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崛起
2011年,一個第一次改變中國光伏行業格局的年份。這一年,因為上馬多晶硅項目陷入困境的中國新能源首富彭小峰,沒能帶領江西賽維LDK走出寒冬;這一年,“民營電王”朱共山創建的保利協鑫,卻技改擴建了三條1.5萬噸多晶硅生產線,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原料生產企業,并在其后9年一直保持了老大的位置,甚至通過多晶硅企業挽救了整個集團的命運。
事實上,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國境內已建、在建或擬建的多晶硅項目已有50家之多,已建成產能接近6萬噸,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而之所以有這么多企業瘋狂搶占多晶硅,則源于當時的多晶硅暴利。
多晶硅,單質硅的一種形態,目前太陽能發電的最主要原料,是整個光伏產業鏈的最上游。2005年之前,因為起步晚、技術落后、缺少相關設備等諸多原因,Hemlock、瓦克、REC、MEMC、德山、三菱、住友等七大廠商幾乎壟斷了全球的所有多晶硅產能。
2005年開始,在歐洲各國相繼出臺太陽能發電補貼政策的刺激下,全球光伏裝機量大幅增長,多晶硅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從2005年的40美元/公斤,2006年的100美元/公斤,2007年的300美元/公斤,迅速上漲到2008年的最高500美元/公斤。
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市場缺口,掌握硅材料提純技術,但此前死活不愿轉讓給中國企業的日本和德國,不知何故突然同意輸出相關技術,并且技術轉讓經費大幅下降,這讓敏銳的中國企業家大為興奮。
硅料巨頭的起步
大全集團董事長徐廣福與其子徐翔就是如此。2005年春天,當第一時間知道歐洲某公司轉讓多晶硅技術的消息時,兩人馬上飛赴歐洲展開洽談。
不過鑒于對方提出的條件極為苛刻,大全集團董事會內部出現了分歧,這也直接影響了多晶硅項目的上馬時間。直到兩年后的2007年6月27日,大全集團多晶硅項目才在重慶萬州開工。該項目總投資額為40億元,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基地;2008年7月,該項目投產;2007年8 月,一期2500噸多晶硅項目擴建;2009年7月,擴建項目成功投產。
憑借著彼時還在高位的多晶硅價格,徐家父子成功搶占了硅料市場。
作為民營企業進軍中國熱電領域的第一人,有著“民營電王”之稱的朱共山,當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就在大全董事會還在為是否要進入硅料環節爭吵的時候,朱共山已經力排眾議上馬多晶硅項目。
2006年3月,中能硅業正式成立;時年6月,中能第一條產能為1500噸多晶硅生產線開工建設;2007年8月,中能硅業又增加一條1500噸的生產線,擴產一倍;2007年9月,第一批多晶硅出廠。
2008年,多晶硅價格直奔500美元/公斤,中能稅后利潤就有25億元,還有客戶怕買不到多晶硅而提前支付的現金,訂金高達20億。
在朱共山在多晶硅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的前一年,作為通威集團多晶硅子公司的永祥股份成立。同年,也就是2007年,隸屬于永祥股份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也宣布成立,計劃建設年產1000噸多晶硅項目;2008年2月,通威股份以1.9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通威集團與巨星集團合計持有的永祥股份50%股權;2008年9月,首期多晶硅項目正式投產。
在永祥股份多晶硅投產的同一年,隸屬于變壓器巨頭特變電工旗下的新特能源成立,主要多晶硅生產、電力銷售、工程建設承包、逆變器生產、光伏硅片及組件生產等。
硅料巨頭的劫難
與憑借天時地利人和賺得盆滿缽滿的中能硅業相比,2008年春季才開工建設,2009年9月5日才投產的賽維馬洪硅料廠,顯然來遲了一步。
因為就在賽維硅料廠投產的2009年,硅料市場的形勢已經開始變化。這場變化,起源于兩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
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率先重創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然后蔓延到歐美光伏市場。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歐盟不得不降低補貼扶持力度,這讓占據中國光伏龍頭企業主要收入來源的歐洲市場快速萎縮。隨著需求的疲軟,2009年開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多晶硅價格從最高500美元/公斤迅速跌回2005年的40美元/公斤。
雪上加霜是,2011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影響、打擊中國光伏產業,美國又率先發起了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歐盟隨后跟進,對中國光伏企業苛以重稅。多重打擊之下,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我國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中,有80%的企業被迫停產,僅剩7、8家企業尚在開工。
巨頭企業中,盡管自身沒有介入多晶硅業務,但與歐美硅料企業簽有十年長單的尚德,率先從頂峰跌落。2012年上半年開始,平均每天虧損1000萬元,股價也從頂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在采取多種方式自救無果后,2013年3月20日,尚德被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破產重整。
江西賽維LDK緊隨其后。2012年,由于產品滯銷加上一輪超百億元的重大投資錯誤,賽維LDK的負債總額已經攀升至270億元,負債率突破100%,公司開始大裁員,數月之間,馬洪硅料基地從新余、南昌,乃至全國各地招來的數千名年輕人被遣散,曾經日夜忙碌的廠區很快沉寂下來。2012年11月,創始人彭小峰被迫辭職,善后工作由當地政府接手。當地政府維持兩年也沒解決債務問題,只好運作破產重組。
尚德、賽維之后,穩居光伏第一梯隊的英利也從第一集團中掉隊。
2007年9月,為了擺脫國際硅料巨頭的定價權控制,在越戰中打過仗的英利集團掌門人苗連生展現出了性格中的強硬面,帶領11個人組成了籌糧處,打算自建“糧庫”——六九硅業。
2008年,計劃投資120億元的六九硅業正式啟動。項目一期投資25億,苗連生抵押了個人股權進行融資,展示了破釜沉舟的決心。
2010年8月5日,六九硅業一期3000噸項目宣布投產,英利稱這是最先進的廠房、采用的是最先進的“新硅烷法”,將打造出太陽能級和電子級的多晶硅產品,一期成本可以控制在28美元/公斤。
如果真能保持這樣的成本,即便當時的多晶硅進口價格已不足50美元/公斤,但仍然可以保持至少50%的利潤。可惜后來公布的結果證實:六九硅業的技術根本達不到,成本高達每公斤60美元以上,而且每季度最多還只能產出幾十噸。無奈之下,2011財年,在計提了22.75億元的減值準備(接近一期投資額)之后,英利宣告多晶硅項目徹底失敗。
多晶硅的沉寂
遭遇同樣的大環境,尚德、賽維倒下了,英利衰落了,而起步更早的中能硅業,不但成功活了下來,而且越做越大。
按照朱共山最初的設想,中能硅業本來打算2008年在美國或香港獨立上市,但受金融危機影響,上市日期一推再推,最終未果。沒有上市成功的中能硅業,在2009年被同樣是朱共山所創立的保利協鑫以逾260億港元(折合人民幣230億元)收購了100%的股權,更引來中投公司55億港元的入股,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保利協鑫是朱共山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布局的硅片業務。2010年1月,保利協鑫硅片廠最終投產,朱共山成功將多晶硅價格暴跌的危機轉化成下游硅片業務的機遇,并通過硅片業務連續兩年凈賺90億元。
2015上半年,保利協鑫實現營收179.39億港元、毛利38.94億港元,歸屬于股東的利潤為8.26億港元。其中,92%的收入來自硅片業務,8%來自硅料業務,坐穩“世界硅王”寶座。此后幾年,擅長資本運作的朱共山又通過全球第二大的光伏電站運營商——協鑫新能源以及排名前十的光伏組件生產商——協鑫集成,構筑了自己的光伏帝國。
同樣是在保利協鑫硅片廠投產的2010年,同樣是為了規避金融危機帶來的危險,讓企業安全地活下去,通威集團也將永祥股份重新劃歸旗下。
三家巨頭企業的跌倒,給行業留下了深刻教訓:作為光伏產業鏈最上游硅料生產,投產周期長、產能彈性小、投資金額大、生產風險大、管理難度高,不做好充分的準備就莽撞入局將非常危險。
可能是吸取了這樣的教訓,之后的多晶硅市場平靜了許多,巨頭企業也都采取了低調收縮戰略,直到劉永行的到來。
多晶硅的復蘇
劉永行,四川省新津縣人,出生于1949年。1968年從西華大學畢業后,與其他三兄弟從孵雞、養鵪鶉開始創業,1991年,四兄弟在成都組建東方希望集團,劉永行任董事長。
1995年,劉永行四兄弟明晰產權,進行資產重組,老大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集團,老二劉永行成立東方希望集團,老三劉永美(陳育新)建立華西希望集團,而老四劉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團。
2002年,分家后的劉永行帶領東方希望集團正式進入第二主業——鋁電復合體產業,分別在包頭、山東、河南等地建設年產規模百萬噸的電鋁項目和氧化鋁項目。
2013年,很有前瞻視野的劉永行又把目光盯上了光伏產業,并帶領東方希望進入了上游硅料領域,從事多晶硅生產,并就此一發不可收。
時間總是能改變很多東西。2013年以后,隨著政府扶持力度加強,國內的光伏產業也迎來了飛躍式發展。水漲船高之下,多晶硅市場又重新迎來了好日子和新格局。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通威股份的多晶硅產能為9萬噸,保利協鑫為8.5萬噸,新特能源為7.2萬噸,大全新能源和東方希望都是7萬噸,已經成為多晶硅領域的“五巨頭”。
2021年,預計全球硅料產能約60萬噸,而這五家企業的產能,占比就達70%以上。
在2021年長單的簽訂中,僅通威股份、保利協鑫、新特能源、大全新能源四家與隆基、晶科、晶澳、上機等頭部硅片企業簽訂的硅料產能,合計就達25萬噸左右,這還不算沒有統計數據的東方希望。
壟斷地位和年初以來不斷上漲的硅料價格,也讓五家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2021年財報顯示,通威股份前三季度營收467億元,同比增長47.42%;歸母凈利潤為59.45億元,同比增長78.4%。
大全能源前三季度營收83.05億元,同比增長177.16%;歸母凈利潤為44.73億元,同比暴漲799.73%。
新特能源前三季度營收130.25億元,同比增長128.87%,歸母凈利潤為32.01億元,同比增長更為夸張,達到了4755.93%。
保利協鑫上半年營收87.79億元,同比增長22.3%;歸母凈利潤約為24.07億元,去年同期虧損,實現扭虧為盈。
東方希望沒有上市,則沒有相關數據。
憑借著這一波豐厚利潤,通威股份的最高市值一度沖上2000億;大全新能源成功登陸上交所;近兩年來一度陷入困境的保利協鑫,則在11月1日成功在港交所復牌;新特能源正在籌劃境內上市事項,東方希望則一如既往地低調。
硅料價格暴漲后,硅料四巨頭都在積極擴產。
2021年6月30日,通威股份通告,規劃在樂山市五通橋區新增投資建設年產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總投資預計為140億元。其中,一期投資預計70億元,計劃2022年12月底前投產;二期項目根據市場及光伏產業發展情況擇機啟動。
2021年10月18日,保利協鑫在四川樂山10萬噸顆粒硅項目正式開工,一期6萬噸產能預計將在2022年2月投產,全部產能2022年底達產,屆時保利協鑫僅顆粒硅年產能就能達到20萬噸。
2021年4月,新特能源母公司特變電工宣布,擬投資12.65億元,用于新特能源多晶硅技改項目,完成后可讓其多晶硅產量提高至10萬噸/年。
新疆大全則在半年報中提及,2021年全年預計產量為8.3萬-8.5萬噸。三期B階段年產3.5萬噸多晶硅擴產項目預計年底建成投產,2022年3月底之前達產。計劃在未來三年保持年均50%左右的產能增速,擬在2024年底前實現高純硅料總產能27萬噸/年。
新一輪擴產之后,不知道多晶硅市場的格局會有什么改變?