高峰幾近“腰斬”。電池儲能系統整體成本降大大降低。
第三新型儲能等逐漸上升為國家重要新型產業,除了電網側的如火如荼外,零碳園區等的打造將為工商業園區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而高耗能企業一直是高電價重要承擔者,配置儲能或將成為其“節源”或“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式。
02.零碳園區是工商業儲能重要切入口
自2020年以來,全國各地開始推進近零碳排放示范區、低碳城、低碳園區、低碳社區等的建設,包括儲能系統等一系列綠色組合拳是零碳園區的“標配”。據悉,零碳園區強調園區的低碳化、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發展,更加關注綜合能源規劃技術支撐零碳園區建設。
去年底,科技部印發《“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鼓勵國家高新區謀劃建設低碳產業專業園,支持園區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據分析,零碳園區或將成為工商業儲能打開的第一個量化市場。
03.液流電池在工商業領域形成“競爭”
當前基于工商業場景多樣性,工商業儲能產品采用模塊化設計,實現靈活部署、平滑擴容,同時支持多機并聯,能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儲能系統方案,滿足市場差異化需求。
伴隨行業推進至縱深,LFP電池、液流電池系統均有機會入局工商業園區、數據中心、光儲充電站等各類工商業場景,可滿足工商業用戶對于負荷跟蹤、容量時移、削峰填谷、電力擴容、應急備電、并網收益等功能的需求。
一方面,將會出現部分使用場景,要求工商業儲能系統結構相對簡單。包括電池系統+BMS、逆變器PCS、能量管理系統EMS、變壓器,機架,連接線纜、匯流柜、防雷及接地系統、監控及報警系統等,系統均進行模塊化、智能化設計,系統電壓、容量靈活配置。
另一方面,在工商業領域或將出現長時、高安全等“高端”需求。專家指出,未來國內新型儲能將由“十四五”的2~4小時逐步延長至6~8小時。那么長時、高安全等工商業使用場景也將成為一種趨勢。液流電池等能滿足中長時儲能的儲能方式或將進一步受重視。
3大發展路徑
6月3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藍皮書》指出,系統形態由“源網荷”三要素向“源網荷儲”四要素轉變,電網多種新型技術形態并存。
01.加速轉型期(到2030年)
儲能多應用場景多技術路線規模化發展,重點滿足系統日內平衡調節需求。以壓縮空氣儲能、電化學儲能、熱(冷)儲能、火電機組抽汽蓄能等日內調節為主的多種新型儲能技術路線并存,重點依托系統友好型“新能源 + 儲能”電站、基地化新能源配建儲能、電網側獨立儲能、用戶側儲能削峰填谷、共享儲能等模式,在源、網、荷各側開展布局應用,滿足系統日內調節需求。
02.總體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
規模化長時儲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滿足日以上平衡調節需求。新型儲能技術路線多元化發展,滿足系統電力供應保障和大規模新能源消納需求,提高安全穩定運行水平。以機械儲能、熱儲能、氫能等為代表的 10 小時以上長時儲能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實現日以上時間尺度的平衡調節,推動局部系統平衡模式向動態平衡過渡。
03.鞏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
儲電、儲熱、儲氣、儲氫等覆蓋全周期的多類型儲能協同運行,能源系統運行靈活性大幅提升。儲電、儲熱、儲氣和儲氫等多種類儲能設施有機結合,基于液氫和液氨的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長時儲能技術在容量、成本、效率等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從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滿足大規模可再生能源調節和存儲需求。多種類儲能在電力系統中有機結合、協同運行,共同解決新能源季節出力不均衡情況下系統長時間尺度平衡調節問題,支撐電力系統實現跨季節的動態平衡,能源系統運行的靈活性和效率大幅提升。
在總體架構與重點任務方面,《藍皮書》提出要加強電力供應支撐體系、新能源開發利用體系、儲能規模化布局應用體系、電力系統智慧化運行體系等四大體系建設,強化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標準規范、核心技術與重大裝備、相關政策與體制機制創新的三維基礎支撐作用。
其中在加強儲能規模化布局應用體系建設方面,指出3點:
統籌系統需求與資源條件,推動抽水蓄能多元化發展和應用;
結合電力系統實際需求,統籌推進源網荷各側新型儲能多應用場景快速發展;
推動新型儲能與電力系統協同運行,全面提升電力系統平衡調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