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風口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勢頭正勁,作為動力鋰電池主要正極材料的磷酸鐵鋰產量也在2022年再創新高,同比增幅高達160%以上。不過,磷酸鐵鋰似乎正一步步滑向產能過剩,更有機構預測2023年磷酸鐵鋰將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
需求旺盛刺激擴產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在市場的刺激下,原料供應端產能正加速擴張。2月1日,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官方微信公眾號,2022年我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產量如下:三元正極材料產量65.6萬噸,同比增幅約為48.8%;磷酸鐵鋰產量119.6萬噸,同比增幅約為160.6%;鈷酸鋰產量7.8萬噸,同比下降約為22.8%;錳酸鋰產量8.7萬噸,同比下降約為21.6%。“磷酸鐵鋰材料產能增長迅速是市場需求的反應。”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吳微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由于去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迅速,下游需求增長帶動了整個鋰電材料的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因此上游原材料廠家大量增加產能。另一方面,目前磷酸鐵鋰比同為主要正極材料的三元材料更具優勢。正極材料在鋰電池材料成本中占比最高,直接影響電池的性能與整體成本的高低。磷酸鐵鋰價格便宜,但是能量密度是其難以彌補的短板,三元電池裝機量一度超過磷酸鐵鋰。不過,由于三元電池成本較高且安全性存在缺陷,兩者的競爭格局再次反轉。隨著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橫空出世,性能有了大幅提升,磷酸鐵鋰產量也在2021年5月再次超越三元電池。“相比于磷酸鐵鋰,三元材料成本肯定更高,且生產過程當中需要用到鈷,而鈷大部分從剛果進口,受開采過程影響全球產能受到一定的限制,種種原因限制了三元材料等增長,未來磷酸鐵鋰仍應該是主流的技術路線。”吳微說。不同于三元材料中的鈷需要從國外進口,生產磷酸鐵鋰所需要的鋰礦石和磷礦石在我國儲量充足。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磷礦出產國、第二大磷礦儲量國,而我國的鋰礦儲量全球第五,儲量相對來說比較豐富,占全球儲量的7%。
技術門檻低、擴產周期短
磷酸鐵鋰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未來是否會出現產能過剩風險引起廣泛的關注。據東吳證券預測,2023年,隨著各大企業產能釋放,全國磷酸鐵鋰整體供給量將達到237.1萬噸。但是需求量僅為184.6萬噸,將過剩52.5萬噸。而據電池中國不完全統計,各廠商宣布的磷酸鐵鋰擴產規模加上現有產能已超500萬噸,規劃產能顯著高于需求。磷酸鐵鋰產能為什么容易過剩呢?這主要是由于生產磷酸鐵鋰技術水平簡單,門檻較低。磷酸鐵鋰的擴產周期僅有6-12個月,同質化嚴重,涉足磷酸鐵鋰的除了德方納米、湖南裕能等老玩家以外,還包括鈦白粉和磷化工公司,甚至包含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公司,動力電池和鋰資源型企業也深入其中。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磷酸鐵鋰在2023年可能出現供大于求,產能過剩,“成也新能源汽車,敗也新能源汽車”。供給方面,近年來,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推動下,磷酸鐵鋰產能快速增長,而由于磷酸鐵鋰技術門檻低、擴產周期短,全國磷酸鐵鋰規劃產能已超過2100萬噸。“需求方面,在國家補貼退補、油價下調的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迎來調整期,銷量增速或將放緩,而且能量密度相對不高的磷酸鐵鋰將面臨三元正極的擠壓,導致需求放緩。”吳琦說。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現在談產能過剩可能言之過早,因此還不需要政策干預。“目前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新能源汽車的經濟性越來越顯現出來,市場滲透率有望繼續提升。除了動力電池,儲能電池2022年增長也非常快,特別是以美國和中國為代表的儲能市場增速非常高,儲能市場需求也會很大,同時,歐洲能源危機后,全球各地都在加速分布式光伏的發展,也需要磷酸鐵鋰材料支撐。”吳微說。
提速新能源替代
一旦磷酸鐵鋰出現產能過剩,相關企業將如何應對?興發化工集團表示,未來產能過剩后,對公司的影響取決于公司制造磷酸鐵鋰的成本、市場價格、產品規模等因素。吳琦認為,應對產能過剩,應加快技術創新,提升電池能量密度水平,避免低端化、同質化競爭,同時加快在儲能市場的商業化應用,打造動力、儲能等多元化業務結構。產能過剩將給企業帶來降低成本的壓力,以量換價。為降本增效,正極材料企業紛紛向上下游拓展。以德方納米為例,公司擬投資8億元,在云南曲靖投資建設年產20萬噸磷酸鐵鋰前驅體項目,下游方面則與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開展合作。湖南裕能、湖北萬潤、安達科技等也先后宣布布局磷酸鐵業務。此外,跨界布局的化工企業則有望發揮自帶一體化的優勢。吳微表示,未來如果出現產能過剩,其實反倒有可能成為新能源汽車加速替代傳統能源汽車的一個契機。
未來,新能源車替代將進一步提速。“近兩年新能源汽車的一些車型有出現提價,究其原因和上游電池材料價格上漲有關。如果鋰電池、磷酸鐵鋰的產能適當過剩,能夠帶來原材料價格下降,進而降低新能源汽車價格,有利于推動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能源汽車。”吳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