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要守住先發優勢,在產品技術、品牌打造、銷售渠道等多方面進一步突破,以便更好融入全球市場。
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1-4月,汽車企業出口汽車137萬輛,同比增長89.2%;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34.8萬輛,同比增長1.7倍,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增長較為明顯。
“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額達95.5億美元,占汽車出口比重提升至44.7%,拉動整體出口增長0.6個百分點。”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4月27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汽車出口新時代已至。在新能源汽車出口保持高水平同時,出口車型高端化、對象多元化已成為趨勢。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要守住先發優勢,在產品技術、品牌打造、銷售渠道等多方面進一步突破,以便更好融入全球市場。
“量價齊升”實現質變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越德國位列全球第二。盡管今年第一季度汽車行業進入促銷政策切換期,影響了終端消費市場,但汽車出口仍保持較高增長。根據乘聯會預測,今年,我國汽車出口量有望達到400萬輛。“出口增長重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大增,而且出口均價強勢增長。”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目前,歐洲對新能源汽車需求較大,也是我國企業出口的良好機會。
據了解,如今我國汽車不只集中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傳統車企比亞迪、上汽、奇瑞等早年間已進入歐洲市場。近年來,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嵐圖等也相繼選擇從挪威切入歐洲市場。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前三大國家為比利時、澳大利亞和泰國。
“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啟動早,加之多年積累下來的造車經驗,暫時處于領先地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新能源汽車分會秘書長章弘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國產新能源汽車因此得以迅速進入歐洲、中亞等地區市場。其中,進入歐洲市場的車型繼續保持高端,而進入中東、北非、南美等地的車型趨向中等段位。目前,我國新能源車企產品線豐富,可以準確找到海外市場定位,滿足不同市場的不同需求,并提供差異化產品。”
數據顯示,我國純電動乘用車出口均價已由2018年的0.08萬美元/輛一路上漲至2022年的2.12萬美元/輛。中信證券的研報指出,單車利潤方面,中國車企新能源汽車普遍漲價出海,疊加出口的新能源車型享受稅收優惠,新能源汽車出口利潤高于國內。
“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車型高端化、對象多元化說明我國汽車出口已經實現跨越式發展。”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也意味著我國汽車產業體系完備優勢彰顯。”
產業鏈機遇大于挑戰
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也帶動了核心零部件出口增長。作為外貿“新三樣”之一的鋰電池出口表現同樣火爆,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鋰電池出口額達1097.9億元,同比增長94.3%。“作為增長新動能,‘新三樣’產品體現了中國出口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也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中國的積極貢獻。”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
出口勢頭好,但風險仍存。目前,部分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管控日趨嚴格。據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獨立研究者曹廣平向《中國能源報》記者介紹:“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質量、成本都具有優勢,但也應當看到世界鋰電池貿易壁壘正在形成,美、歐對電池產業本地化、環保法規、循環回收等都在加強管控。隨著各國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競爭日益激烈,我們必須通過強化汽車戰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管控產業鏈資源等方式加以應對。”
在宋清輝看來,當前,歐美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缺乏規模化產業鏈,其發展勢必會對我國鋰電池及其材料產生新需求,這將給我國新能源車企進入歐洲創造條件。而部分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本土化”政策的切換,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影響也不可小覷,但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
打造可信賴的中國品牌
業界普遍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這就必須在供應鏈、技術、品牌、銷售等多方面努力,進一步提升我國品牌新能源汽車的國際競爭力。
在曹廣平看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目前具有相當的活力,要堅持優勝劣汰才能使各條技術路線上的產品不斷提高技術水平,不能過分依賴保護政策,避免未來“走不出去,強不起來”。同時,在智能新能源汽車時代,更要加強系統軟件方面的研發與投入。
對此,宋清輝表示:“首先是持續完善優化新能源汽車產業供應鏈,逐漸降低新能源汽車企業規模化生產成本。其次,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逐項攻克尚未實現自主可控的汽車技術工藝,補上短板。最后,努力塑造我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形象,同時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和認證體系盡快與國際接軌,讓更多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成為全球消費者值得信賴的品牌。”
崔東樹認為,新能源汽車產品要做好本土化適應改進工作,這樣才能獲得較好滿意度。與此同時,在海外要建立良好的使用環境,不管是充電設施還是售后維護,都要建立有效保障機制,確保用車滿意度提升。
在章弘看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初期進入不同國家應有不同策略。“對于發展中國家,應盡量讓車企和產品融入當地社會,在環保、就業、稅收、技術等層面,為當地社會做出貢獻,讓當地消費群體認知、認同;對于發達國家,尊重當地社會汽車文化和營銷文化,敏銳觀察其汽車產業政策。我們還必須注意到市場服務跟進,這不僅是產業鏈完整出海的必須,也是對所在國的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