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能源危機一次又一次敲響警鐘,所有人都清楚傳統能源具有無法突破的局限性。冉冉升起的新能源中太陽能成為同行翹楚,穩居C位。
二十年來,光伏被太多人寄予厚望。
2005年,注冊于開曼群島的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以美國存托憑證三級ADR形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公司創始人施正榮一夜之間身價超百億,成為光伏業內傳奇。一場轟轟烈烈的赴美熱潮來開帷幕,五年內,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塞維LDK、晶科能源緊跟尚德步伐登陸美股。彼時,光伏產銷雙高,我國光伏產業在全球大放異彩,一個美好的前景正在緩緩展開。
然而好景不長,歐美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席卷光伏業內,大量企業遭到了致命打擊。我國在美上市的光伏企業紛紛退回A股,這場對未來的殷切展望戛然而止。施正榮幾人在美國這片土地鎩羽而歸,我國光伏行業在海外似乎又回到了原點,未來何去何從縈繞光伏人的心頭。
或許沒有人能夠想到,遭到重創的中國光伏企業還能夠卷土重來。新一代光伏巨頭在海外重寫篇章,一座座海外工廠拔地而起,一場對壘不確定的賭局悄然啟動。
被“逆天改命”的商業版圖
光伏,盡管產能超過九成出自中國,但市場卻依賴中國以外的地區。根據CPIA數據統計,即便算上整個亞洲的光伏市場也僅占全球的23%。
龐大的市場體量,巨大的商業價值,最初并不屬于中國企業。
對光伏商業價值的挖掘幾乎從未停歇。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由于高能耗的經濟結構,長期受制于石油價格,“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美國深刻體會到了能源結構單一的痛苦。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發表了題為《沒有人能擋住陽光》的演說,自此,光伏的商業價值得到了廣泛關注,光伏也開始活躍在能源舞臺之上。美國光伏企業登上歷史舞臺。
然而,美國光伏企業幾乎只是曇花一現。接班的是德國、日本公司。德國在90年代就出臺相當的政策推動下游市場,巨頭公司伴隨政策涌現。其中,西門子曾經掌握全球30%的產能,研發的多晶硅制備方法沿用至今。按照這個趨勢,世界光伏產能應該集中在這些國家手中,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2000年,新世紀的元年,無錫尚德誕生了。在巨量資金和先進技術的支撐下,尚德帶動中國光伏迅速向世界先進水平靠攏。彼時,雖然國內市場仍然有待開掘,但海外巨量市場足以吸引國內目光。
到2007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光伏企業雨后春筍般誕生,產能逐漸向國內聚攏。到了2023年,90%的光伏產品在中國誕生。
新龍頭的守望
我國早期的光伏產業并不樂觀,經歷了“兩頭在外”、歐洲補貼退坡等多個艱難時期。
“兩頭在外”是指中國光伏產業鏈上游硅料依賴進口,下游市場環節經常受到歐美日韓的打壓,國內市場尚未爆發。隨著海外裝機補貼力度下滑,市場相應萎縮,投資過熱帶來的供需失衡問題凸顯。緊接著雙反調查,行業進入低谷。
在尚德倒下后,國內需求爆發使得光伏企業重新煥發生機,晶澳科技等企業趁勢崛起。不久,“碳中和”“零碳”概念提出,全球重新審視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地位。海外市場再次繁榮,中國光伏企業乘上這艘快船,開拓出不小的海外市場。
以隆基、晶科、晶澳、天合為首的組件企業,出口額動輒百億,去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分別為39.42%、74.64%、67.22%、61.03%,今年占比分別為43.77%、62.37%、57.56%、47.6%,在2022年均超過400億元。
巨幅的商業版圖盡收中國光伏企業眼底。
布局等于賭局?
由于產能集中在我國,而海外尤其是歐美地區國家對產能本土化訴求日益強烈。同時海外市場的巨大收益,例如2022年,隆基分別在歐洲、美洲地區取得了213.45億元和94.93億元的營業收入;晶澳科技則在兩地分別取得了229.1億元和99.44億元的巨額收入。
這使得中國光伏企業加速構建海外產業基地,以繼續獲取市場份額。據光伏行業協會報告,中國已經有超過20家光伏企業通過合資、并購、投資等方式在海外布局產能。中國光伏企業重新走向全球,并且仍在提速。
另外,赴美建廠已經成為一大趨勢。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6家光伏企業赴美建廠,部分企業業已投產。隆基、晶澳、天合、晶科等龍頭企業在美聚集,中國企業在美規劃組件產能超16GW。
要知道,由于美國本土光伏供應鏈仍然不夠完善,生產成本必然高于我國。企業之所以投資建廠是經過精打細算的。以天合光能為例,2022年天合光能在美的銷售毛利為16.05%,遠高于日本的10.32%,甚至歐洲也僅有12.13%。超高毛利吸引了每一個光伏企業,即便是由于供應鏈、人工成本等因素造成的生產成本增加也不在話下。
此外,赴美建廠還有著規避風險的考量。
雙反再來一次?
早在歐洲雙反調查剛剛松動的那一年,已經有憂慮的聲音傳開,假如雙反再來一次呢?
2012年,美國對中國企業的輸美光伏產品,加征20%-240%的懲罰性關稅。是年9月,歐盟正式宣布對華光伏組件、關鍵零部件如硅片等發起反傾銷調查,光伏行業一片狼藉。
近年來,全球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光伏的未來再次蒙上一層迷霧,種種未知使得光伏人憂心忡忡。今年德國慕尼黑國際太陽能技術博覽會上,中國光伏高管事件得到了業內廣泛關注,憂心等待結果無疑是業內人士的心理標本。
除了在美國建廠,中國光伏企業的海外生產基地主要聚集在東南亞,例如隆基、晶科等在越南的GW級組件生產基地。去年年底,美國商務部在東南亞開啟了針對我國光伏企業的“反規避”調查。這項調查意味著240%的天價關稅再次成為可能。于此同時,美國本土企業蠢蠢欲動,重建光伏產能提上日程。
中國光伏企業出海建廠路途坎坷,充滿未知。這場豪賭如何收場,有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