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推動能源推動能源革命,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并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息息相關。隨著我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的出臺,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發展方向也得到進一步明確。6月30日,由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智庫 (NETT)主辦,世紀新能源網、風電觀察承辦的第三屆中國高比例風光新能源電力發展研討會在北京成功召開。會議以“助力能源革命 聚焦技術發展”為主題,圍繞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展前景,市場政策、技術創新以及規模化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研討,會議吸引了眾多行業大咖、企業管理者、能源主管部門、設計院、學術機構等共聚一堂,磋商交流,為我國新能源電力發展獻計獻策。
世紀新能源網總編張松做開幕致辭,他表示,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高比例新能源發展新時代,新能源在電力系統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從補充能源逐步向主力能源轉變,在這場能源變革當中,新能源的發展還面臨諸多艱難險阻,比如參與市場電力交易、新能源配儲、強制產業配套以及新能源高比例發展涉及成本、空間、安全等問題。
張松介紹,世紀新能源網深耕新能源行業十余年,深度關注新能源與經濟變革,我們重點聚焦新能源發展過程遇到的問題,我們認為新能源產業發展不應該一擁而上,在產業內卷、過度競爭等問題凸顯的時候,適時潑一潑冷水,呼吁行業理性發展至關重要。作為國內新能源產業的創新融合服務平臺,我們會更多關注產業的模式、技術和裝備等方面的創新,世紀新能源網不僅是垂直于新能源產業的專業媒體,還提為行業供智庫服務、產業投資、企業IPO等服務,致力于通過平臺服務能力賦能新能源產業發展,希望大家能在本次會議合作交流,互利共贏。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指出,實施“雙碳”戰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雙碳”戰略倡導一種綠色、環保和低碳生活方式,未來幾十年,中國將不斷淘汰傳統化石能源,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自覺地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的調整。這將有利于引導我國綠色技術創新,提高產業和經濟競爭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挑戰與機遇并存,徐洪才認為,中國實施“雙碳”戰略應主動推進綠色轉型,選擇“低碳或零碳+較高經濟增長”的發展道路,通過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工藝和方法,在達到相同產出情況下,實現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例如用風、光、水、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創新,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這樣就有可能抓住換道超車、建立新的競爭優勢。
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所長李瓊慧就新發展階段面向市場的新能源多元消納機制做了分享,她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新能源年新增裝機突破1億千瓦、年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將成為常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建立多元消納保障機制,通過 電網保障消納、市場化自主消納、分布式發電自消納等手段推動源網荷共擔消納責任。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高級顧問孫銳就新能源基地中光熱發電的功能和設計要點及項目開發方式進行了探討,他指出,新能源基地中如果沒有生物質發電,則光熱發電是唯一可以連續穩定24小時發電的電源,它可以發揮調峰、調頻、提供轉動慣量和旋轉備用的功能,光熱發電項目必須根據新能源基地系統研究確定的功能定位和技術要求進行系統配置,不同的系統配置對光熱發電的性能和成本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目前采用光熱與風電、光伏捆綁的多能互補一體化模式進行項目開發,是在缺乏光熱發電上網電價傳導機制的情況下,采用的權宜之策。在這種項目開發模式下,光熱發電不能發揮其長時儲能的技術優勢,新能源基地的電力輸出也難以滿足要求。因此,建立光熱發電上網電價的傳導機制是解決光熱發電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政策措施。
博眾智合(Agora)能源轉型論壇中國電力項目主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專委會委員 尹明 提出了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的三層次核心任務——打造綠色電力發展所需的社會基礎、能力基礎和路徑基礎。他認為,高占比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量力分化”現象嚴重,需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價值體系及相應的市場體系。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越高,電力平衡的價值就越高,系統運行受氣象天氣影響越嚴重,就越需要將氣象天氣預報系統與調度系統深度融合。另外,電力電子裝置滲透率也越高,系統阻尼特性、爬坡特性等同步特性降低,需要加強虛擬同步機等技術研發。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志磊針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新能源并網關鍵技術進行了分析,他表示新能源作為我國大力發展的產業,正由重“量”到“質、量”并重轉變,大規模開發、特高壓交/直流送出為主的新能源并網方式,對并網特性提出更高要求,新能源與系統運行不匹配會導致大規模新能源退出運行的風險。通過建立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技術、完善新能源電站一次調頻功能、接入弱電網、模型參數測試與驗證、標準制修訂等關鍵技術與應對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靈活性。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研究院系統處高工王虓表示,高比例新能源時代下,消納-利用是基礎,構建源-網-荷三端共同發力的新能源供給消費體系,建立可再生能源開發的要素協同規劃保障制度,科學合理開發水電,推動水電從電量為主向電量、容量并重轉變,發揮煤電兜底保障作用,推動煤電轉型升級、清潔發展,加快堅強輸、配電網建設,構建適應新型供需關系的電力交互平臺,加快構建與新能源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新型用能體系,強化新型電力系統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優化高比例新能源背景下電網調度運行機制。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電力市場專委會秘書長 IEEE PES (中國區)儲能技術委員會儲能規劃與市場專委會秘書長鄭華從雙輪驅動下的靈活性資源需求、新型儲能的典型商業模式探討、新型儲能未來政策與機遇潛力等層面對儲能商業化應用及商業模式的選擇進行了全方位探索。鄭華表示省級現貨市場正在加速推進,新能源入市步伐正在推升,靈活性資源的需求逐步凸顯;區域級現貨市場正在形成,區域內市場交易機制協同化;適合靈活性資源發揮價值與作用的市場機制正在落地過程中;不同技術路線的新型儲能技術正在加速探索,新型儲能市場化交易正式起步。
晉能清潔能源科技股份公司產品經理殷晉杰從大型光伏基地組件選型與收益提升角度切入,表示近年來新能源實現了“躍式”發展及新能源占比的“躍升”,大基地和分布式齊頭并進,我國已推進三批“沙戈荒”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分布式方面已形成多元開發方式,在此形勢下對光伏組件提出更高要求。
殷晉杰做了在山西太原100MW固定支架項目場景下不同類型組件性能對比,指出N型組件助力大型光伏基地發展,提供更低BOS投資及更低LCOE。晉能科技布局N型全生態,為合作伙伴提供高效率、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全系列組件產品,TOPCon系列產品具備高效發電性能穩定的特點,HJT系列產品多方位提升整體發電量。
上能電氣解決方案部副總經理王莉介紹了大型光伏電站光儲解決方案,指出新型能源系統需要源端基地與終端綜合能源系統并行發展,地面電站發展逐步來到源網荷儲、多能互補新能源大基地新階段。在此過程中,技術迭代推動基地項目實現光伏電站體量和質量提升,同時基地項目也在推動產業鏈技術革新;“光伏+”模式提升基地項目綜合利用價值;多技術耦合提高基地化光伏電站安全可靠性。
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使得電力系統面臨新挑戰,王莉表示,上能電氣解決方案從多個方面著手,降本增效提質引領光伏的電站快速發展,集中式、組串式光伏儲能方案適應不同應用場景,多重保護預警設計助力光儲系統更安全可靠,全場景數字化運維管理打造智能光儲電站,光儲協同塑造更穩定電網。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總工程師賀小兵圍繞超大兆瓦智能風機市場現狀及趨勢做出深度分析,指出風電機組發展進入“大”時代,大兆瓦風機具有提升開發潛力、降低建設成本、降低運維成本及迎合發展趨勢四大應用優勢。他還進一步指出,大風機可在風光儲氫一體化、新能源+鄉村振興、大兆瓦風機平臺+多能融合、海上綜合能源一體化等多個場景中應用并展現優勢,如在風電制氫場景中,大兆瓦風機可對大基地開發提供有力支撐,獲得更低的制氫成本、更智能的電源端響應,還可使分布式制氫成為可能。
華北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智能電網與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張揚帆做了題為《風光大基地下的新能源數字化運營管理經驗研討》的主題演講,提出風光大基地作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一環,承載著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重任,未來將保持跨越式增長。通過數字化賦能,提高風光大基地數字化、智慧化運營維護水平,可以實現基地管理降本增效,助力風電大基地高效開發、高效利用,提升高占比新能源電網消納水平和可靠供電能力。
張揚帆詳細介紹了新能源數字化運營管理實踐,并表示圍繞“技術、數據、產品”三條線,建立共生共享的新能源產業數字化生態圈,期待與各方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發展,助力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
彭博新能源財經風電分析師陳相羽做了題為《中國風電轉折之年-市場現況與機遇前瞻》的主題演講,指出風電市場穩步擴張,2023年陸上、海上風電均回暖,彭博預計今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量為64GW,同比上升31%。
我國“十四五”期間風電規劃裝機超300GW,陳相羽分析了各省發展與規劃情況,表示從規劃總量上來講,華北、西北、華南是“十四五”規劃增長的亮點,積極的大基地規劃和棄風問題的改善大幅催化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傳統可再生能源大省的裝機增長;另一方面,供需緊張、能耗雙控推動華南省份如云南、廣西進一步重視陸上風電市場,同時廣西開始布局海風市場,沿海省份也在大力拓展海上風電。值得注意,各省十四五裝機進度不一,一些風電大省或面臨完成不了既定目標的危機。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華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田江南做了題為《可再生能源制氫耦合化工項目的挑戰與機遇》的主題演講,從氫能、制氫設備、風光氫儲一體化三個方面著手,深入分析加氫成本、冷卻方式、能耗、用氫安全性、設計要求等,闡述了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技術和經濟性、安全性問題,并明確氫能在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過程中可發揮的作用。
田江南表示要科學構建源網荷儲結構與布局,保證電源結構合理和電網強度,建設充足的靈活調節能力和穩定控制資源,確保必要的慣量、短路容量、有功和無功支撐,滿足電力系統電力電量平衡和安全穩定運行的需求。
來源:世紀新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