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則風電整機商賣風電場的消息在行業引起關注。金風科技全資子公司天潤新能向華東新華能源轉讓其持有的夏縣天潤風電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價為11.13億元,本次轉讓的實質無疑是金風科技賣掉了一個風電場。不久前,三一重能也發布公告,同意將全資子公司太行山新能源100%股權轉讓給國家電投,轉讓價暫定2.98億元,目前,雙方已簽署股權轉讓協議,三一重能將把河南延津縣一風電場賣給國家電投。為何風電整機企業紛紛搶灘風電項目開發業務,轉讓變賣風電場呢?風電觀察帶你深度觀察風電產業發展邏輯,洞悉中國風電發展脈搏。其實,賣風電場本質上和賣風電設備一樣,都屬于風電整機企業的一種盈利模式,國內幾乎所有主流的風電整機商,包括遠景能源、明陽智能、電氣風電、運達風電等旗下都設有的風電投資開發企業。專業人士指出,風電設備商這兩年加大風電場開發力度,和甲方搶“生意”實屬無奈之舉,自風電平價以來,風電產業鏈利潤分配極為不均,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下游電價下降,處于中間的設備企業壓力山大。以金風科技財務數據為列,2022年上半年,金風科技風電場開發、風電服務增長顯著,其中,風電場開發業務實現營收32.94億元,同比增加9.54%,占營業收入比重由16.6%提升到19.8%;風電服務業務實現營收19.34億元,同增17.61%,營收占比由9.1%提升到11.6%。尤其是風電場開發業務貢獻毛利約22.5億元,已經成為金風科技業績貢獻的重要來源,風電場開發業務上半年毛利率高達68%,遠高于風機及零部件銷售和風電服務兩個經營分部的毛利率。截至2022年9月底,金風科技國內外開發風電場累計裝機容量合計6925MW,在建風電場規模2775MW。平價時代后,產業鏈利潤分配“兩頭重,中間輕”嚴重,且隨著風機價格不斷下探,中間的風電設備商利潤被擠壓,謀局風電場開發的不僅僅局限于整機企業,像天順風能、大金重工等風機配套部件企業也逐漸在進行開發業務布局。當市場行情不好時,風電整機商通過拿資源,投資建設風電場來消耗自身風機產能以及相關零部件庫存,培育新增長點。對于有實力的整機廠來說,賣風電場和賣風機的邏輯是一樣的,對于大型國企風電開發商而言,在國家給予的清潔裝機指標壓力下,直接收購優質的風電場資源反而比直接開發來得更為直接,在經濟性達標的情況下,很多開發商為了效率、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更喜歡直接收購風電場。成熟的風電場項目不僅是風機企業新的盈利增長點,同時也是平滑周期性風險的有力武器。如2019年,金風科技曾以9.31億元的價格出售德州潤津新能源有限公司,以此來提振業績。2022 年,我國風電新增并網容量 3763 萬千瓦,同比有所下滑,至使諸多風機企業業績承壓,從第三季度業績報告來看,金風科技、運達股份、電氣風電等整機商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整機商紛紛出售風電場,獲與公司業績表現不佳有關,通過優質資產兌現來彌補其他業務板塊的不足。由此可以看出,開發風電場項目,企業可以更自主地平衡主營業務收入、經營利潤等,當整機市場下行,風機行情低谷時,可以通過出售風電場拉升業績。當前,國內幾乎所有風電整機企業都涉足風電項目投資開發,并且隨著風電產業的不斷發展成熟,這一現象正在愈演愈烈。專業人士指出,整機商開發風電,一方面可以帶動自己牌品風電機組銷售,一方面可以獲得風電場資源,并進行溢價轉讓,從而獲取比單純賣風機更高的利潤。身份的轉換背后是行業競爭的加劇,據風電觀察統計,2022年,國內風電產業價格戰進一步加深,陸上風機價格從2000元/kW跌至1500元/kW,海上風機價格從4000元/kW跌至3500元/kW,價格戰下整機商利潤被進一步擠壓。在今年的風能茶話會上,一位專家指出,風電整機制造商投入到風電場開發中,對于企業的風機銷售來說或許是好事,但對于風電整機制造水平的整體提升卻不一定是好事,他表示,“制造商變成了開發商,必然要選用自己的風機,如果沒有相關標準限定,難免會造成質量,這不利于形成良性競爭的行業環境。”該人士認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風機廠家開發風電項目屬于另一種盈利模式,應予以理解,但應當分清楚主營業務和非主營業務,做好風電設備產品本身,確保產品質量、可靠性的同時,再尋求其他業務上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