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室內光下,臺灣鈣鈦礦科技(TPSC)開發的10cm×10cm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高達33.5%好成績,大面積弱光發電應用建立良好里程碑。
今年7月泰國瑪希隆大學的科學家們也開發出室內光表現32%鈣鈦礦太陽能,透過反溶劑沉積和真空熱退火(VTA)的制造工藝,在1000lux室內光線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顯示出27.7%能量轉換效率,以及32%的峰值效率。
臺鈣科表示,在TL84光源1000lux照度下測得10cm×10cm模塊的光電轉換效率達33.5%,且測試樣品面積為64.4平方公分,超過瑪希隆大學的0.04平方公分(面積比1600:1),為大面積弱光發電應用與檢測建立一個良好里程碑。
鈣鈦礦太陽能技術備受關注,也因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有光活性層能隙可調性,可以精確調節來匹配室內照明的光譜,室內太陽能為一大應用潛力,可以為傳感器、無線網絡和其他需要少量電力的設備供電。
只是目前鈣鈦礦室內弱光效率的主要問題包括室內光譜不匹配、載流子生成和傳輸、結構穩定性和制程和制造技術等。
臺鈣科以獨立開發的水星一號線制程開發平臺,對鈣鈦礦太陽能的材料、結構、制程進行優化,目前在10×10cm尺寸大小的基板上,結構FTO/TiO2/MAPBI3/Spiro/IXO/Cu下獲致的AM1.5G轉換效率達20.7%,同時在A4尺寸大小基板上也呈現了16.6%的轉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