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開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搶抓新能源發展歷史機遇,推動新能源加快開發和全產業鏈建設,正加速從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
在占地約3000畝的呼和浩特市中環光伏產業園,齊聚了中環、歐晶、鑫環等十幾家新材料企業。記者在中環晶體五期的生產車間看到,八九米高的單晶爐整齊排列,半圓形爐座上的直拉頭不停旋轉,將爐中的高純度多晶硅料加熱融化,一點點結晶拉棒成5.5米長的圓柱體硅棒。“當前市場需求火爆,我們公司的數千座單晶爐都在滿負荷生產,之后硅棒將運往南方進行切片,最后制作成太陽能光伏板。”內蒙古中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馬慧說。
內蒙古鑫環硅能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顆粒硅項目是去年落地中環光伏產業園的新項目。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工人正緊鑼密鼓地搭建車間鋼構主體。“雖然前期受到疫情、寒冬等影響,但是我們克服重重困難,甚至不惜建設成本,爭分奪秒趕超工期,現在的建設進度比預期要快很多。目前主廠區主要裝置已經出零米,正在從基礎施工階段全面轉入地面鋼構和裝備的安裝階段。”內蒙古鑫環硅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指揮魏海寧說,項目預計今年三季度投產。
當地政府也全力支持新能源項目建設。魏海寧表示,該項目動工以來,從自治區、市到區在各項合規性手續的協調辦理,電力、天然氣、蒸汽等配套資源供應等方面,都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和服務。“不到半年時間,各級政府部門就協助我們企業完成了能源評估、環境影響評價、安全評價手續,讓我們切身感受到內蒙古良好的營商環境,堅定了我們在當地加快項目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新能源發展前景廣闊,眼下不少企業紛紛擴產能、搶市場。位于呼和浩特市金山開發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的內蒙古圣釩科技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圣釩科技”),是一家生產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的公司,記者看到,廠區內擺滿了封裝好的噸包袋,等待裝車發往全國各地。“當前新能源產業正處于發展風口,市場供不應求。”該公司行政部長孟祥天表示,公司將啟動四期項目建設,新的訂單合同已經簽好,就等下半年新項目建成投產了。
緊鄰圣釩科技的內蒙古斯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生產商,它同樣也在擴產能。“今年一季度,公司生產經營實現‘開門紅’,當前正開足馬力趕訂單。”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萬衛慶表示,今年公司計劃新擴1.6萬噸負極材料項目,完成后可實現總產能4萬噸,銷售收入約13億元。
與此同時,風光大基地等新能源開發項目在內蒙古加速落地。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是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開發建設的全球最大規模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也是我國首個開工建設的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大基地項目。記者近日在該基地施工現場看到,一輛輛推土機在沙漠中削峰填谷、平整土地,為接下來的光伏板安裝打好基礎。
開年以來,多個新能源項目在內蒙古并網發電。比如,國內首個具備獨立運行能力的新能源項目——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源網荷儲”示范項目實現并網發電;烏蘭察布市興和縣500兆瓦風電項目配套接網工程反送電一次性啟動成功;龍源電力杭錦旗200兆瓦“風儲一體化”示范項目并網發電。
記者了解到,為推進新能源開發,內蒙古對納入規劃的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項目開辟綠色審批通道,加快推進第一批2020萬千瓦、第二批1188萬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成并網,推動第三批1170萬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開工建設;加快開展蒙西至京津冀、庫布其至中東部、賀蘭山至中東部、烏蘭布和至華北4個沙戈荒大基地項目前期工作。內蒙古還繼續支持源網荷儲、火電靈活性改造、工業園區綠色供電、風光制氫、全額自發自用、燃煤自備電廠可再生能源替代等6類市場化項目建設,多方位多角度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讓綠電送得更多、用得更好。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副局長陳錚表示,今年,全區能源系統將全力推進新能源產業“大干快上”,立足全區資源稟賦和區情,搶抓國家新能源重大發展機遇,加快大型風光基地和源網荷儲、風光制氫等場景項目建設,預計今年新增新能源并網規模超過2500萬千瓦,力爭今年底全區新能源并網裝機規模達9000萬千瓦以上。同時,內蒙古堅持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重點圍繞風電、光伏、氫能和儲能裝備4條產業鏈進行延鏈補鏈,做大做強呼包鄂通(遼)裝備制造基地,努力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經濟參考報 記者 安路蒙 呼和浩特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