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于印發城市副中心先進制造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通知,其中提到,打造一批綠色發展標桿。按照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的標準要求,全面開展企業綠色化改造診斷評估,優化支持企業開展節能降碳減污增效的綜合改造,形成項目清單。落實好《通州區綠色化改造提升項目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建立“企業綠色發展培育庫”,加大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等企業綠色化技術改造項目支持力度,重點支持蒙牛等企業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綠色工廠。鼓勵企業加強工業余熱、余能利用,推廣“光伏+工廠”模式,建設一批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光伏智能微電網等項目,促進企業用能系統優化。支持企業制定“碳中和”實施方案,實施更加積極的低碳發展行動。到2024年,綠色工廠達到8家,“碳中和企業”認證企業達到3家。
原文如下:
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城市副中心先進制造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通知
(通政辦發〔2022〕23號)
各街道辦事處,各鄉、鎮人民政府,區政府各委、辦、局,各區屬機構:
經區政府同意,現將《城市副中心先進制造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0月28日
(此件公開發布)
城市副中心先進制造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關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的決策部署,提升科技創新功能,抓住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機遇,深入推進產業“騰籠換鳥”,培育發展新一代先進制造業,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指示精神,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面向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生物經濟和材料科技等主要方向,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規劃為遵循,按照全市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和全區深化產業組織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部署,以強化城市副中心科技創新功能為引領,堅持優存量、擴增量并重,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實施“蝶變、登峰、筑巢、引鳳”四大工程,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切實支撐城市副中心打造高精尖產業新高地。
(二)發展原則
堅持優存量為基石。保持疏解一般制造業和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雙重定力,全面盤活利用存量空間資源,加快推動企業綠色低碳和數智化改造,以更高標準、更優服務推動制造業企業優化布局、升級擴產,實現技改升級、提質增效,鞏固存量優勢產業。
堅持擴增量為重點。瞄準數字化、低碳化以及信息、材料、生物等各領域融合變革機遇,把前沿新興產業作為擴大經濟增量的著力點,大力導入創新資源,引入創新型企業,通過創新突破、承接轉化,搶占前沿產品智造發展先機,培育跨界融合、協同共生的產業新生態。
堅持區域聯動為依托。加強與中心城區的疏解對接,加強與亦莊新城的鏈條協作,推進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積極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形成錯位互補、生態聚合的先進制造業新空間格局,共建京津塘發展軸的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廊道。
(三)發展目標
到2024年,先進制造業產業規模穩步提高,在全區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得以持續鞏固;產業結構顯著優化,醫藥健康產業躍升為第一大戰略引擎產業,前沿新興產業項目引進取得顯著進展;產業創新能量集聚釋放,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大幅增加,創新鏈帶動產業鏈發展路徑有效探索;產業質量持續提升,數智化、綠色化、高效化生產方式深入推廣,地均產出實現較大提高,節能降耗指標達到市級要求。
城市副中心“十四五”先進制造業發展主要指標
二、構建“143”先進制造產業體系
鞏固現有產業基礎,搶抓產業變革賽道,統籌研發、設計、制造、服務等產業鏈各環節,著力打造以醫藥健康為戰略引擎,智能裝備、電子信息、新能源智能汽車、綠色都市為支柱,面向綠色低碳、數字科技和交叉融合領域的前沿新興產業為增量突破的“1+4+3”先進制造業新體系。
(一)打造醫藥健康戰略引擎
瞄準新器械、新藥物、新服務三大方向,以高端提升、集群壯大為重點,支持醫藥企業和醫療機構打造產學研創新共同體,抓住藥品、醫療器械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實施契機,分類推動細分行業高質量發展。
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大力發展進口替代高值耗材、高性能診療設備、分子診斷儀器及試劑、組織再生醫用材料等Ⅲ類注冊證產品,承接數字化醫療設備等成果落地轉化。生物創新藥領域,重點面向腫瘤、心血管疾病、傳染病、眼病、哮喘、糖尿病、遺傳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領域,引入發展生物標志物和靶向藥物,支持創新藥研發和首仿藥、高端仿制藥生產。健康服務領域,圍繞新一代基因測序、基因編輯、干細胞治療、免疫細胞治療、AI+醫療健康、新型疫苗等前沿診療技術,引入一批創新機構與服務型企業,支持外包服務(CXO)等平臺型專業第三方機構入駐發展。
(二)做優做穩四個支柱產業
針對裝備、電子、汽車、都市等規模以上企業,以穩定存量、延伸鏈條為重點,支持企業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環節邁進,向定制化、智能化、服務化方向轉型,發展工業設計、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先進制造業平臺經濟等服務型制造。
智能裝備領域,鞏固保持高空作業、特種導電等專用裝備優勢,向智能制造服務衍生,培育形成一批特色行業領域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電子信息領域,大力發展磷化銦等高端襯底材料,推動石英舟、石英管道、石英儀器等石英制品向8英寸、12英寸高端發展,重點引入大尺寸硅片、高性能光刻膠、靶材、電子封裝等關鍵材料研發、產業化項目,延伸發展集成電路設計產業。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推動汽車傳統零部件企業強化研發創新,大力發展新一代分動器、電磁式智能扭矩管理器等控制器系統,不斷引進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布局發展面向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新器件、新部件。綠色都市領域,支持食品、家居等行業企業提升城市基礎保障能力,提升品牌認知度、品種豐富度,通過品牌授權、委托生產等方式擴大規模,重點布局投資、研發、展示、營銷、結算等功能中心。
(三)培育布局前沿新興產業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圍繞交叉學科重點突破的新領域,以綠色低碳科技、新一代數字科技和融合新業態為方向,承接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培育新興產業。綠色低碳方向,聚焦低碳零碳能源開發、輸送與消費全鏈條和生態環境改善要求,重點布局儲能產業,面向電化學儲能、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領域,布局發展儲能電池、儲能變流器、能源路由器、能量控制系統等關鍵核心設備,培育發展儲能系統集成、運維服務和能源互聯網等產業。新一代數字科技方向,主攻特色智能裝備,圍繞城市建設、公共服務、交通物流等領域引入智能建筑機器人、醫療健康機器人、智能物流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等企業落地研制,發展元宇宙場景的AR、VR、XR等新型可穿戴人機交互產品和面向物聯網、智慧城市、數字社會等各領域的新型智能終端產品。交叉融合方向,積極引入基因編輯、菌株改造等底層技術研究機構,面向固廢資源化利用、醫美、醫藥、特醫食品、材料等領域,發展合成生物產品。
三、打造“一極兩地五鎮”產業布局
以中關村通州園為主要承載地,強化全區一盤棋統籌,加強與北三縣一體化聯動,突出臺馬地區戰略帶動,挖掘整合閑置低效產業空間,遵循特色集聚、同業集群,打造“一極兩地五鎮”的先進制造業空間布局。
(一)聯動打造臺馬戰略增長極
把臺馬板塊作為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重點區域,主動對接融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推動園區轉型升級與資源整合,重點布局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打造數字經濟增長引擎。通過創新資源外溢、鏈條協同布局,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數字經濟相關的核心器件、智能裝備等產業。
(二)著力建設兩個服務型智造基地
以張家灣設計小鎮、運河商務區為龍頭,加快服務業態導入培育,深入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相互轉化、衍生、賦能,培育新模式新業態。運河商務區,主要承接中心城區制造企業總部、生產性服務功能轉移,打造先進制造業企業總部基地。張家灣設計小鎮,發展設計牽引的服務型制造,面向新能源裝備設計、元宇宙硬件設計等工業設計領域,承接落地一批國內外領軍企業、品牌機構與創業團隊,支持存量制造業企業向工業設計升級,成為新智造產品研制與設計基地。
(三)集群化提升五個產業城鎮
突出產城融合、園鎮聯動,推動產業園區與各鎮融合發展,打造多個特色產業集群。西集依托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重點布局網絡安全裝備、元宇宙硬件等高端裝備,依托存量基礎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醫藥健康等產業。漷縣重點打造醫藥健康產業集聚區,聚焦發展高端醫療器械、創新藥物研制等特色產業。永樂店依托永樂開發區,重點發展新材料、機器人等特色智能裝備。于家務依托聚富苑產業園、國際種業園區,重點承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儲能產品、智慧農業裝備等。潞城重點發展現代休閑食品等綠色都市產業、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打造綠色產業發展集聚區。
(四)強化與北三縣的聯動布局
圍繞先進制造產業生態,以共建、共享、共贏的思路推進副中心與北三縣一體化布局。圍繞先進制造領域共性需求,支持企業與北三縣共建產業園區和共性技術平臺。建立與北三縣差異化產業禁限措施,聯合北三縣開展形式多樣的項目推介,引導頭部企業在三河經濟開發區、香河機器人小鎮、大廠工業園區等北三縣特色產業園布局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
四、實施“蝶變登峰筑巢引鳳”四大工程
(一)提升存量企業能級,實施蝶變工程
1.優先支持企業擴產上新。聚焦已形成市場優勢、產品優勢的企業擴產需求,有序推進甘李藥業、天海氫能等重點擴產項目落地,增強胰島素、人工關節、高空作業設備、儲氫瓶等一批高技術、高價值產品供給能力。綜合企業產品類型、擴產規模、項目周期、用地需求等多種因素,優先支持企業原地增資、零地增容。建立擴產上新直通車服務機制,為企業提供領導掛點、聯合會診、審批代辦等服務,加快擴產項目實施進度。
2.引導企業加強技改創新。出臺了年度《通州區高精尖產業發展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實施細則》,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實施重大技術改造。深入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和獎勵政策,引導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推動甘李生物研發中心、福元藥業藥品研發實驗室等企業創新平臺項目落地。支持符合條件的先進制造企業申報創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企業創新平臺。加快推進中關村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統籌協調與服務平臺等市級平臺建設,謀劃吸引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落地。圍繞醫藥健康、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細分領域,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對接產業鏈上下游和高校科研機構,組建一批產業創新中心。
3.創建智能制造示范標桿。貫徹落實“新智造100”方案,支持企業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項目,全面推廣智能制造。支持企業建設數字賦能中心,加快產線智能化提升、生產系統智能化和倉儲物流數字化改造,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增材制造等技術和裝備的規模化應用,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細化轉變。依托信通院等國家平臺機構,為規模以上先進制造企業提供智能化診斷評估、數字化轉型等服務。深入實施“燈塔計劃”,支持甘李藥業、春立正達等企業打造智能工廠,在細分行業形成標桿效應。
4.打造一批綠色發展標桿。按照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的標準要求,全面開展企業綠色化改造診斷評估,優化支持企業開展節能降碳減污增效的綜合改造,形成項目清單。落實好《通州區綠色化改造提升項目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建立“企業綠色發展培育庫”,加大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等企業綠色化技術改造項目支持力度,重點支持蒙牛等企業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綠色工廠。鼓勵企業加強工業余熱、余能利用,推廣“光伏+工廠”模式,建設一批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光伏智能微電網等項目,促進企業用能系統優化。支持企業制定“碳中和”實施方案,實施更加積極的低碳發展行動。到2024年,綠色工廠達到8家,“碳中和企業”認證企業達到3家。
(二)構建企業成長生態,實施登峰工程
5.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選擇產值5億元及以上、行業技術水平領先、經營能力強的優秀企業,量身定制“服務包”,支持企業產品創新、模式變革、兼并重組,培育形成一批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的行業龍頭企業。面向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政策咨詢、工商財稅、法律服務、數字化賦能等專業化服務。支持龍頭企業、鏈主企業通過生態構建、基地培育、內部孵化、賦能帶動、數據聯通等方式開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攜手”行動。
6.育引并舉擴大上市企業數量。動態篩選一批主營業績優、發展前景好、競爭能力強、公司治理規范的先進制造企業,納入全區上市掛牌企業后備庫,推動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在境內主板上市。對納入全市“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和各類“獨角獸”榜單的企業,建立健全“培育、改制、輔導、申報、上市、做強”全周期服務機制,分層次、分梯隊開展后備上市企業專業輔導,積極推動在北交所上市發展。圍繞醫藥健康和前沿新興產業布局,加強上市公司招商引資,支持外省區已上市企業的新業務單元、新功能中心遷入發展。
7.打造“專精特新”企業梯隊。建立分級分類企業培育體系,暢通“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通道。按照國家“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標準,研究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動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到2024年每年累計新增50家“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
8.支持“小升規”企業發展。建立“小升規”制造業企業培育庫,做好投產升規服務。完善先進制造業統計分析方法,按照應統盡統原則,將經營地在通州且營業收入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納入統計體系。搭建退規風險企業庫,加強調研走訪,積極實施“紓難解困”行動。
(三)激活產業空間資源,實施筑巢工程
9.抓好國有用地供應保障。系統梳理全區產業空間資源,繪制全區產業空間地圖,建立可供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土地、廠房等空間資源庫。出臺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增工業用地高質量全生命周期管理實施方案,大力推進土地供應和審批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土地要素優化配置。對已明確擴產需求的甘李藥業等儲備項目,優化供地審批、施工許可證辦理、質量安全監管等服務,加強部門聯動、區鎮協同、提前預審、并聯推進,提高供地效率、施工質量。制定差異化的土地供應方式和定價機制,積極探索規模化推介、產業準入、資格審核、先租后讓等土地出讓方式。做好大規模產業空間集中規劃與儲備。
10.激活用好集體產業土地。加強集體閑置土地高效綜合利用,推廣利用集體經營性產業用地的“潞城經驗”,打造低成本、高質量產業空間。通過“拆五還一”政策,支持屬地政府以聯營公司為主體,以代建模式與制造企業開展合作,為具備長期發展潛力和持續盈利能力的企業定制化建設生產辦公場所,推進更多集體閑置土地承載產業項目。
11.盤活低效閑置園區和廠房。研究制定低效產業園區更新改造、老舊廠房更新改造用于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支持措施,鼓勵支持企業參與改造。執行落實通州區研發、工業項目轉讓管理相關工作方案,規范研發、工業項目轉讓審核及管理。針對意向轉為產業園區運營的企業,在改變土地用途、繳納出讓金、處理產權人與開發人利益關系等方面制定具體措施,形成標準化流程,加快存量土地更新利用。
12.提高自有用地利用效率。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支持現有工業用地通過廠房加層、廠區改造、內部用地整理等途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進一步補充產業空間資源。
(四)融通創新鏈產業鏈,實施引鳳工程
13.強化產業精準補鏈招商。建立先進制造業產業鏈研究機制,圍繞醫藥健康、智能裝備、電子信息、新能源智能汽車、前沿新興等產業,繪制細分領域產業鏈條,制定產業招商地圖。建立《產業鏈核心企業和重點項目名錄》,根據已有企業鏈條分布,發揮以商招商、以企招企作用,精準引進產業補鏈企業。加快出臺《城市副中心關于鼓勵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支持高端醫療器械、創新藥物等領域的研發生產。深入落實“四個一”招商工作機制,重點圍繞醫療高值耗材、高性能診療設備、新一代集成電路等細分領域,強化精準招商,促進重點項目落地集聚。
14.狠抓龍頭企業聚鏈招商。以醫藥健康、集成電路、新能源智能汽車、智能設備為重點,建立“龍頭企業”“鏈主企業”名單機制,加強定向招引扶持。落實“帶土移植”理念,引導支持駐區央企、市屬國企的子企業將增量業務、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項目等落戶本區。引入和培育服務型制造企業,重點吸引國際龍頭企業的區域性總部和研發、營銷等功能型總部落地發展。
15.加大城市場景引鏈招商。依托城市副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城市孵化科技創新“大磁場”功能,重點針對機器人、綠色低碳等領域,強化場景引鏈招商。根據全區創新應用場景招商育商工作機制方案,面向先進制造業領域,細化建立常態化應用場景供需對接促進機制,推行“揭榜掛帥”“毛遂自薦”等場景參與機制,分段構建“0-1”試驗和“1-N”兩類場景孵化模式。圍繞交通、醫療、市政、教育等領域應用場景,探索建設一批城市級工程實驗平臺、運營開放平臺,搭建基于場景的新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服務體系。依托城市重大基礎設施、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等項目投資建設,根據“城市機會清單”“項目清單”“場景清單”,篩選城市科技產品,動態征集意向供給企業,支持企業研制新品在副中心首推、首用,形成產業化示范效應。
16.抓好創新成果建鏈招商。面向智能裝備、新能源智能汽車等產業領域,積極參與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等高水平專業賽事活動,吸引一批優質創新創業項目落地。建立與高校科研機構常態化溝通機制,動態對接北大、清華、中科院等單位最新研發進展,制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加強精準引進。推進益生祥明科技產業園、智匯中心產業園等項目落地建設,認定打造一批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搭建形成“概念驗證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打樣中心-中試基地”全鏈條產業服務體系,承接“三城一區”外溢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等領域,推動科技成果系統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開發,引入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共享產線等新型中試服務平臺,構建共享制造業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依托“分管領導+區級部門+功能區”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機制和區產業發展促進委員會的議事決策平臺,完善構建區經濟和信息化局統籌協調、區各部門和各街道鄉鎮分工落實的行動計劃實施機制。強化中關村通州園和各功能區、各鎮產業發展的一線主體責任,抓好產業各項行動計劃的執行。對接用好“四區結對”機制、市級產業提升專班機制、通州與經濟開發區常態化溝通機制、通州與北三縣協同發展聯動機制,為項目招引提供有力支撐。發揮“兩區”政策疊加優勢,加強對國際先進制造新勢力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持續完善“服務包”常態化走訪服務企業制度。
(二)強化要素保障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在產業資金統籌機制下,加大對本計劃重點平臺、重大項目以及各類試點示范的支持力度。對接利用國家級、市級促進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各項產業政策,加強政策宣貫傳遞和項目申報兌現等服務。依托城市副中心產業引導基金,研究建立先進制造業股權投資子基金,支持在京央企、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副中心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先進制造業各領域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大力引進各類原始創新基金、天使投資基金、成果轉化基金、并購基金、產業發展基金等基金管理企業和基金企業,形成創投風投產業集群。加強為符合申報條件的優質制造業企業協調人才落戶、畢業生進京相關工作力度,積極為符合條件的優質制造業企業人才辦理工作居住證。
(三)加強宣傳引導
圍繞產業鏈、空間布局、重大項目投資、公共服務、政策服務等主題,統籌開展先進制造業宣傳工作,增強企業在城市副中心發展先進制造業的信心和決心。大力宣傳重大項目、創新成果、創新企業、創新人物、創新政策,強化典型帶動,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四)抓好任務落實
堅持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制定任務臺賬和項目臺賬,強化落地實施。建立健全先進制造業重點指標的監測體系,依托城市副中心“城市大腦”,增強經濟管理功能,建立健全城市副中心產業發展評估機制。強化中關村通州園和各功能區、各鎮產業發展的一線主體責任,加強工作聯系對接,定期匯報工作進展,確保目標任務落實落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