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成為儲能的關鍵詞。
邁入2023年,中國儲能企業在海外高歌猛進,特別是近期蜂巢能源、陽光電源、瑞浦蘭鈞等陸續斬獲海外大單,成為行業的一抹亮色。
這意味著,全球儲能賽道正在醞釀新的變化。
加碼海外儲能市場,背后是何緣由?中國玩家,出海有哪些競爭優勢?磷酸鐵鋰電池,扛起中國儲能的大旗?
海外需求大,出口利潤高
眼下,儲能堪稱最熱門的賽道。
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新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863萬千瓦/1772萬千瓦時,相當于此前歷年累計裝機規模總和。
圖源:CBEA電池中國
在國內如火如荼,在國外也有了提速的跡象。
2023年8月,一共有5家儲能企業拿下海外訂單,創了年內的新高,其中蜂巢能源的儲能業務在歐洲連續獲得多家企業的業務定單,涵蓋工商業儲能、便攜電源等多個領域,總量超20GWh。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
一方面,海外需求大。
由于種種緣由,中國的大電網打法,在海外并非主流,在不發達地區、島國地區等微電網才是標配,因而儲能可謂剛需。
事實上,即使在發達地區,儲能也大有用武之地。
譬如,歐洲屢次出現負電價,2023年以來荷蘭、挪威、芬蘭、德國、比利時等歐洲發達國家均出現過電價為負數的情況。
再譬如,東南亞多個地區因為高溫天氣出現了停電或限電,影響了工業園區的正常運行,涉及多家跨國企業。
究其原因,風電、光電、水電等新能源激增,令電力供應結構出現靈活度欠佳,造成部分時段的電力供給大于,可電力生產又不能立即停止,因而不得不低電價或者負電價售出。
如若有了儲能則不一樣,通過調峰與調頻確保電力穩定。
不難看出,海外的儲能市場廣闊。
據歐洲儲能協會測算,至2030年需部署200GW左右的儲能,即每年新增14GW;至2050年需部署600GW儲能,即2030年后每年新增20GW。
另外一方面,海外利潤高。
據CNESA的數據顯示,中國、歐洲和美國是儲能的三大主力市場,中國市場占比為1/3,海外市場占比為2/3。
無論是歐洲或是美國,并非儲能的主產地,大部分電芯需要進口,再疊加高額補貼,因而出口的利潤更為豐厚。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儲能電池累計出口達6.3GWh,呈現良好的勢態。
中國儲能,磷酸鐵鋰扛大旗
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儲能賽道曾經中日韓“三足鼎立”。
早期,三元鋰電池不但是動力電池的主流路線,也是海外儲能的首選,精于此道的松下電池、LG新能源、寧德時代等可謂齊頭并進。
問題在于,三元鋰電池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并不令人滿意,特別是安全事故頻出之后,儲能市場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彼時,磷酸鐵鋰進入市場的眼簾。
磷酸鐵鋰的安全性與經濟性優于三元鋰電池,一番博弈之后成為上位,而中國主導了磷酸鐵鋰,穩壓了韓國與日本一頭。
“CBEA電池中國”表示:“隨著磷酸鐵鋰的高性價比、高安全和長循環等優勢逐漸被認可,全球儲能主要系統集成商開始傾向于同全球研發磷酸鐵鋰電池的頭部企業合作。”
此背景下,中國一枝獨秀,成為全球儲能賽道當之無愧的“王者”,掌握了行業無可爭議的話語權。
據SNE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2年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鎖定全球儲能電池市場的前三把交椅,而瑞浦蘭鈞、鵬輝能源、國軒高科的儲能電池銷量均超過5GWh。
磷酸鐵鋰,中國一枝獨秀
盡管如此,出海路上也不乏“荊棘”。
其一,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不同、法律不一樣,更為重要的是電網標準不一致,終端消費習慣差異大,儲能企業需要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本地化產品,從而才能在海外成功站穩腳跟,從做大走向做久。
其二,建立穩定的海外分銷合作關系、構建海外用戶的畫像、協同通信匹配、深度綁定海外渠道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其三,儲能出海需要進行一系列認證,包括北美UL認證體系、歐洲CE認證體系等,各自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要酌情對待。
總而言之,新能源給全球傳統電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儲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是公認最有前景的“風口”之一,在海內外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那么,儲能出海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