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三安光電控股、聯手美國半導體制造廠商Emcore創立的合資公司。日芯光伏垂直整合了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及分銷地面太陽能應用 CPV組件和系統的全產業鏈,其批量生產的高性能三結太陽電池芯片光電轉換效率高達41%,躋身世界一流。日前,Solarzoom記者采訪了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林志東先生,聽他暢談早年三安光電涉足CPV領域的初衷和為了實現規模量產所付出的種種努力,也了解到此前僅囿于空間探索應用的CPV是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
林志東: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原三安光電太陽能事業中心)常務副總經理林志東先生
記者:在聚光發電系統方面,貴公司從2006年的小型試驗系統試制開始到去年成功推出第3代16.2kW系統,進展迅速。能否介紹投入這個項目的初衷?畢竟當時這一領域遠不如現在這樣熱門。
林志東:其實最早的時候,我們集團董事會已經看到這種新技術的潛在競爭力,比如可能實現的較高轉換效率、將來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的空間,等等。何況我們對于這個領域并非完全陌生,早在2002年三安就已生產用于空間探索的衛星電池--這一塊本來就是聚光產業整個上游環節中投資額度最大的一環。當然,整個CPV項目的攻關是2006年開始介入的,包括電池片生產出來后要制成模組,需配置光學機械散熱,等等.
記者:換句話說,CPV項目正是三安集團旗下非常不錯的一個產品延伸,可以充分利用既有資源?
林志東:是的。三安光電的一塊主要業務就是LED外延片和芯片,因此相關上游電池片設備的投入對于我們來說完全不成為障礙。鑒于最核心的電池技術已有了充分積累,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在這個領域"厚積薄發",日芯光伏目前在CPV項目上取得的進展,也驗證了集團決策層的眼光是精準的。
可以說,讓這一用于航天領域的"高貴"技術也能造福更廣泛的大眾,也是我們懷揣的夢想。我們相信,CPV技術作為太陽能應用技術中最為綠色環保的技術,加之其能源回收期短的種種優勢,應用前景非常值得期待。為此,我們將更為積極地推廣CPV的產品應用,將其全面推向商業化。
記者:聽下來總體進展蠻順利的。在具體的項目運作中主要精力投入在哪些方面?
林志東:概括而言,我們的工作重點就是不斷地采用創新技術去改進設計,從而實現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亦能提高可靠性和品質。比如這幾年在下游應用--電池的封裝、模組制作方面,我們就做了很多具體工作,從2006年到現在,這方面的工作量基本占到整體的一半以上。
還有一項主要工作就是供應鏈的整合,CPV發展初期的很多供應商是非標生產模式,這往往會導致要么價格非常貴要么供應鏈薄弱,無法產業化,正因為此,我們逐步從產品設計入手,加大培養供應商的力度。而我們在淮南新建的設施,就是按照往產業化發展的產能來規劃的,還將全面借助自動化生產來提高產品制造能力。
記者:也就是說,從此前聚焦于產品設計到有針對性地培育供應商,以及從去年開始全面加速生產制造產能。那么,這當中有沒碰到感覺比較大的困難?
林志東:如果說最大的困難,其實是客戶對這種技術的了解和認知偏慢,也有人對CPV的應用還停留在數年前的印象,比如是不是會很貴?可靠性也不見得好吧?對此,我們覺得有點苦惱。近幾年來在CPV領域,業界里也有很多同行企業在投入,這佐證了這一新技術的魅力所在。我們希望和這些企業一起努力,讓大家更快地接受CPV。
舉個例子,普遍被大家誤解的所謂成本昂貴,其實我們日芯光伏在青海電站的交鑰匙項目(從設計施工到調試安裝并網),已經做到25元/W,這還只是2代的產品,如果采用我們的3代產品的話,成本還能更低。所以我們很想能扭轉這種關于成本的誤解。為什么我們要不斷努力以實施商業化?就是要通過量的擴大來實現合理的成本下降。同時,這種下降并不以犧牲品質為代價,我們對品質的穩步提升是胸有成竹的。只是,目前面臨的最大瓶頸在于,不少客戶對CPV技術還沒有達成真正的了解。
記者:哈哈,其實我們采訪日芯,也是因為CPV這一塊近來比較熱,大家也都希望能獲得更透徹的理解。其實對于光伏設備的用戶來說,現在太陽能利用技術百花齊放,確實難免顯得眼花繚亂。
林志東:是的,而且在國內,此前也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MW級示范項目,除了日芯光伏目前建成的一個1MW級項目,接下來我們還要做2MW的項目。因此,特別是瓦數比較小的項目,可能大家就很難從規模效應上去接受CPV系統的優勢。但我們必定會想方設法讓大家更多地了解我們的產品優勢。
說到這里,我們在青海的電站還是比較開放式的,如果哪位有興趣去現場深入了解,可以跟我們的市場部門報備一下,我們完全可以選定一段時間安排大家集體前往參觀。
記者:對,確實需要這樣的互動。我還想了解一下,日芯光伏作為三安控股、中美合資的公司,創立之初是從怎樣的戰略角度去選擇美國合資方的,你們看重的是怎樣的優勢互補?
林志東:我想最主要的還是理念、做事各方面來講都能志同道合。美國EMCORE最早就是制造電池片的,10年前我們最早購入的一批設備就是這家公司出產的。和EMCORE的相處就像老朋友一樣,比較知根知底,有了這樣的基礎才開始談進一步的合作。我也注意到EMCORE在美國有非常好的產品設計和創新技術,但他們對于技術的商業化,特別是規?;a方面的經驗尚不足,而這卻是我們的強項。比如近年來我們發展的第2代和第3代產品,產品理念已經很不錯,美中不足是有些生產制造和工藝尚不適合規模生產,我們就會相應提出解決方案。這就是一種優勢互補。
記者:相信在供應鏈和服務方面雙方也有互補。
林志東:當然。比如物料采購既有進口也有國產,我們認定國外產品才能滿足品質要求的,就會通過美國合資方采購;在中國采購的,比如鋁材等等就需要我們把關。而且在發展國外供應商的過程中,公司有美國合資的背景,信用度和理解程度很快就能豎立起來;反之同理,美國公司來中國找供應商也更便捷。
不僅如此,我們還考慮到服務質量能否讓客戶滿意。譬如我在北美拿到一個電站的訂單,售后服務就可以籍由EMCORE的平臺更高效地完成。同樣地,如果是在印度或中東拿到電站項目訂單,就會選擇由中國團隊提供服務。也就是說,在供應鏈、服務、市場以及一些技術設計和規?;慨a方面,我們都有很好的互補。此外,還有文化上的互補,我覺得也令雙方獲益良多。
記者:按照貴公司CPV項目的規劃,要建成1000MW光伏系統及組件的年產規模,是怎樣融入自動化生產的?是否會考慮國內采購以降低成本?
林志東:模塊自動化這個領域其實和汽車制造工業很相像,所以我們聘請的團隊也是汽車制造業背景?,F在我們可以按3分鐘出一個模組來規劃整條生產線的節拍,而如果是手工組裝,1人需8小時才能完成,這個效率的差別顯而易見。
國內采購方面,我們正在培育供應商,說實在的,感覺如果是牽涉到精度要求高和深加工能力的,很難在國內找到優質供應商。目前對供應商的培育主要是技術輔導層面,比如解釋為什么這個零部件需要達到如此高的精度,怎樣才能做到這個精度,我們甚至還會派駐廠工程師到供應商的工廠去辦公半年或一年,期望能幫對方提升現場生產管理素養。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目前選用的關鍵光學器件還是靠進口,但與此同時,也已開始引導海外企業實施中國生產,比如為我們提供透鏡的德國公司,今年8月份就能在廈門實現中國生產。通過我們企業的品牌優勢和規模,吸引國外供應商來中國,更方便地為我們配套。
記者:看來,目前鈑金、五金件和鋁材這些能在國內采購,進一步的發展還需要持續培育供應商。至于關鍵設備,除了靠進口還在引導海外企業到中國設廠,從而提供品質有保證、成本也更優化的部件。
林志東:正是這樣,這也是為了全面提升日芯光伏的綜合競爭實力。其實,最后還想說點題外話,我感覺國內取得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包括政府對光伏產業的導向也都很不錯,只是,以業界整體競爭力來說還遠遠不夠,包括深加工能力和整體的技術創新實力。
以聚光領域來說,作為上游產品襯底的鍺,本來是中國儲量占絕對優勢的材料,但卻往往只能做一些粗加工之后低價賣到國外,待對方的高科技企業做完深加工、制成鍺襯底再返銷到中國的時候,價格已不能同日而語。其實我覺得挺可惜的,但想想也能理解,畢竟我們國內的這個發展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最主要是要意識到并盡快地去改進。為什么我提到意識?其實國內很多研究所的技術都非常前沿,但有時卻只是像花瓶一樣擺在那,論文多過實際應用;相比之下,美國方面卻更強調把技術盡快推向研制以實現工業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