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鏈分為上游制氫、中游儲運以及下游用氫。上游制氫工藝目前大部分還是通過化石能源作為原料制取的‘灰氫’,但隨著清潔能源發電規模的提高以及技術的進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取的‘綠氫’將成為未來主流的工藝方式,發揮其在減碳中的優勢,真正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黨委委員、副所長郭建增建議國家進一步扶持綠氫制備產業,大力發展綠氫裝備。
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以綠電制綠氫也已經成為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共識。但是,綠氫制備產業發展仍受到限制:存在資源與市場的錯配難題,綠氫的生產地通常是在風光資源豐富的“三北”偏遠地區,而使用地則是在人口和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或工業區,目前還尚未建立完善的氫氣儲存和輸運網絡渠道;制氫成本居高不下,電力成本高昂,電解水制氫裝備造價昂貴,部分關鍵技術還需要依賴進口。
綠氫作為純正的零碳能源,對于實現“碳中和、碳達峰”意義重大,但目前尚沒有建立真正的綠氫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綠氫的下游應用。
為推動綠氫制備產業健康發展,郭建增建議,強化綠氫制備的行業意義,為綠氫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持,“需要進一步加大綠氫項目開發支持力度,健全綠氫項目激勵機制,提升綠氫市場占有率,更大程度地鼓勵綠氫制備及下游應用行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在綠氫制備行業的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等領域尚未突破技術壁壘,氫能制備成本過高困擾氫能產業發展。郭建增認為,需要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鼓勵相關行業企業進行創新性研究,突破國外行業壁壘,并大力發展更高效、低成本、規模化的工程技術,將綠氫制備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動國內綠氫產業跨越式發展。
他還建議,將氫能納入能源管理范疇,推進氫能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明確氫能在能源體系中的定位,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氫安全技術研究,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以此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催生新產業鏈,對促進社會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