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這已是行業內共識。
我國擁有分布廣泛且豐富的屋頂資源,分布式光伏前景廣大但發展情況復雜,央國企、民企跑馬圈地,投資商、設備商、中小經銷商等不同環節相互擠壓,市場足夠熱鬧的同時也成為了利益的博弈場。
因此,在“雙碳”戰略下,央企國企、上市民企、中小企業等各方是否能高效協作,既考驗著各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也同時驗證著各行業龍頭企業們的引領能力。
行業的先行者們已經為縣域分布式光伏探索出了一個切實可能的發展道路。將目光移至中國版圖的西南方,這里藏著利用分布式光伏發展“低碳機關”和“低碳城市”的另一種可能。
10月27日,由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指導,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主辦,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協辦的“碳路中國·共建低碳城市”——整縣分布式光伏示范項目現場會在云南昆明召開,會上行業專家、龍頭企業負責人等交流分享了諸多發展分布式光伏所積累下的寶貴經驗,探討“低碳機關”建設和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加速分布式光伏在城市場景規模化發展。
政府表率:“低碳機關”帶動分布式光伏成為新增長極
受益于可利用小時數在1300小時左右的豐富日照,近年來云南省持續積極開發本省太陽能資源,昆明市政府也不斷探索實踐,結合區域發展特點,積極打造宜居、宜業、綠色低碳生態之城,把低碳發展融入云南綠色山川,加快城市低碳轉型。
今年7月,昆明市行政中心分布式光伏示范項目實現并網發電,裝機容量1.46兆瓦,年均發電量186.5萬千瓦時。
圖注:昆明市行政中心分布式光伏示范項目現場實景
據悉,該項目完全按照“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開發建設,既實現就地消納,又減少對電網沖擊,相較“全額上網”模式,更符合國家對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的要求。加之利用行政中心閑置屋頂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應用,在滿足機關用電的同時,剩余電量還能上網賣電,可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節能減排。
目前,距“整縣推進”分布式光伏政策的下發已過去一年零四個月,越來越多的分布式項目漸次落地,但行業仍存諸多亂象,在此階段更需要快速調整不恰當思路,真正在六百余試點中,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光伏推進方案。
在此背景下,昆明市行政中心率先打造“低碳機關”,作為政府表率,引領了城市綠色低碳轉型,不失為一次典型案例。
技術創新:“四智”加持,打造“低碳機關”首選方案
若說政策是分布式光伏發展的基石,那么技術就是保障分布式光伏發展的動力。要想講清楚華為智能光伏一套方案、多項技術所帶來的綜合性優勢,便要首先明了其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主要包括:單個屋頂利用率偏低、電網接入困難、電站資產運營及運維難、電站建設質量差、安全隱患突出等。
要切實保障好分布式光伏落地,并成為“低碳機關”首選方案,以上問題必須得到解決,那么,華為智能光伏是如何來解決的?
據華為智能光伏業務常務副總裁童永智介紹:“華為智能光伏依托全球化的研發平臺,通過先進的數字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無線通訊技術、互聯網技術與光伏技術的融合創新,提供了“智多發電”、“智臻安全”、“智高可靠”、“智簡運維”的光伏解決方案,做到讓光伏上屋頂,儲能進園區。”
簡單來講,“四智”就是利用各項先進技術,針對分布式光伏推進過程中的挑戰進行了一一擊破,提供了最佳解決措施。如華為組件獨立最優發電,不影響組串其余組件發電量,同時組件級優化避免失配影響,發電量提升了5~30%;又比如華為逆變器年故障率<0.5%,器件選型設計可靠,并經過嚴苛測試,可保障設備25年使用壽命等。
昆明市行政中心分布式光伏示范項目建設就是采用華為智能光伏最新的逆變器和優化器,每個組件獨立工作,互不影響,在受陰影遮擋組件經優化器抬升電流,不會影響組串中的其他組件正常工作,最大程度消除熱斑效應等不穩定因素,在確保項目電能質量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系統發電量。
合作共贏:引領城市綠色低碳轉型
從本次昆明市行政中心分布式示范項目落地儀式中可以看出,昆明市行政中心與華潤電力、華為智能光伏攜手是一場實現了多方共贏的友好合作。
對于政府、投資商、設備商而言,還有更多的合作、更多的場景等待開發和利用。
為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和為鄉村振興戰略賦能,云南藍禾城鄉建設有限公司將光伏和農業、畜牧業有機結合,打造出“光伏+農業”模式。在現場會上,藍禾與華為數字能源就光伏+農業助力鄉村振興、整縣分布式光伏項目主題簽訂全面合作協議,新平縣整縣分布式光伏460MW項目與芒市400MW整市分布式項目也在深度合作中。
作為本次會議的壓軸活動,華為智能光伏面向全國重磅發布行業首份《低碳智能縣域解決方案白皮書》,該白皮書涵蓋全國優秀案例,助力分布式光伏快速推進,著力解決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和挑戰,打造“光伏+機關”、“光伏+校園”、“光伏+鄉村振興”等多場景解決方案,讓綠色電力惠及千行百業、千家萬戶。
據測算,2025年我國分布式光伏技術可開發潛力為14.9億千瓦,其中農村、城鎮住房屋頂光伏和工礦廠房,合計13.3億千瓦,占到技術可開發總潛力的89%,將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