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市供電局數據顯示,北京地區大工業用電尖峰價格為0.995元度。
這意味著,光伏發電想要躋身一直由火電獨霸天下的市場,就必須將發電成本壓低至1元千瓦時以內。
然而,相對于0.995元度的大工業用電尖峰價(最高價),其谷段價(最低價)卻僅為0.369元度。依此推算,即便有朝一日,光伏發電成本降至1元千瓦時,想要與大工業0.682元度的平均電價相抗衡也仍顯乏力,那就更不用妄想0.4883元度的民用市場了。
不過,這一算法也多有偏頗,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就向《證券日報》記者解釋,“只要光伏發電成本能夠壓低至1元千瓦時以內,再將如節能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環境損耗等環保成本計入火電等傳統發電模式成本。那么,光伏發電就具有了相當的市場競爭力。”
或許也正因為此,在光伏領域,圍繞“電價1元度”展開的競賽、爭論無時不刻地發生著。
2009年2月,包括無錫尚德、賽維LDK等在內的我國知名光伏企業正式向國家科技部聯名上交了一份《2012年光伏發電一元一度電的科研專項》。
這份“專項”不僅是中國光伏業在管理層面前許下的莊嚴承諾,更開啟了一場為期5年的科研競賽。早在這份“專項”誕生的2008年,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就立下誓言,“5年后,光伏發電價格將降低至1元度以內。”
而今,距離履行諾言的期限還有1年,有媒體爆料稱“英利集團光伏發電成本在2011年一季度將低于1元千瓦時”。雖然,據《證券日報》記者證實,光伏發電成本被控制在1元千瓦時需滿足諸多條件(如日照時間等),但不論如何,這仍應被視作中國光伏業的一大喜訊。
圍繞1元度展開的競賽
2009年2月,包括無錫尚德、賽維LDK、常州天合、林洋新能源、CSI阿特斯、南京冠亞等在內的我國知名光伏企業正式向國家科技部上遞交了《2012年光伏發電一元一度電的科研專項》。
事實上,這份“專項”于更早的2008年12月便已通過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第一屆理事會議的通過,才再由無錫尚德、常州天合負責完善,最終呈送科技部。可見,“1元度”的雄心壯志早已在我國光伏業內孕育成長。
2009年4月,英利集團、無錫尚德、晶澳太陽能等13家知名中國光伏企業共同簽署了《推動光伏發電“一元工程”建設倡議書》,以求形成合力,爭取在2012年實現光伏發電成本降至1元千瓦時的目標。至此,“1元度”正式成為行業標桿。
果不其然,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光伏業內的競爭都圍繞著“標桿”展開。
2009年7月-2010年7月,我國首批光伏特許權招標項目敦煌10兆瓦發電項目以1.09元千瓦時的中標價,將最低光伏成本紀錄保持了近1年的時間。而此后,伴隨中電投旗下黃河上游水電開發公司、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分別以0.7288元千瓦時、0.9907元千瓦時的中標青海共和30兆瓦項目和新疆和田20兆瓦項目,我國光伏發電價格紀錄被再度刷新。
不過,這兩項“紀錄”并未被輿論認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就認為,“按照項目核算,此輪招標涉及的部分項目預計要17-18年才能實現盈利。而這一盈利預期,恐怕只有央企與國企才能承擔。這可能正是中電投能從無錫尚德、賽維LDK、常州天合、林洋新能源等眾多知名光伏企業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所在。”
更甚者,有業內人士稱,“相對而言,像尚德、英利這樣的龍頭民企的數據才更加可信,它們光伏發電的成本走勢決定著整個行業的走勢。”
英利光伏成本理論值
實現1元度
而今,媒體爆出的信息正是來自于數據可信的民企英利集團,該報道援引分析人士的預測稱,“英利的光伏發電成本在一季度將低于1元千瓦時。”
對此,英利集團相關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現在還只是個理論值,事實上,想要將發電成本控制在1元千瓦時以內還受到很多條件的束縛,所以我們不認為這是一個發布消息的好時機。”
英利集團宣傳部副部長王志新向《證券日報》記者解釋,“目前看,控制發電成本1元千瓦時必須滿足日照充足,甚至局域地區自發自用的條件才能實現。以保定市為例,作為日照三類地區,其日照時長僅有4個小時,而西藏、海南等一類地區則可達到10個小時,此外,電力通過電網傳輸將造成20%的耗損。”
即便這個消息最終還是叫關心中國光伏業的人空歡喜了一場,但不可否認包括英利在內的中國光伏業已經具備了實現當年承諾的實力。
據記者了解,在全球僅4家可以自己提煉高純度硅的企業中,英利就是其中之一。而為了進一步降低硅料的對外依賴度,從而降低光伏發電成本,英利正在積極擴產。
2010年8月份,英利宣布,旗下子公司六九硅業正式投產。六九硅業是英利旗下主要生產硅料的子公司。此外,根據規劃,到2013年,英利還將在海南建立3000噸電子級硅材料項目。
目前英利的硅料僅有1000噸,若兩個項目6000噸全部達產,將大大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此外,太陽能電池的轉換率也很關鍵。目前,英利的單晶硅和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轉換率分別達到19.89%和18%。這是目前此兩類太陽能電池用于商業化生產的最高轉化率。據測算,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發電成本可降低約7%。
歐洲需求停滯引發
光伏生存環境惡化
就在中國光伏業傳出發電成本大降的好消息時,賽維LDK卻因宣布放棄債券融資計劃,被輿論戲稱因現金流緊張而“囊中羞澀”。更為關鍵的是,其在公告中稱,目前國際光伏“市場環境惡劣”。
在過去的3個月時間中,不僅賽維LDK股價大跌40%,天合光能、無錫尚德等行業領先者也表現欠佳,股價跌幅幾近25%。
與此同時,英利集團2011年一季度的綜合毛利率僅為27.3%,環比下降了5.6%,同比下降了6%。公司透過2011年一季報表示,期內“受意大利光伏政策不確定性和德國惡劣天氣的影響,歐洲市場需求明顯放緩。”
今年3月以來,由于世界第二大光伏安裝國意大利2011年光伏補貼政策遲遲未能公布,意大利乃至歐洲市場需求基本停滯。而后,在意大利最終發布補貼新政完成“靴子落地”時,德國、意大利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光伏市場卻表示,在削減補貼的同時,2011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量預計會與去年持平或略有增長。為此,有業內人士開始擔憂,兩大光伏應用國的止步不前,或將成為埋于行業中的一枚定時炸彈。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歐洲市場萎靡不振之時,“我國正在考慮將2015年和2020年的光伏系統累計安裝量目標分別上調至10吉瓦和50吉瓦,中國勢必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市場之一。”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在2011年一季報中介紹。
這意味著,光伏發電想要躋身一直由火電獨霸天下的市場,就必須將發電成本壓低至1元千瓦時以內。
然而,相對于0.995元度的大工業用電尖峰價(最高價),其谷段價(最低價)卻僅為0.369元度。依此推算,即便有朝一日,光伏發電成本降至1元千瓦時,想要與大工業0.682元度的平均電價相抗衡也仍顯乏力,那就更不用妄想0.4883元度的民用市場了。
不過,這一算法也多有偏頗,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就向《證券日報》記者解釋,“只要光伏發電成本能夠壓低至1元千瓦時以內,再將如節能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環境損耗等環保成本計入火電等傳統發電模式成本。那么,光伏發電就具有了相當的市場競爭力。”
或許也正因為此,在光伏領域,圍繞“電價1元度”展開的競賽、爭論無時不刻地發生著。
2009年2月,包括無錫尚德、賽維LDK等在內的我國知名光伏企業正式向國家科技部聯名上交了一份《2012年光伏發電一元一度電的科研專項》。
這份“專項”不僅是中國光伏業在管理層面前許下的莊嚴承諾,更開啟了一場為期5年的科研競賽。早在這份“專項”誕生的2008年,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就立下誓言,“5年后,光伏發電價格將降低至1元度以內。”
而今,距離履行諾言的期限還有1年,有媒體爆料稱“英利集團光伏發電成本在2011年一季度將低于1元千瓦時”。雖然,據《證券日報》記者證實,光伏發電成本被控制在1元千瓦時需滿足諸多條件(如日照時間等),但不論如何,這仍應被視作中國光伏業的一大喜訊。
圍繞1元度展開的競賽
2009年2月,包括無錫尚德、賽維LDK、常州天合、林洋新能源、CSI阿特斯、南京冠亞等在內的我國知名光伏企業正式向國家科技部上遞交了《2012年光伏發電一元一度電的科研專項》。
事實上,這份“專項”于更早的2008年12月便已通過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第一屆理事會議的通過,才再由無錫尚德、常州天合負責完善,最終呈送科技部。可見,“1元度”的雄心壯志早已在我國光伏業內孕育成長。
2009年4月,英利集團、無錫尚德、晶澳太陽能等13家知名中國光伏企業共同簽署了《推動光伏發電“一元工程”建設倡議書》,以求形成合力,爭取在2012年實現光伏發電成本降至1元千瓦時的目標。至此,“1元度”正式成為行業標桿。
果不其然,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光伏業內的競爭都圍繞著“標桿”展開。
2009年7月-2010年7月,我國首批光伏特許權招標項目敦煌10兆瓦發電項目以1.09元千瓦時的中標價,將最低光伏成本紀錄保持了近1年的時間。而此后,伴隨中電投旗下黃河上游水電開發公司、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分別以0.7288元千瓦時、0.9907元千瓦時的中標青海共和30兆瓦項目和新疆和田20兆瓦項目,我國光伏發電價格紀錄被再度刷新。
不過,這兩項“紀錄”并未被輿論認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就認為,“按照項目核算,此輪招標涉及的部分項目預計要17-18年才能實現盈利。而這一盈利預期,恐怕只有央企與國企才能承擔。這可能正是中電投能從無錫尚德、賽維LDK、常州天合、林洋新能源等眾多知名光伏企業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所在。”
更甚者,有業內人士稱,“相對而言,像尚德、英利這樣的龍頭民企的數據才更加可信,它們光伏發電的成本走勢決定著整個行業的走勢。”
英利光伏成本理論值
實現1元度
而今,媒體爆出的信息正是來自于數據可信的民企英利集團,該報道援引分析人士的預測稱,“英利的光伏發電成本在一季度將低于1元千瓦時。”
對此,英利集團相關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現在還只是個理論值,事實上,想要將發電成本控制在1元千瓦時以內還受到很多條件的束縛,所以我們不認為這是一個發布消息的好時機。”
英利集團宣傳部副部長王志新向《證券日報》記者解釋,“目前看,控制發電成本1元千瓦時必須滿足日照充足,甚至局域地區自發自用的條件才能實現。以保定市為例,作為日照三類地區,其日照時長僅有4個小時,而西藏、海南等一類地區則可達到10個小時,此外,電力通過電網傳輸將造成20%的耗損。”
即便這個消息最終還是叫關心中國光伏業的人空歡喜了一場,但不可否認包括英利在內的中國光伏業已經具備了實現當年承諾的實力。
據記者了解,在全球僅4家可以自己提煉高純度硅的企業中,英利就是其中之一。而為了進一步降低硅料的對外依賴度,從而降低光伏發電成本,英利正在積極擴產。
2010年8月份,英利宣布,旗下子公司六九硅業正式投產。六九硅業是英利旗下主要生產硅料的子公司。此外,根據規劃,到2013年,英利還將在海南建立3000噸電子級硅材料項目。
目前英利的硅料僅有1000噸,若兩個項目6000噸全部達產,將大大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此外,太陽能電池的轉換率也很關鍵。目前,英利的單晶硅和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轉換率分別達到19.89%和18%。這是目前此兩類太陽能電池用于商業化生產的最高轉化率。據測算,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發電成本可降低約7%。
歐洲需求停滯引發
光伏生存環境惡化
就在中國光伏業傳出發電成本大降的好消息時,賽維LDK卻因宣布放棄債券融資計劃,被輿論戲稱因現金流緊張而“囊中羞澀”。更為關鍵的是,其在公告中稱,目前國際光伏“市場環境惡劣”。
在過去的3個月時間中,不僅賽維LDK股價大跌40%,天合光能、無錫尚德等行業領先者也表現欠佳,股價跌幅幾近25%。
與此同時,英利集團2011年一季度的綜合毛利率僅為27.3%,環比下降了5.6%,同比下降了6%。公司透過2011年一季報表示,期內“受意大利光伏政策不確定性和德國惡劣天氣的影響,歐洲市場需求明顯放緩。”
今年3月以來,由于世界第二大光伏安裝國意大利2011年光伏補貼政策遲遲未能公布,意大利乃至歐洲市場需求基本停滯。而后,在意大利最終發布補貼新政完成“靴子落地”時,德國、意大利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光伏市場卻表示,在削減補貼的同時,2011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量預計會與去年持平或略有增長。為此,有業內人士開始擔憂,兩大光伏應用國的止步不前,或將成為埋于行業中的一枚定時炸彈。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歐洲市場萎靡不振之時,“我國正在考慮將2015年和2020年的光伏系統累計安裝量目標分別上調至10吉瓦和50吉瓦,中國勢必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市場之一。”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在2011年一季報中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