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在光伏行業其他環節的市場主導地位,中國企業在跟蹤支架這一細分領域的競爭力始終相對薄弱,在全球市場品牌競爭中,呈現“外強內弱”的格局。
如何提升本土跟蹤企業的國際化水平,怎樣增強跟蹤企業的技術水平與綜合實力,降低系統綜合成本成為行業熱點問題。 全球跟蹤支架產品需求持續上漲 作為光伏行業的主力市場之一,隨著光伏需求的增長以及跟蹤支架性價比的提升,全球跟蹤支架出貨量呈現快速增長。 據彭博新能源統計,2020年度全球跟蹤支架出貨 47.5GW,市場規模約為162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需求23.4GW,市場規模約為99.9億美元,占比50%。此外,拉丁美洲、西班牙、澳大利亞、印度、中東等光照條件比較好的地區的跟蹤支架需求也很可觀。 “與2017年-2019年的平均同比增長相比,2020年市場的增長率為26.2%”廣東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陳榮峰表示,預計2021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90元美元,到2028年達到540億美元,預測期內復合年增長率在16%-18%。 跟蹤支架市場幾乎被外國公司壟斷的局面短期內仍將延續。在2012-2020年度全球10大跟蹤企業出貨量排名中,中信博和天合光能是國內僅有的2家進入全球出貨前10的跟蹤支架企業。2021年上半年在國內市場放緩情況下,中國跟蹤企業主要發力點仍在海外,約占整體業務量的85%。 認清現狀找到痛點,是“破局”第一步。有行業人士指出,目前制約本土跟蹤企業發展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國內光伏電站跟蹤系統應用比例不高,2020年全球光伏發電新增120GW,跟蹤應用44GW,應用比例30%多,而國內光伏發電新增超40GW,跟蹤應用只有10%左右,比例較低。二,國內跟蹤各產業鏈企業整體規模及技術實力偏弱。三,國際市場的開拓能力有待加強。 海外市場雖潛力巨大,但部分地區開發建設過程中仍有不小挑戰。例如亞太、中東歐國家,大額資本投資和缺乏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這些地區市場將遇到的主要阻力,對跟蹤器系統優勢缺乏認知,更是約束了本土市場的發展。 深耕技術,修煉內功 相對于固定支架來說,跟蹤支架的技術難度更大,對研發、市場銷售、及地面電站項目的深度理解能力要求更高。 隨著近幾年國內及全球光伏市場的迅速發展,本土跟蹤企業也在逐步成長,涌現出如清源科技,中信博等上市公司。截至2020年底,中信博累計安裝量近32GW,在全球近40個國家市場成功安裝了近1100個項目。 但與全球前幾位的龍頭公司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穩定性、成本及發電量增益一直是影響跟蹤支架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下游客戶的重要關切點。 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工程師楊穎指出,現今跟蹤系統產品競爭主要在于三點: 首先,在特殊和惡劣情況下,傳動部件和控制部件如何能夠保證穩定性和壽命?總的來講,就是完善的外部技術條件輸入與元器件及零部件選型相結合,再配合全面的測試及驗證及供應鏈管理。 其次,在滿足設計要求的條件下,降本中最重要一環便是加工工藝降本。加工工藝中,根據標準化產品工藝成本高低依次為:焊接>沖壓>冷彎。要想降低焊接件在結構件中的占比,便要用冷彎成型工藝取代沖壓成型工藝,沖壓成型工藝取代焊接成型工藝。 原跟蹤器結構多數為大角度大風保護加減震器,隨著風洞技術日趨成熟,基本上很難在原設計方案上進行大幅度優化。采用多點驅動,則可以提升臨界風速,降低扭矩,實現小角度大風保護,現已成為業內成本優化的共識。 在使用大功率雙面組件的市場趨勢下,光伏跟蹤技術還能有效提升電站綜合收益,現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降低電站LCOE的王牌之選。跟蹤器通過結構優化,綜合降低土建及施工成本,最大程度提升雙面組件的背面發電效率。運用智能算法并與智能產品相結合,優化跟蹤策略,提升最大發電量。“中信博AI控制算法,最高可提升7%發電量。”楊穎說 此外,談及灰塵對光伏組件的影響,楊穎表示“受位置影響,在干旱和半干旱環境中,以空氣傳播污染的形式,傾斜角度較小的組件上,受到的污染最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定期清潔組件,就會積聚污垢,一個月內可能導致25%的產量損失。”因此,智能清洗設備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持續保持組件表面整潔,可抵御環境對組件發電量的影響。楊穎表示,集成智能清洗機器人因其經濟性、便捷性、靈活性正在越來越受到電站投資方的青睞。 主動與國際接軌,做好“長跑”準備 中國跟蹤企業的產品要想走出去,最重要的是手續認證要齊全。目前來看,中企要盡快主動適應歐美體系標準。 “海外業主更注重細節的把控,各個國家和業主都有自己的要求”廣東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市場開發總監李嘉給出建議,中企需要細心研究和消化歐美市場的產品標準和技術規范,在此基礎上為業主們提供更好的支持及定制化、個性化服務。 行業內切勿惡性競爭,利用價格戰傷人傷己。企業不能為了拿項目丟失信譽、放棄產品質量,應守住底線,在市場低迷情況下更應放平心態,韜光養晦,做好“長跑”準備。 此外,專家還呼吁跟蹤領域龍頭企業應與國內民營企業緊密結合、共同協作,肩負起帶頭“出海”的使命和責任,行業內要進一步加強交流學習,做到信息互通、經驗共享,提升本土跟蹤企業技術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