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海天闊,揚帆正當時。12月25日,站上如東海堤朝著南黃海眺望,一座座百米高的白色風車屹立于海天之間,迎風搖曳,轉出壯美風景線,日均上網電量4295.9萬千瓦時。
自2002年國家首個風電特許權項目落戶至今,如東已建成30座風電場,總裝機容量560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裝機483萬千瓦。
“爭當助力全國實現‘雙碳’的先鋒,我們追風逐電,不僅建成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場,更為可喜的是依靠自主創新,拉出了全產業鏈的風電裝備產業,今年1到11月實現應稅銷售616.9億元,同比增長87.6%。”如東縣委書記陳慧宇說:“接續開疆拓土,南上北進,打造綠色發展強引擎,在‘十四五’期末,新能源及其裝備制造業實現應稅銷售達到1000億元。”
挺進深藍
“零碳電”源源不絕
如東東部黃沙洋海域,隨著三峽H10海上風電項目最后一臺風機迎風起舞,省重大項目、如東海上風電場實現全容量并網投產。
一年之內總投資超600億元11個項目并網發電,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300萬千瓦,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創下同年并網單體項目數量最多、容量最大兩項紀錄。
“投產后年新增上網電量97億千瓦時,相當于近400萬戶家庭一年的基本用電量,與傳統燃煤火電相比,每年節約標煤34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64萬噸。”如東縣發改委副主任張俊告訴記者:“明年,全縣風電上網電量將達到156.8億千瓦時,為長三角地區輸送更多的‘零碳電’。”
減排二氧化碳,生產綠色電,如東早在20年前就開始布局。如東海域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持續多年實測表明,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在每秒7.5米以上,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到3000-3300小時,適宜發展海上風電。
挺進藍海種“風機森林”,這是前無古人的破冰之舉,江蘇海上龍源對海上風電場施工的無設備、無施工技術說不,全球首創海上風電場無過渡段單樁施工技術,打下的單樁垂直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不僅在國內大規模推廣采用,還被復制到了歐洲。到目前為止,江蘇海上龍源累計上網電量84.73億千瓦時。
減排、減排,如東全速推進“海上三峽”建設,華能、三峽、國家電投等群雄逐鹿,加盟“綠色能源寶庫”建設,去年和今年一氣呵成,建成投運13座海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380萬千瓦。
吸風吐電,日夜不歇。今年1到11月,如東風電上網電量78.49億千瓦時,累計達到342.88億千瓦時,與火電相比,減排二氧化碳4114.56萬噸,居全國第一。
科技賦能
創造多項新紀錄
11月下旬,中天科技承建的如東5個海上風電項目風機施工如期竣工,405臺海上風機拔地而起,聳立于海平面之上。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文規定,風電場只有在2021年底前建成并網,才能拿到補貼電價。在風浪齊聚的海面上按時豎起760臺風機,中天科技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果敢挑起搶裝半壁江山的重擔。大型施工船舶稀缺,風機施工是周期最長、延誤風險最大的環節,他們推出“小船等大船”,接力施工,淋漓盡致地“搶”工期,創造了單船月最高吊裝15臺海上風機的施工記錄。
如東海上風電場敷設的2090公里海纜,同樣是中天科技制造。11月8日,亞洲首個柔性直流海上風電項目——如東(H6、H8和H10)海上風電柔直輸電工程首批機組成功并網,標志著中天科技承制并敷設施工的±400 kV直流海纜交付運營一炮打響。
如東建設風電場初期,風電設備依賴進口,當海裝投產后,出現了驚天大逆轉——向美國出口風機了。江蘇海裝風電獨家開發出“全球第一款適應Ⅲ類風區、我國第一款通過認證、單位千瓦掃風面積第一”的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成為如東海上風電項目業主的首選。上海電氣如東分公司生產的4兆瓦風機、重通成飛生產的超長風葉、海力風電生產的大型塔筒和導管架,都是訂單爆滿,生產滿負荷。
國信H2項目70臺套5兆瓦風機葉片采用目前全球最輕的葉片,與現有主流海上風電機組相比,單位千瓦掃風面積增大30%以上;運用“北斗+”,誕生國內首個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智慧型海上風電場……自主創新,加速推進國產化,如東創造了海上風電建設12項全國全球第一,為我國海上風電邁向深遠海、走向平價時代積累了重要經驗。
風機延鏈的腳步一刻不停,一張白紙繪出風電技術研發、風電裝備制造、風電場施工建設和運營維護、勘察設計、防腐材料、海洋環境保護、大型設備物流等在內的風電全產業體系,目前,如東已集聚風電產業鏈企業77家,成為全國首家國家火炬海上風電特色產業基地。
風從海上來
吹“綠”一座城
小洋口風電母港碼頭,兩臺800噸龍門吊吊起一根長70多米、重700噸的海上風機單樁,緩緩登船,即將運往鹽城海上風電場。今年以來,風電母港碼頭已累計出貨240萬噸。
小洋口風電母港擁有東方“埃斯比約港”之稱,是國內首個海上風電母港,位于洋口港環港作業區,2016年開工建設,投入超20億元,歷時4年建成挖入式港池、碼頭作業區、海力生產區及堆場,出運水深平均達7米,滿足5000噸船舶全天候出海,年吞吐量200萬噸,對風電產業項目集聚產生磁場效應。
海力風電來了,在小洋口風電母港西南側投資新上年產風機塔筒350套項目,產銷兩旺。全球最大的發電設備制造企業東方電氣、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三峽集團、中國最大的裝備制造集團上海電氣來了,在風電母港南側的風電產業園實施總投資達130億元的風電產業鏈項目,為如東打造成全國最大的風電專業化生產基地、千億級新能源產業賦能。
解決風電產業卡脖子問題,如東創造性地打造全國第一個風電產業聯盟,填補國內空白的高低故障電壓穿越試驗檢測平臺、風機控制系統、變槳系統、變流器等產品應運而生。不遺余力地招引創新型項目,如東縣委縣政府持續推進項目延鏈,人才強鏈,在風電上下游企業和科研單位之間搭建資源互補的連心橋,一次次合作雙贏之后,從產品交易向業務合作、資本融合跨越,推動如東風電產業鏈條做優做長,全國綠色能源示范城的產業根基越來越強。
打造全國“雙碳”第一縣,如東鉚足牛勁,厚植綠色能源產業體系,焚燒秸稈和生活垃圾,年上網電量3億千瓦時;漁光一體化,年發電2.6億千瓦時;吞吐世界天然氣的洋口港能源島年接卸周轉能力1000萬噸,滿足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用氣需求。
自2002年國家首個風電特許權項目落戶至今,如東已建成30座風電場,總裝機容量560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裝機483萬千瓦。
“爭當助力全國實現‘雙碳’的先鋒,我們追風逐電,不僅建成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場,更為可喜的是依靠自主創新,拉出了全產業鏈的風電裝備產業,今年1到11月實現應稅銷售616.9億元,同比增長87.6%。”如東縣委書記陳慧宇說:“接續開疆拓土,南上北進,打造綠色發展強引擎,在‘十四五’期末,新能源及其裝備制造業實現應稅銷售達到1000億元。”
挺進深藍
“零碳電”源源不絕
如東東部黃沙洋海域,隨著三峽H10海上風電項目最后一臺風機迎風起舞,省重大項目、如東海上風電場實現全容量并網投產。
一年之內總投資超600億元11個項目并網發電,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300萬千瓦,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創下同年并網單體項目數量最多、容量最大兩項紀錄。
“投產后年新增上網電量97億千瓦時,相當于近400萬戶家庭一年的基本用電量,與傳統燃煤火電相比,每年節約標煤34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64萬噸。”如東縣發改委副主任張俊告訴記者:“明年,全縣風電上網電量將達到156.8億千瓦時,為長三角地區輸送更多的‘零碳電’。”
減排二氧化碳,生產綠色電,如東早在20年前就開始布局。如東海域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持續多年實測表明,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在每秒7.5米以上,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到3000-3300小時,適宜發展海上風電。
挺進藍海種“風機森林”,這是前無古人的破冰之舉,江蘇海上龍源對海上風電場施工的無設備、無施工技術說不,全球首創海上風電場無過渡段單樁施工技術,打下的單樁垂直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不僅在國內大規模推廣采用,還被復制到了歐洲。到目前為止,江蘇海上龍源累計上網電量84.73億千瓦時。
減排、減排,如東全速推進“海上三峽”建設,華能、三峽、國家電投等群雄逐鹿,加盟“綠色能源寶庫”建設,去年和今年一氣呵成,建成投運13座海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380萬千瓦。
吸風吐電,日夜不歇。今年1到11月,如東風電上網電量78.49億千瓦時,累計達到342.88億千瓦時,與火電相比,減排二氧化碳4114.56萬噸,居全國第一。
科技賦能
創造多項新紀錄
11月下旬,中天科技承建的如東5個海上風電項目風機施工如期竣工,405臺海上風機拔地而起,聳立于海平面之上。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文規定,風電場只有在2021年底前建成并網,才能拿到補貼電價。在風浪齊聚的海面上按時豎起760臺風機,中天科技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果敢挑起搶裝半壁江山的重擔。大型施工船舶稀缺,風機施工是周期最長、延誤風險最大的環節,他們推出“小船等大船”,接力施工,淋漓盡致地“搶”工期,創造了單船月最高吊裝15臺海上風機的施工記錄。
如東海上風電場敷設的2090公里海纜,同樣是中天科技制造。11月8日,亞洲首個柔性直流海上風電項目——如東(H6、H8和H10)海上風電柔直輸電工程首批機組成功并網,標志著中天科技承制并敷設施工的±400 kV直流海纜交付運營一炮打響。
如東建設風電場初期,風電設備依賴進口,當海裝投產后,出現了驚天大逆轉——向美國出口風機了。江蘇海裝風電獨家開發出“全球第一款適應Ⅲ類風區、我國第一款通過認證、單位千瓦掃風面積第一”的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成為如東海上風電項目業主的首選。上海電氣如東分公司生產的4兆瓦風機、重通成飛生產的超長風葉、海力風電生產的大型塔筒和導管架,都是訂單爆滿,生產滿負荷。
國信H2項目70臺套5兆瓦風機葉片采用目前全球最輕的葉片,與現有主流海上風電機組相比,單位千瓦掃風面積增大30%以上;運用“北斗+”,誕生國內首個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智慧型海上風電場……自主創新,加速推進國產化,如東創造了海上風電建設12項全國全球第一,為我國海上風電邁向深遠海、走向平價時代積累了重要經驗。
風機延鏈的腳步一刻不停,一張白紙繪出風電技術研發、風電裝備制造、風電場施工建設和運營維護、勘察設計、防腐材料、海洋環境保護、大型設備物流等在內的風電全產業體系,目前,如東已集聚風電產業鏈企業77家,成為全國首家國家火炬海上風電特色產業基地。
風從海上來
吹“綠”一座城
小洋口風電母港碼頭,兩臺800噸龍門吊吊起一根長70多米、重700噸的海上風機單樁,緩緩登船,即將運往鹽城海上風電場。今年以來,風電母港碼頭已累計出貨240萬噸。
小洋口風電母港擁有東方“埃斯比約港”之稱,是國內首個海上風電母港,位于洋口港環港作業區,2016年開工建設,投入超20億元,歷時4年建成挖入式港池、碼頭作業區、海力生產區及堆場,出運水深平均達7米,滿足5000噸船舶全天候出海,年吞吐量200萬噸,對風電產業項目集聚產生磁場效應。
海力風電來了,在小洋口風電母港西南側投資新上年產風機塔筒350套項目,產銷兩旺。全球最大的發電設備制造企業東方電氣、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三峽集團、中國最大的裝備制造集團上海電氣來了,在風電母港南側的風電產業園實施總投資達130億元的風電產業鏈項目,為如東打造成全國最大的風電專業化生產基地、千億級新能源產業賦能。
解決風電產業卡脖子問題,如東創造性地打造全國第一個風電產業聯盟,填補國內空白的高低故障電壓穿越試驗檢測平臺、風機控制系統、變槳系統、變流器等產品應運而生。不遺余力地招引創新型項目,如東縣委縣政府持續推進項目延鏈,人才強鏈,在風電上下游企業和科研單位之間搭建資源互補的連心橋,一次次合作雙贏之后,從產品交易向業務合作、資本融合跨越,推動如東風電產業鏈條做優做長,全國綠色能源示范城的產業根基越來越強。
打造全國“雙碳”第一縣,如東鉚足牛勁,厚植綠色能源產業體系,焚燒秸稈和生活垃圾,年上網電量3億千瓦時;漁光一體化,年發電2.6億千瓦時;吞吐世界天然氣的洋口港能源島年接卸周轉能力1000萬噸,滿足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用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