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3日消息 制氫技術對氫能產業鏈的整體布局與發展頗為重要。傳統制氫技術包括工業天然氣重整制氫與煤氣化制氫,是目前氫能的主要來源,而在雙碳戰略與能源低碳轉型的背景下,面臨的共性挑戰包括反應溫度高、能耗高、CO2排放高。如何突破“三高”問題,對于氫能與能源結構轉型的相容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首次實現了400°C溫和條件下“凈零排放”的天然氣制氫原理突破。通過有序分離氫氣和CO2產物,天然氣制氫反應溫度由傳統的800-1000°C降至400°C以下,實現了99%以上甲烷直接轉化為高純氫與高純CO2,并實現了基于化石能源的制氫與脫碳的完全協同。制氫與脫碳能耗下降幅度達20-40%。基于此,該工作結合商業化中溫槽式聚光技術,實現了太陽能驅動的天然氣制氫與脫碳,進一步減少化石能源制氫的碳足跡,展示了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互補實現可持續氫能利用的可行性。反應溫度的降低使工業余熱與氫能的結合成為可能。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已完成了超過6000次的穩定循環實驗,驗證了該方法的可靠性,并初步展示了技術轉化應用的廣闊前景。
該工作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金紅光團隊完成。科研人員圍繞科學中心項目主線,原創性地提出了“熱化學多產物有序分離耦合中低溫熱能品位提升”的熱力學新思路,在降低反應溫度、提高甲烷轉化率與選擇性、低能耗捕集二氧化碳、設備小型化等方面實現了系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郝勇表示,天然氣與太陽能結合制備“凈零排放”氫能,展示了低碳、可再生能源技術蓬勃發展的新形勢下,符合我國能源結構特點的化石能源低碳利用新模式,對低碳發電、工業余熱利用以及太陽能、風能、生物質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具有重要意義。基于這一成果,研究通過所得低碳氫與天然氣摻燒,可有效提高火電廠發電效率并降低碳排放;以天然氣為氫能載體實現加氫站內按需制氫,有望降低基礎設施投資及氫能制、儲、運成本,并實現CO2集中資源化利用。另外,本成果可實現500℃以下工業余熱的高價值、低碳利用。本研究有望助推能源結構的脫碳、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加速發展,并將為解決氫能制、儲、運全鏈條瓶頸提供新思路。當前,該團隊正努力推動本成果的產業化,日產百公斤級氫氣的原理樣機正在研制中。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