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清潔無公害的可再生資源,風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具有傳統能源不可比擬的獨特優勢,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及應用。據估算,地球上可用來發電的風力資源約有100億千瓦,幾乎是全世界水力發電量的10倍。我國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風能資源更是十分豐富,分布面積廣泛,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儲量近10億kW。現如今,清潔能源作為替代傳統能源的選擇,正逐漸成為實現減排和環保目標的必選方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約3.9億千瓦,同比增長13.7%。
然而,隨著全球風電產業一路高歌猛進,行業安全事故卻愈發頻繁,各種花式“翻車”讓人唏噓不已。據《全球風電產業安全事故報告》統計,2023 年1月至今,我國已發生13起風電安全事故,全球風電安全事故超34起。
如果說偶爾一次的風電安全事故是失誤,那么如此密集的“翻車”背后必有緣故,事故頻發已然成為我國風電高質量發展不可言說的“痛” 。
結合近年來事故報告匯總分析來看,風電安全事故從類型上劃分,主要是風機起火、倒塔、葉片斷裂三大類。其中,風機起火在事故中占據了“半壁江山”。
對于起火原因,小編歸納后,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電氣故障。這也是引發風機組起火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電氣元件和電纜火災的不良因素有很多,諸如接地故障、過載、短路、電弧、磁暴、靜電放電、絕緣層老化損壞、電氣元件過熱擊穿、設備接插件和電纜接頭接觸不良等。
2、機械故障。一是當葉片調節電機與控制系統在長期運行過程中,由于緊固部位松動或軸承磨損等原因,容易出現機械摩擦導致的表面過熱,從而引燃周圍易燃物;二是當風力發電機組空氣動力制動系統發生故障而采取機械制動時,轉子減速所產生的熱量也可能引起易燃可燃物燃燒;三是機過載或潤滑系統故障也會使發電設備過熱,從而引燃潤滑油等與高溫表面接觸的易燃物。
3、維修作業。在維修工作中,人為因素例如焊接、火焰切割、磨削等作業產生的高溫及火花,也會成為事故的“導火索”。
風電安全事故只是行業最直接的表層現象,縱然知道了事故原因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將行業亂象平息。透過問題看本質,是什么加劇了行業安全風險?又應當如何去規避或者減少事故的發生?不應該讓風險隱患演變成行業時常發生突發事故時,我們才后知后覺。
回顧幾年前,隨著國家發改委的一聲令下,宣布2020年年底陸上風電及2021年年底海上風電補貼政策的取消后,2019年下半年起,風電產業迎來搶裝熱潮。大量風電項目迅速上馬,市場需求瘋漲,軸承、齒輪箱短期產能供應受限,葉片、塔筒法蘭等零部件交付緊張。相關業內人士指出,“當時只要能供貨就能干。為趕工期,大量良莠不齊的供應商進入目錄,埋下了很多質量隱患。”
緊張的工期被一縮再縮,原本一年左右的建設周期,由于搶裝,部分項目從開工到并網不足半年時間,甚至比光伏項目建設的還快,這樣的倉促趕工很難不出質量問題,事故發生并不奇怪。
此外,過度的內卷引發的“價格戰”更是把產業的安全健康發展之路推向難上加難的境地。
平低價后,風電機組走向大型化、輕量化和平臺化,在快速降本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風機質量風險。
2021年伊始,風電整機商開始通過低價搶占市場份額,價格甚至一路下探至2250元/千瓦左右。時至今日,類似的低價競爭仍未停歇,風機價格再度下跌。面對不斷刷新的“中標”價格,行業人士不禁驚呼“根本沒有利潤空間”。
價格戰是市場惡性競爭的開始,也愈發使得人們對風電行業產生了擔憂。當低價成為唯一的競爭手段時,安全、質量已不足掛齒,這只會讓行業陷入“萬劫不復”。
產品與設備的升級迭代是行業發展規律。政策在變,市場在變,行業發展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不推出能夠適應當前階段發展的產品,就會被淘汰,正常的產品更新迭代速度可以推動產業發展。
但近年來,風機的推陳出新速度驚人,堪比電子產品換新。大量未經足夠測試、部件質量不合格的新產品流入市場,未得到有效驗證就已經批量安裝并網運行,也是導致風機事故頻發的重要“禍根”。
在國內,風機驗證過程被大幅縮短。業內人士表示,“現在整機商參與招投標時,一般開發商就要求設計認證不帶遺留項。”新技術迅速迭代背景下,只靠技術理論可行把關一定程度上本身就充滿了風險。商業化沖擊下,部分機構的專業能力和公信力下降更是加大了上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