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發布《2022年3月全國新能源并網消納情況》。數據顯示,2022年3月,全國風電、光伏的利用率分別為96.1%、97.2%;2022年1~3月,全國風電、光伏的利用率分別為96.8%、97.2%。其中,蒙西的棄風情況最為嚴重,一季度利用率僅有89.2%,遠低于全國各地區的平均棄風水平。作為我國的風電重點地區,蒙西除了新增容量以外,消納問題也長期存在并受到業內的廣泛關注。隨著國家政策的持續出臺,蒙西地區風光大基地的建設也在緊鑼密鼓的推進,但是消納情況“墊底”,將會影響蒙西地區風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心有余,力不足”的蒙西風電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內蒙古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風能大省,在10米高度上的風能資源總量是8.98億,技術可開發的量1.5億千瓦,占中國技術可開發利用的量是50%。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到“十四五”末,內蒙古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35億千瓦以上,其中風電8900萬千瓦,相當于新增風電項目5115萬千瓦,同時保證風電平均利用率保持90%以上。雖然從目前來看90%的消納難度并不算太大,可以說內蒙古十四五的發展目標定得還算比較保守,但是即使達到了90%仍舊要比目前國內平均水平低很多。此外,在十四五目標中所確定的消納量,還要包括內蒙古充滿“野心”新增的裝機數量。
蒙西棄風的bug早已成了領導們心中的一大難處,同時還要頂住壓力給內蒙古風電產業再添一把火,可謂是難上加難。內蒙古因地廣人稀、資源豐富而在風電容量上“一騎絕塵”,同時又因為地廣人稀而消納能力有限,長期棄風墊底。如果內蒙古放緩裝機速度,則會影響到整個風電行業的增長勢頭;如果繼續鼓勵投資,則會增加未來的消納難度;如果無法保證消納,則會造成資源的巨額浪費,甚至會影響到廣大業主的利益,從而干擾到內蒙地區的風電產業生態。風電大區的繁榮背后隱藏的是最復雜的消納困境,同時蒙西棄風問題的解決,將是我國風電消納的第一片實驗田。
風電大區的發展“隱痛”
由于內蒙古地區風力資源豐富,在我國風電事業起步初期開始,蒙西風電建設一直是廣大業主的必爭之地。時至今日,內蒙古地區的大型風電基地建設無疑跑在了全國的前列,相關的配套設施也已經非常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巨大的負荷應運而生,但是能就地消納的負荷卻非常有限。早在2011年,內蒙古地區政府就出臺了相應政策,鼓勵央國企優先履行消納責任,同時采用風電供熱、引進高能耗產業等方式,擴大就地消納的比重,雖然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在巨大負荷量的面前其實只是杯水車薪,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
經過多年努力探索,終于得出了一個寶貴結論,就地消納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蒙西新能源電消納的問題,控制風電、光伏發展速度也并不是長久之策。電廠還要繼續建,棄風棄光問題還需要繼續解決,本地消納用處不大,只能把目光投向跨省輸電。如果不將電能進行轉化直接進行跨省輸送,長遠看來確實具備可行性,但是由于長距離輸電乃至跨省輸電目前仍舊存在很多技術壁壘,相關經驗仍舊不夠豐富,目前來看成本過高,無法保證經濟效益,只能通過個別項目進行試點建設,對整體消納問題的解決仍舊起不到關鍵性的幫助。
繁榮之下的最后攻堅之戰
目前所有實現市場化量產的新能源發電方式都具有一個通病,那就是發電頻率不穩,也就是不同時段內的發電量峰值變化大,非常不可控。因為新能源電力的這一特性,導致發電量高峰期消納壓力大造成棄風,發電量低谷期對火電的補償輔助能力小。對此,受到業內普遍認同的方式是風電、光伏相互配合補償,通過風、光同步推進的方式,對發電量進行調峰。另外一個方式是對風、光進行配儲,利用儲能設施進行調峰‘。這兩種方式目前看來可行性高,成本相對較低,具備范圍內推進的條件。另外,可以通過風電制氫的方式對無法消納的電量進行存儲,甚至于實現長距離輸送。這種方式目前受制于技術不夠完善,成本仍舊過高,不具備大范圍推進條件。但是隨著我國對氫能技術的研發不斷進行支持鼓勵,相信未來幾年成本會進一步降低,從而實現批量化生產。
其實蒙西所暴露出的消納問題只是給全國的新能源行業提了一個醒。隨著“雙碳”目標的逐步逼近,新能源建設已經沒有了“回頭之路”,只能繼續向前發展。這就意味著,消納問題的解決,絕不是通過限制新能源的發展而實現減少棄風棄光,我們只能在逆境中求生存,找到新的解決辦法。隨著更多的大基地投入建設,更多的項目整縣推進,會有更多的地區將會面臨消納難題。這就需要從全國視角出發,加快源網荷儲建設,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的完善,進一步增強發電側和用電側的適配能力。同時進一步完善發電側技術更迭,增強對新能源電能的存儲能力和調峰能力,同時進一步改善風電機組質量,增強安全性和可靠性,借此使電場更加適配于電網,進而實現統一調度,相互協調的局面。同時,推取相關政策與新能源發展情況相配合,繼續拓寬就地消納形式,使“綠電”煥發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