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迫在眉睫 氫能如何脫穎而出
自2020年正式提出“3060”的目標以來,能源低碳化就成為了我國能源發展的重要路線,能源轉型也迫在眉睫。而在能源轉型工作中,氫能扮演著重要角色。
近日,北京市發改委印發了《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方案(2023-2025年)》,文件從四方面提出了氫能項目建設,建設目標為到2025年,全市氫能應用規模達到2萬噸左右。文件對氫能產業提供政策上的指導和支持。
為何氫能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能脫穎而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環境因素
當前我國能源結構不平衡。我國能源富煤缺油少氣現象突出,能源結構“一煤獨大”,天然氣和石油依賴進口。
由圖可見,全球范圍內,石油和天然氣消費的比重已經超過50%,而我國煤炭消費仍高達60%以上。化石能源的過多會增加碳排放量,引發溫室效應,出現極端惡劣天氣,破壞生態平衡。有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19世紀的基線高出1.25℃。
2022年,中國碳排放總量位110億噸,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8.87%,仍占世界第一,其中電力行業排放51億噸,占比46.37%,工業排放量42億噸,占比38.18%。建立多元化、清潔化、低碳化的能源供應體系是我國能源轉型的戰略目標。
發展經濟合理、穩定安全、綠色低碳的能源是轉型的主要目的。但現實情況是能源轉型遇到重重困難,如北方供暖“煤改氣”供需脫節,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難”等,更有學者將“經濟合理、穩定安全、綠色低碳”稱為“不可能三角”。
在此背景下,氫能憑借零污染、高熱值、資源豐富、用途廣泛等優點受到國家重視,并積極引導氫能發展。
政策因素
2021年,氫能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23年遠景目標綱要》未來產業布局。2022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明確了氫氣的能源屬性,肯定了氫能的戰略地位,對氫能的后續發展做出指導,氫能行業也在政策的支持下快速發展。
氫能發展中長期政策明確(資料來源:中央政府網,前瞻產業研究院,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同時,各地方也在對氫能發展提出政策上的支持,主要分為發展規劃類、財政支持類、管理辦法類、項目安全類、氫能安全類與標準體系類。截至2023年1月,我國個地方發布氫能政策324項,氫能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數據顯示,至2023年1月,我姑燃料電池車保有量超10000輛,已建成運營的加氫站達358座。
國外也大力發展氫能產業布局,截至目前,多國政府以出臺氫能及燃料電池發展戰略路線圖,日本、德國等國家已將氫能規劃上升至國家能源戰略高度。
國外氫能發展情況時間梳理
氫能自身優勢
氫能為什么如此受重視,與氫能源本身的優勢有很大關系。
氫能不僅清潔低碳,且來源多樣,可以通過化石能源制氫、生物質裂解制氫、工業副產氫等方式制氫,還可以與可再生能源發電結合,電解水制氫是全路線零碳的制氫方式。
氫能能量密度高,氫氣熱值要是同質量的汽油、天然氣燃料的熱值3-4倍,燃料電池的能量密度是鋰電池的130倍,另一方面明,氫能可以作為連接不同能源的橋梁,與電力系統互相協同,是實現跨能源網絡協同優化的媒介。
相比其他新能源,氫能儲存時間更長。氫能有氣液固三種儲存形式,儲存時間無限制,但當前氫能儲存成本依然很高。
能源轉型中的氫能應用
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氫能的應用場景豐富,除作為生產原料應用與工業領域外,近年來在交通領域、電力領域氫能也有出色表現。
交通領域,燃料電池汽車是推廣重點。當前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主要集中在物流、客車等商用車領域,氫燃料電池重卡受到重視。我國氫燃料電池車呈商用車先行,乘用車后發展的特點。據《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0》測算,至2030年前,燃料電池客車、物流車、重卡等車型將會取得與純電動車型相當的全生命周期經濟性。
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氫燃料電池汽車至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示范應用,對氫能產業在國內加速落地有推動效果。
工業領域,氫氣在合成氨、合成甲醇、原有提煉等方面均有應用。此外,理論上氫氣還可以在高爐煉鐵中代替焦炭。雖然全氫直接還原工藝在我國仍處于試驗階段,但富氫高爐冶煉工藝作為過渡技術,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占據氫冶金的主體地位。
2019年1月15日,中國寶武已與中核基團、清華大學簽訂《核能-制氫-冶金耦合技術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目標是基本解決煉鐵燃煤限制問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0%,形成寶武特有的低碳煉鐵技術。
氣基直接還原技術也引人注目,2020年12月山西中晉科技集團宣布其氫基直接還原鐵項目點火試車,標志著氫基直接還原鐵項目(CSDRI)工藝正式開始工業應用階段。
電力領域,氫儲能有望作為電網的“穩定器”。在電力生產過剩時,通過電解水制氫,可以消耗不能上網的冗余電量,降低可再生能源發電波動性、隨機性的影響。
結語
國內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早期,要徹底做到能源轉型還任重道遠。在整體氫能發展的戰略布局中,要分步發展,首先利用成本較低的化石能源制氫、副產氫培養氫能上下游產業鏈,后通過市場化手段和政策引導向多場景過渡,最后隨著成本和技術的優化完善產業鏈條,替代化石能源,全面實現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