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青山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這不僅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也是處理經濟與環境關系的真諦,更是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思維導圖和方法路徑。
泱泱華夏,巍巍中華。我國國土總面積達960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7%,有著十分豐富的太陽能資源。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國能源結構正在向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轉型,農牧業也開始深入探索綠色發展之路,依托于豐富的風光資源和農牧資源,牧光互補”開發模式已在全國多地開發建設。
主要牧區太陽能分布詳解
我國四大牧區分別為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我國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各省。其中,西部十二省(區、市)草原面積總計3.31億公頃,約占全國草原面積的84.2%;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六大牧區省份草原總面積達2.93億公頃,約占全國草原面積的3/4。
一、西藏牧區
西藏牧區是我國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區,草場面積達0.82億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8.1%。由于自然條件高寒,草場質量以藏東南的山地峽谷較好,主要畜種有藏牦牛、藏羊、藏馬等。西藏是全世界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太陽能資源優勢,平均每天日照時長8小時,年日照時間居全國之首,光伏可開發規模更是超過7億千瓦,資源豐富、出力穩定,利用小時數達1500—2000小時/年,尤其以、日喀則、山南、那曲等地最為豐富。
二、內蒙古牧區
內蒙古牧區是我國最大的牧區,草原面積達0.79億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8.81%。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額濟納戈壁,全區生長著各種牧草近千種,大小牲畜4000萬頭,居全國首位,牛羊肉產量居全國第二,牛奶產量為全國第四,綿羊毛、山羊毛及駝毛產量居全國第一。內蒙古太陽能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年太陽能總輻射在5000兆焦/平方米以上,年日照時數為2600小時至3400小時,居全國第二位。
三、新疆牧區
新疆牧區是我國第二大牧區,草原面積達0.57億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4.68%。草場類型多樣,牧草種類繁多,品質優良,給多種畜類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本區最高飼養量為3590多萬頭,專門從事畜牧的勞動力占農業勞動力11.5%,年產值達6.9億元(不包括畜產品和畜產品加工),約占農業總產值的20%。主要畜牧名種有:細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馬、駱駝等。新疆太陽能資源尤為豐富,主要分布于五大區域,即天山南麓、天山北麓、東疆東部、北疆中部和北疆北部,全年日照時數可達2550-35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0%-80%,年輻射照度總量比我國同緯度地區高10%-15%,居全國第二。
四、青海牧區
青海牧區是我國第四大牧區,草場面積分別為10.8億畝,可利用的草場青海省為5億畝。有“世界牦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的美稱。牲畜存欄數在2000萬頭以上,其中有牦牛近500萬頭,占全國牦牛總數40%,奶的乳脂率比一般奶牛高一倍多,是我國牦牛頭數最多、質量最好的省份。青海省太陽能資源豐富,尤其是柴達木盆地更是全國光照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年日照時數在3100-3600小時之間,年總輻射量可達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為全國第二高值區。近年來,太陽能光伏產業已位列青海十大重點產業之首。
“牧光互補”發展模式
一般而言,該模式多由政府牽頭,利用轄區內荒廢的河灘、荒山、廢棄村子等進行土地流轉,招商引資背景雄厚的新能源企業,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拆并小散養殖戶,集中建設高效化、標準化、集約化的規模養殖場。在 “牧光互補”模式下,實行入股分紅經營,將光伏發電收益分給流轉土地的農戶或農村集體;將新建的養殖場租賃或承包給已拆并的養殖場農戶,或是雇傭他們進入規模養殖場從事相關養殖生產經營活動,由公司統一經營管理、統一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生產,養殖員工或承包戶主可按“工資+提成+分紅”賺取收益。
“牧光互補”的優勢
所謂“牧光互補”模式,就是將太陽能光伏轉換發電應用到養殖牧場建設上,用太陽能光伏板代替光禿禿的沙石地面,并結合當地土壤、水質,在光伏板下種植高原生態作物,打造“棚下養殖、棚上發電”的新型生態農業方式。該模式可以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實現土地立體化增值利用,建設現代高效農業綜合經濟體,為推動實現光伏發電、生態保護綜合效益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當前,我國部分省市已形成成熟的牧光互補綜合產業,其中青海、浙江、吉林、廣東等已建成示范基地,并大力推廣該發展模式。
一、養護牧草,提高農業生產用地經濟價值
在光伏板的“庇佑”下,不僅牧場植被可以旺盛生長,為養殖提供充足飼料;同時光伏板還可以起到遮蔽烈日、阻擋風沙的作用,避免惡劣天氣對牧場及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日常維護清洗光伏板時,下滲的積水也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保障。這種模式下,既不會影響養殖業,也沒有另占用土地,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長牧場壽命,另一方面對促進我國養殖業由粗放型向現代化和集約型轉移產生積極作用。
二、增加收益,養殖、發電兩不誤
光伏發電大多為一次性投入、后續維護費用少,“牧光互補”模式可以妥善解決養殖場日常所需的用電問題。此外,每天從事養殖活動時可檢查光伏發電的設施設備,實現一勞多得。據了解,現今我國牧區省份許多大型規模養殖場均增設光伏板,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促進了養殖戶收入的穩定增加,實現了養殖、發電雙豐收,走上脫貧致富新道路。
三、改善生態環境,促進養殖業提質增效
牧區以溫帶大陸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為主,自然條件以高原、山地、沙漠為主,自然條件復雜,環境惡劣,水草資源極不平衡,生態極其脆弱,易形成嚴重的荒漠化和半荒漠化的草場。“牧光互補”模式,在修復生態環境的同時能有效防風固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土流失問題,對當地生態環境和氣候改善作出巨大貢獻。
此外,要實現“棚上發電、棚下養殖”,就需要對養殖棚舍進行設計改造,將棚舍四周改為磚墻結構,頂部改為鋼架結構并安裝太陽能光伏板作為棚板,這些措施直接促成了養殖棚舍向集約化、規范化、標準化發現發展,對實現養殖業的提質增效產生積極作用,改變了我國現有農村地區殖場建筑簡陋、設施陳舊,對環境污染大的客觀局面。
綜上所述,“牧光互補”模式的應用及推廣,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向草原生態良性循環和現代化、綠色化、可持續發展轉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為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的同時,解決當地村民就業問題,將提高村民收入與促進鄉村振興并舉,加速推進了新能源和新農業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