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動力電池業備受關注,一方面是上游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的急速下跌帶來動力電池成本下降,另一方面是下游新能源車產銷兩旺帶來的電池需求增加。
看似動力電池行業迎來雙向利好,但實際上卻出現了加速洗牌,“庫存”成為這個行業的隱痛。
在近日召開的2023第二十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證券日報》記者看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火爆,同時也感受到,動力電池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局。
作為動力電池的龍頭、素有“寧王”之稱的寧德時代,同樣感受到行業的挑戰和機遇,通過“創新”和“出海”率先破局,為動力電池業開辟了一條新發展之路。
無序擴張引發階段性“庫存”
早在去年,鋰電池產業就已經出現一波擴張潮。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前期新能源鋰電板塊的快速發展、以及較高的價格和盈利導致了資本蜂擁進入賽道,從而導致了庫存的形成,而這也是大眾產品周期性帶來的后果。”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為545.9GWh,而動力電池累計銷量為465.5GWh,累計裝車量僅為294.6GWh。
供需失衡使得2023年動力電池去庫存的壓力大增。有A股公司甚至宣布放棄鋰電業務。珈偉新能在2月份公告表示,不再將鋰電池生產作為未來發展方向。
今年3月份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第七位的蜂巢能源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坦言:“鋰電產業階段性去庫存對公司也有一定影響,但由于公司已經拿到較多定點客戶,且產能一直處于爬坡狀態,去庫存對公司影響有限。”
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此前電池定價機制(與資源掛鉤)的影響,使得部分動力電池企業保有一定的利潤,但隨著調整繼續,行業競爭將凸顯馬太效應,即強者恒強,洗牌加劇。”
落后產能面臨洗牌
事實上,前期庫存的大肆擴張已經導致部分動力電池企業訂單緊缺。有接近寧德時代的人士表示,寧德時代的產能利用率出現了下滑現象。
有業內人士分析,在清庫存階段,小電池廠的日子將更不好過。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2年,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市場占有率為48.20%,占比持續領跑,加上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等前10名動力電池企業,市場占有率合計高達95%。而僅余的5%市場份額將由剩下的幾十家企業爭搶,競爭不可謂不激烈。
對此,華南一家電池PACK廠負責人表示:“行業高速增長的時候,挖幾個人就能干,但當大家都沒訂單的時候,供應商就開始拼命去挖存量客戶,競爭非常慘烈。”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祁海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庫存主要集中在落后產能,先進產能還是不足的,頭部企業的訂單是很飽滿的,腰部企業壓力比較大,尾部企業則將面臨被淘汰的可能。”
《證券日報》記者實地走訪了全球最大鋰電新能源生產基地——寧德鋰電新能源小鎮,面對行業競爭加劇,寧德時代副總經理、董秘蔣理并未畏懼,他向記者表示:“優質的產品才是客戶真正需要的,因此,優質的動力電池產能還是稀缺的。”寧德時代持續在研發和技術方面進行投入,其產品的技術水平、質量水平、制造水平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走進寧德時代總部Z基地,記者能看到智能化的自動生產設備在自行運轉,材料攪拌、封閉式電池涂料、自動叉車運送等無不顯示出寧德時代生產線的智能性和先進性。“我們的設備都是自己研究設計的,只有少部分人工通過系統來檢查產品是否有問題,來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據寧德時代Z工廠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智能工廠不僅縮短了生產時間,而且產品報廢率也大大減少了。”
祁海珅認為,鋰電池行業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行業內部競爭很激烈,產業投資會面臨“能量密度效率和生產成本”的雙向競爭。
“鋰電池安全高效能的一線產品會比普通產品溢價5%以上,有些細分領域產品甚至會高一倍以上,這會導致高效優質產能面臨強大需求而嚴重不足,而低層級產品可能無人問津。”祁海珅如是說。
有業內人士預測,隨著動力電池頭部企業不斷擴產,未來兩年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將凸顯,行業洗牌也將加劇,一些沒有核心技術的低端產能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加速創新與海外布局
在2023年上海車展上,《證券日報》記者看到,海外車企高管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展臺興趣濃厚,同時海外車企本身也在研發新能源汽車并在車展中進行展示。這是全球電動化轉型提速的一個信號,意味著國內動力電池的全球競爭將加劇。
4月4日,寧德時代位于德國圖林根州的首個海外工廠正式獲得電芯生產許可。除寧德時代外,國軒高科、蜂巢能源、億緯鋰能、中創新航、遠景動力等都布局了海外工廠,并且主要集中在歐洲,抓住歐洲市場已成為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共識。
寧德時代表示,“隨著公司海外定點新車型的持續面世、德國工廠投產放量、匈牙利工廠建設以及與福特合作事宜的推進,未來公司海外競爭優勢越發明顯,體現在技術創新、供應鏈布局、極限制造等方面”。
在業內人士看來,海外建廠可以滿足汽車主機廠就近配套供應,還可以開拓更多國際客戶。不過,要想開拓海外市場還需要企業核心技術的不斷迭代和高端產能的對外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