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甘肅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的通知》。
《通知》指出,到2025年,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隴東綜合能源基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建立,全省能源生產和供應能力建設、煤電一體化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取得重大突破。全省能源自給有余,形成規模化電力和成品油外送發展格局。
——能源供給能力持續增強。到2025年,全省能源生產總量達到12447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產量7000萬噸、原油產量1140萬噸、天然氣產量20億立方米;電力裝機規模達到12680萬千瓦。
——能源清潔化水平明顯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超過65%,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3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60%左右。完成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50%以上和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23%目標任務。
——能源能效水平穩步提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能耗強度持續下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能源行業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工業用能效率不斷提高,建筑交通節能全面推進,城鄉居民用能水平明顯改善。
《通知》還指出,河西走廊是全省乃至全國風能資源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建設大型平價風光電基地的條件得天獨厚。“十四五”時期,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太陽能光熱發電等非化石能源電力,形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推進風光電低價上網,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和比重,使可再生能源成為區域內主要電源,逐步建成支撐新能源發電的電力系統,推動風電、光伏發電引領未來電力供應增長。支持酒泉地區在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基礎上向特大型風電基地邁進,積極推進太陽能光熱發電無補貼發展,形成風電、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儲能等融合發展新格局。打造金(昌)張(掖)武(威)千萬千瓦級風光電基地,建成河西第二條特高壓直流輸送通道,加快隴電入滬工程前期論證。聚焦新能源關鍵技術,強化產學研用協調聯動,構建完整產業鏈條,形成輻射絲綢之路沿線省區及國家的產業集群。
“十四五”時期,隴東地區要以建設國家大型能源基地為重點,加快建設隴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及配套電源,逐步提升新能源輸送比例。以煤炭綠色開發、煤電清潔高效生產、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全力推進隴東綜合能源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省內東部和東南部地區間能源合作,加快形成面向西南地區的能源輸送通道,實現優勢互補。天水市、隴南市要承接煤炭資源異地轉化利用,有序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等非化石能源和抽水蓄能,形成清潔能源、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發展格局。
全面推進高質量新能源生產基地建設。按照集中與分散并舉、打捆送出與就地消納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利用區域內風、光資源,重點推動建設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核心的新能源生產基地,著力增加風電、光伏發電、太陽能光熱發電等非化石能源供給,加快構建多元互補的新能源供應體系。
加快推進風電基地建設。加快推進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積極對接落實受端市場,視新能源消納形勢,適時啟動酒湖直流輸電工程后續配套風電項目,推動酒泉地區向特大型風電基地邁進,持續拓展金(昌)張(掖)武(威)風電基地規模,擴大白銀、定西、慶陽地區風電裝機規模。推動隴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配套風電項目和定西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全面建成通渭風電基地和武威松山灘風電基地。在消納條件較好、接入條件較優的中東部地區,高標準建設生態環境友好型風電場,穩步推進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以河西第二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為依托,謀劃布局河西走廊東段大型風電基地。
持續擴大光伏發電規模。充分發揮資源稟賦,逐步擴大光伏基地建設規模,優先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開展規模化建設,實現太陽能發電與荒漠化治理、生態修復、農牧業融合發展,重點支持“光伏+治沙”“光伏+農牧業”“光伏+工礦廢棄地、采煤沉陷區治理”等具有多種生態效益的光伏項目。推進嘉峪關、敦煌、玉門、阿克塞、瓜州、肅北、金塔、高臺、山丹、臨澤、永昌、涼州、民勤、古浪、永登、景泰、環縣、東鄉等百萬千瓦級大型光伏發電基地。到2023年底,隴電入魯工程配套40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網源同步建成投運。穩步有序推進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試點工作,到2025年,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350萬千瓦。
推動風光電成本持續降低。堅持市場化方向和競爭性資源配置模式,提高風光電利用效率和提質增效。適應技術創新推動新能源成本下降新趨勢,著力推動風光電項目競爭性低價上網。持續優化投資環境,降低風光電項目建設非技術成本。充分利用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帶來的投資紅利,增大單體項目規模,積極推動行業裝備產業技術進步和行業升級。
提升風光電本地消納能力。促進工業能源消費低碳化,積極拓寬綠色電力應用市場,提升裝備制造業電氣化水平,加快化石能源替代,進一步提高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探索實施省內傳統用能企業建設智慧電網及新能源就地消納示范項目,積極支持大型工業企業,持續提高企業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有效降低碳排放量,進一步提升全省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采取直購電交易措施降低工業企業用電成本,吸引承接中東部地區現代高載能產業轉移,最大限度提高全省就地消納能力。
開展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推動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技術與產業發展,補齊風電、光伏發電綠色產業鏈最后一環,實現全生命周期綠色閉環式發展。適時啟動現役風電機組退役、換代、升級,開展風力發電機組廢葉片綜合利用,引進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基地骨干企業,建設廢棄風電葉片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
《通知》指出,到2025年,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隴東綜合能源基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建立,全省能源生產和供應能力建設、煤電一體化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取得重大突破。全省能源自給有余,形成規模化電力和成品油外送發展格局。
——能源供給能力持續增強。到2025年,全省能源生產總量達到12447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產量7000萬噸、原油產量1140萬噸、天然氣產量20億立方米;電力裝機規模達到12680萬千瓦。
——能源清潔化水平明顯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超過65%,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3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60%左右。完成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50%以上和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23%目標任務。
——能源能效水平穩步提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能耗強度持續下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能源行業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工業用能效率不斷提高,建筑交通節能全面推進,城鄉居民用能水平明顯改善。
《通知》還指出,河西走廊是全省乃至全國風能資源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建設大型平價風光電基地的條件得天獨厚。“十四五”時期,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太陽能光熱發電等非化石能源電力,形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推進風光電低價上網,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和比重,使可再生能源成為區域內主要電源,逐步建成支撐新能源發電的電力系統,推動風電、光伏發電引領未來電力供應增長。支持酒泉地區在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基礎上向特大型風電基地邁進,積極推進太陽能光熱發電無補貼發展,形成風電、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儲能等融合發展新格局。打造金(昌)張(掖)武(威)千萬千瓦級風光電基地,建成河西第二條特高壓直流輸送通道,加快隴電入滬工程前期論證。聚焦新能源關鍵技術,強化產學研用協調聯動,構建完整產業鏈條,形成輻射絲綢之路沿線省區及國家的產業集群。
“十四五”時期,隴東地區要以建設國家大型能源基地為重點,加快建設隴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及配套電源,逐步提升新能源輸送比例。以煤炭綠色開發、煤電清潔高效生產、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全力推進隴東綜合能源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省內東部和東南部地區間能源合作,加快形成面向西南地區的能源輸送通道,實現優勢互補。天水市、隴南市要承接煤炭資源異地轉化利用,有序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等非化石能源和抽水蓄能,形成清潔能源、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發展格局。
全面推進高質量新能源生產基地建設。按照集中與分散并舉、打捆送出與就地消納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利用區域內風、光資源,重點推動建設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核心的新能源生產基地,著力增加風電、光伏發電、太陽能光熱發電等非化石能源供給,加快構建多元互補的新能源供應體系。
加快推進風電基地建設。加快推進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積極對接落實受端市場,視新能源消納形勢,適時啟動酒湖直流輸電工程后續配套風電項目,推動酒泉地區向特大型風電基地邁進,持續拓展金(昌)張(掖)武(威)風電基地規模,擴大白銀、定西、慶陽地區風電裝機規模。推動隴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配套風電項目和定西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全面建成通渭風電基地和武威松山灘風電基地。在消納條件較好、接入條件較優的中東部地區,高標準建設生態環境友好型風電場,穩步推進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以河西第二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為依托,謀劃布局河西走廊東段大型風電基地。
持續擴大光伏發電規模。充分發揮資源稟賦,逐步擴大光伏基地建設規模,優先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開展規模化建設,實現太陽能發電與荒漠化治理、生態修復、農牧業融合發展,重點支持“光伏+治沙”“光伏+農牧業”“光伏+工礦廢棄地、采煤沉陷區治理”等具有多種生態效益的光伏項目。推進嘉峪關、敦煌、玉門、阿克塞、瓜州、肅北、金塔、高臺、山丹、臨澤、永昌、涼州、民勤、古浪、永登、景泰、環縣、東鄉等百萬千瓦級大型光伏發電基地。到2023年底,隴電入魯工程配套40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網源同步建成投運。穩步有序推進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試點工作,到2025年,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350萬千瓦。
推動風光電成本持續降低。堅持市場化方向和競爭性資源配置模式,提高風光電利用效率和提質增效。適應技術創新推動新能源成本下降新趨勢,著力推動風光電項目競爭性低價上網。持續優化投資環境,降低風光電項目建設非技術成本。充分利用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帶來的投資紅利,增大單體項目規模,積極推動行業裝備產業技術進步和行業升級。
提升風光電本地消納能力。促進工業能源消費低碳化,積極拓寬綠色電力應用市場,提升裝備制造業電氣化水平,加快化石能源替代,進一步提高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探索實施省內傳統用能企業建設智慧電網及新能源就地消納示范項目,積極支持大型工業企業,持續提高企業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有效降低碳排放量,進一步提升全省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采取直購電交易措施降低工業企業用電成本,吸引承接中東部地區現代高載能產業轉移,最大限度提高全省就地消納能力。
開展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推動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技術與產業發展,補齊風電、光伏發電綠色產業鏈最后一環,實現全生命周期綠色閉環式發展。適時啟動現役風電機組退役、換代、升級,開展風力發電機組廢葉片綜合利用,引進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基地骨干企業,建設廢棄風電葉片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